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期间穿着的服装由僧服改为儒服这一事件从最初的传教活动与策略的转变、"改服"始末及"改服"事件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出这一事件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欧洲最初对中国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耶稣会士的纷至沓来。利玛窦作为耶稣会在华传教事业奠基人(Mathew Ricci),通晓汉语、研读儒经、身着儒服,结交显宦,介绍西方科技,争取中国皇帝,引领了中西文化的首次大规模交流,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为争取皇帝支持的北京之行是这一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晚明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在与中国社会上层的交往中,利玛窦发现,在当时中国,存在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宦官.在明末宦官专政的背景之下,利玛窦对宦官干政的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本文拟从明末宦官专政的背景下出发,分析利玛窦等和当时宦官的交往,探究当时耶稣会士对宦官的具体态度.  相似文献   

4.
利玛窦在其神学代表作《天主实义》中全面表达了他对理学的看法,它是来华传教士中第一本批判理学的书籍。基于终极信仰不同,书中提出两项批判主题:(一)太极不能为万物之原。(二)天地万物不可为一体。利玛窦的观点对在华耶稣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与发展了利玛窦的观点,由此加剧了与中国士大夫冲突。第二:将理学传入欧洲,无意中为正发生的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充满理性精神的材料。利玛窦与耶稣会士批判理学的客观意义超越了宗教范畴。  相似文献   

5.
晚清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沿袭了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文化适应"策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儒、耶两教的共性,进行佛、耶对话,提倡知识传教,形成与同时代的传教士不同的观点。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1615年,《利玛窦中国札记》在罗马首次出版,从此,耶稣会士的中国信息开始源源不断流向西方。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把一个物产丰饶,犹如"天堂"的中国介绍给欧洲;利玛窦和他的弟兄们,则将一个文化的中国展现在西方人面前。这个中国对了欧洲的胃口,"东西方初恋般美好的时代"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7.
十七、十八世纪,在华耶稣会士通过文献传播活动,把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也把中国的历史文化介绍给西方。由此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架起了中学西传的桥梁。为中西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传媒作用。 (一)耶稣会士在华期间,无论是输入中国的西学文献还是输出的中学文献,不仅仅是宗教,还包括科技、文化、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多方面的内容。1582年,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相继来华,正值欧洲新大陆发现和完成环球航行之后。他们克服语言障碍,利用文献信息把两种不同源头、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异质文化传入传出,进行交流,让中西双方通过文献相互了解,彼此借鉴,这无疑是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为中西文化开辟了文献交流的途  相似文献   

8.
明末入华的欧洲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逐步确立了"合儒易佛"的传教路线,将佛教作为批判对象。一个半世纪之后,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主编的巨著《中华帝国全志》刊行,本文以该书原典为基本材料,通过实例揭示这部被视作"西方早期汉学三大名著"之一的著作对耶稣会"易佛"方针的沿承。  相似文献   

9.
<正>明末,以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c Ricci)与中国士大夫徐光启合作译述《几何原本》为肇始,掀起我国历史上自晋唐佛籍翻译以来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其称之为学界该"大笔特书"的"明末大公案",是"中国学术史上中外"智识线"的第二次接触。正是这段科技翻译的历史,对明末清初乃至以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学交往最初从寓言开始,伊索寓言是第一个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文学作品。最初的伊索寓言汉译,是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为在中国传播天主教而做的。据考证,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其文言著作《畸人十篇》中,已经介绍了伊索(厄琐伯),并引用了两三则伊索寓言。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伊索寓言汉译。(1)到明朝末年(明天启五年,1625)就有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8)口授、中国文人张庚笔传的《况义》问世。这  相似文献   

11.
利玛窦来到中国后 ,以文化和解的适应性传教方式揭开了基督教传教史上最迷人的一章。所以能够获得成功 ,是由于在时代精神影响下创建的耶稣会为适应性传教方式的推行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 ,而利玛窦的个人素质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则为适应性传教方式的推行提供了成功的基础和机遇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这一形象既是西方社会总体想象的产物,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期待视野,“为我所用”的立场显而易见。但由于采用的实录的方式,这一中国形象又具有某些真实成份。这一形象塑的双重特征,体现出“异国形象”塑造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利玛窦是晚明时代的公众人物,其二十几种中文称谓广泛分布在经、史、子、集各部文献中。这些称谓寓意不一,褒贬互见,体现了使用者的思想情绪和政治态度。频频出现的利玛窦名称字号已逐渐异化为表征西学的文化符号,私属意义闇而不彰。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僧服仍基本采用印度僧人的通肩、袒右的衣着形式,并无太大变化。由于地域、环境和文化的特殊性,敦煌供养僧人衣着出现了不同的披着方式。其中覆肩袒右、偏衫、钩纽、帔帛等,反映了佛教服饰汉化、世俗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是孔非孟”是晚明来华耶稣会士适应政策在孝伦理观上的一个典型体现。由于孟子重民轻君思想与明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控制的意图不相合拍,孟子学说曾一度到排挤,利玛窦能充分利用这一政治形势,由此可见他的精明。然而在晚明儒林中,孔孟一体已成不可逆转之大势;在世俗社会中,生嗣传后作为事祭行孝之基本前提,早就深入人心,故利氏此策略受强烈攻剿亦在情理当中。  相似文献   

16.
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对明朝末年中国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进行了较为真实客观的记述和评价,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和平知足、尊师敬老、愚昧虚骄、封闭多疑等特点。他的独到见解和真知灼见对于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良好的国家民族形象都具有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在华期间采用西方经纬度方法绘制了多幅经纬度地图,从而把西方的经纬度测量和以经纬度为座标绘制地图的新知识、新方法传送到中国,在推动中国地理测绘和地图科学的发展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十七世纪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们采取了“学术传教”的方式.他们在中国学者的合作下翻译了一批西学著作,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传入中国.随之,包括杠杆、比重、流体等方面的西方力学知识比较系统地被介绍进来了.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少数民族在其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衣饰民俗文化,色彩在古代华南少数民族衣饰民俗中的运用,体现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化艺术特点,从而使衣饰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坤舆万国全图》的细致分析,探讨利玛窦在传播西学过程中采用的文化适应策略。这种将西方科学知识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文化适应策略有助于知识接受西学,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