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由作品人物演变而来的英语单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malapropism 词语的滑稽误用该词源自英国剧作家理查德·谢里丹的著名喜剧《情敌》(The Rivals)(1775)。剧中人物Mrs Malaprop,地位显贵,但知识浅薄,好卖弄词藻,言谈时经常出现别字错音,闹出许多笑话。如:将“contiguous countries”(邻国)说成“contagious countries”(传染国);“superficial knowledge”(浅的知识)说成“supercilious knowledge”(目空一切的知识)。后来Malaprop加后缀~ism演变成一个英语词,指那些荒唐可笑的用词错误,尤指那些发音相似而意义不同的词语误用。更有意思的是Malapropism还可用作一种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2.
面具文化是一种属于图腾范畴的源远流长的世界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初始阶段形成的一个特殊艺术领域。迄今,无论在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方面,都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面具,一经产生,便与“神”结缘并被披上神秘面纱;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成为古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理想形式。人们戴上面具,似乎便进入忘我的“神灵世界”。现代人则称其为“装神弄鬼。”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有一股厚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也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  相似文献   

3.
喜剧之王     
当今的影坛群星璀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那些曾为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巴斯特·基顿是美国最具才华、最有影响力的无声电影喜剧大师,他创造了永无笑容的滑稽人物形象。他在做哑剧式喜剧导演时,在摄影技巧、剪辑等方面都做了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曾光 《世界文化》2008,(8):51-51
面具在地球上每一块大陆的文明中都曾出现过。它帮助人们沟通了现实与精神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南部,绘制于公元前四千年的岩石画中已显示出人们使用面具的情景。时隔数千年的今天,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人,依然在使用着面具,但必须说明的是,不论是陈列在博物馆中作为艺术品向人们展示的面具,还是被锁在收藏家柜子中的面具,对于非洲人来说都早已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仪式,没有佩带者,面具就不能显示出神灵所赋予它的魔力,也就没有了任何价值。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面具     
正在多数社会里,宗教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宗教仪式或祭礼被视为人与神交往的媒介,也是生命跃动的时刻;从生命深处涌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在面具、木雕等"圣物"上表现出来——大洋洲岛民的面具大洋洲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人,是最能以面具来表现造型艺术的杰出创作者。这些面具源自极深的宗教观念,蕴含神与各种超自然之力量,并且扮演着宗教仪式的中心角色。  相似文献   

6.
如何发挥佛教的社会功能,起到改造人群、改造社会的作用,是近代佛教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太虚的人间佛教尤为如此。人间佛教既然主要关注人的现生问题,那么,它势必希望人所生活的现世间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即人间净土。而以佛法指导人类生活,佛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正是人间佛教的重要内容。 太虚指出,净土“意指一种良好之社会,或优美之世界。土,谓国土,指世界而言。其世界凡一切人事物象皆庄严清净优美良好者,即为净土。在佛典中所谓净土,是与我们现所居的秽土比对而言,谓我们所居之土,因有许多秽恶充满,为五浊恶世之…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国《笑府》对日本落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曼 《世界文化》2009,(12):49-50
落语是日本传统的一种语言艺术,类似于中国的单口相声。除了嘴皮子的功夫,落语师还会拿着折扇和手帕来当道具,通过滑稽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来表现生活。落语的“落”是指抖包袱,落语最精彩之处就在于段子最后的“落”。集中表演落语的小剧场被称之为“寄席”。  相似文献   

8.
正大平原印第安人指居住在美国大平原和加拿大南部地区的印第安部落,亦称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或水牛印第安人。在欧洲探险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美洲大陆。他们是开发北美大陆的先驱和近代农业的奠基人,还是早期欧洲探险者和移民的指路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个骁勇善战、慷慨好客的古老民族留下了珍贵的古代文明,如高大的图腾柱、独特的鹰羽冠服饰、神秘的图案与文字、奇特的面具和精美的珠绣和  相似文献   

9.
杨琳 《寻根》2001,(1):107-111
“二百五”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是某种知识一知半解的人。例如:“那些二百五大夫光会照你要的药开处方,治不了什么病。”二是指傻里傻气、做事莽撞的人。例如:“知道的说他爽快,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个二百五呢。”  相似文献   

10.
法国作家拉伯雷(Rabelais1494—1553)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而且还通晓医学、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神学、音乐、植物学、建筑、法律、教育等多种学科,以及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等多种文字。据说,他大约30岁时进入蒙帕利埃大学医学院学习,仅两个月就拿到了毕业文凭。即便是巨人,这文凭似乎也拿得太快了些,使我们对巨人的分量多少有些疑惑。据说,他临终时曾说:“谢幕吧,喜剧演完了。”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部喜剧,一部欢乐的喜剧。拉伯雷甚至佩服自己的笑话,他经常使用的口吻与语气是:  相似文献   

11.
职业道德就客观方面而言,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就主观方面而言,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经过职业活动实践和职业道德理想、意志培训,能达到的表现在职业工作上的道德品质状况。职业道德作为“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  相似文献   

12.
英国肥皂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皂剧一词,一般指称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由宝洁等肥皂制造商赞助的15分钟的广播剧栏目。现在一般是指家庭妇女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罗哩罗嗦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它与情境喜剧、情节系列剧一起,成为英、美等国家三大电视剧种之一。[编按]  相似文献   

13.
李祥林 《寻根》2024,(1):52-57
<正>从面具到脸谱“面具本身就是戏剧性的。”(尤金·奥尼尔:《关于面具的备忘录》,《戏剧文学》1988年第6期)着眼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溯中华戏剧舞台上脸谱的由来,不能不把目光投向古老的面具艺术,其瑰奇造型和缤纷色彩让人心动。在中华大地,良渚文化玉器上人兽混体的神徽、马家窑彩陶器皿上绘塑结合的人面、三星堆文化中“天外来客”式纵目面具、商周青铜器上显示“狞厉的美”的饕餮纹样,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信奇观李逢春书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表达社会看法的一种形式,手段。书,大多指下级或一般人呈送给上司或帝王将相等大人物,论述有关国家大事或学术思想的文章。从本质说,这也确实是信,就因为陈论的是大事,为表其庄严,就称之为书了。如战国时李斯的...  相似文献   

15.
面具与神像     
<正>人类凭借睿智将想象中神的意象刻画成具体的形象或面具,它或许是"泛灵信仰"中的草、木、虫、鱼,或许是部族的图腾偶像,或许是附身于面具的精灵,抑或是凭空想象的祖先形象。以此来实现人与神、俗与圣、有形者与无形者的"接触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蔡官村在贵州安顺市南10公里,村的西头座落着我国第一座村办地戏博物馆。安顺地戏是贵州屯堡人(主要分布在安顺地区各县市及贵阳、黔南、黔西南、六盘水市邻县农村)最普及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旧时称地戏为跳神,是一种头戴面具在地坝表演的古老剧种。地戏原属中华古老傩文化中的军傩。随着明初调北征南传入贵州。当初是屯田军人在营中自娱自乐“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意”(《续修安顺府志》)。演员全是男性,女性角色为男扮女妆。面具造型有文武、老少、男女、凶善及神话怪异形象。面具简练、夸张、极富个性。演出…  相似文献   

17.
柯玲  石成 《滇中文化》2000,(1):49-49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汉代班固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说的是积少成多,功到自然成的普遍规律,更指人做事要有恒心。滴水穿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之所以成为人们常提示自己,启发他人的名言,是因为它具有极生动和广泛意义的象征性,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带规律性的行为归宿。  相似文献   

18.
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万建中台湾张起钧教授著《烹调原理》一书,他在序言中说:"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论,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从宏观而言,这一判断是有道理的。因文化传统的缘故,...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传播与汉代画像石刻李宏文化传播是指一种新的意识或文化特征从一群人向其他人及群体的扩散。这实际上是一种选择过程。这种选择是基于旧有社会文化积累的信仰体系和群体需求而作出的。在文化传播中,最为活跃的载体是人。通过战争、人口迁徒、政治交往、工商贸易等渠...  相似文献   

20.
陈曦 《寻根》2006,(2):137-141
一般人对于维吾尔族音乐歌舞的印象基本是这样的:欢乐的曲调,热烈的手鼓表演,精彩的转脖子舞蹈,戴小花帽的男子,梳细辫子的女子,顾盼多情的眼神,滑稽逗乐的表情……总之,节奏和情绪都是极为欢快的。其实维族音乐歌舞真正的精髓是木卡姆,那婉转的唱腔、如泣如诉的声调和深沉细腻的乐曲构成了它的基本特色。木卡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果说它是一棵巨大的胡杨树,那么一般人印象中的表演都只是胡杨树上的几片树叶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