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倡议协调发展竞技武术与健身武术。认为两年一度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发展方向应具备健身娱乐、宣传教育、整合社群和社会集体意识及促进武术产业发展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地区。佛教文化经历史文化的流传和发展,加上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和共生,逐渐转变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少林文化中,少林武术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林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始终以朴实无华、内外兼修的特点,留存于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在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流变特点更具代表性,文章以这一时期的少林武术活动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少林武术“非遗”美学的生存现状,对少林武术审美空间的拓展问题展开系统思考。研究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传播方式的保守、体育美学的规训及审美认知的偏差是造成少林武术审美空间萎缩的现实原因,新时代背景下少林武术审美空间拓展的具体策略有挖掘少林武术“慢哲学”的审美空间,创新少林武术“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建构少林武术“美哲学”的话语体系及形成“具象化”的审美空间。研究旨在为加强少林武术的保护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美学方面的智慧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总体而言,传统社会少林寺与官府关系融洽,唐代与明代尤甚。这促进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发展。而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灭佛,清代少林寺与官府若即若离,则影响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发展。少林寺与封建王朝时亲时疏,但亲密期远远长于疏远期。二者关系亲密时,少林寺与少林武术会加速发展;反之,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则渐趋衰微。少林寺与封建王朝关系的亲疏是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盛衰的晴雨表,也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5.
通过处理一起学武的学生与其他学生间的校园暴力事件,阐述了少林武术文化的特征以及它对校园暴力的影响,并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将一些"特暴力"的孩子送到少林武术学校习武,接受少林武术文化的熏陶;将少林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培养学生重德、尚武、爱国的精神;将少林武术引入体育课,充实体育课堂,强健学生的身体;将少林武术作为护身符而学,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将少林武术文化引进农村高中校园,有利于减少农村高中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传播了作为中华民族国粹精华的少林武术。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少林武术的特点和内容,分析了将少林武术引入军警训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少林武术文化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必要性开始分析,通过对汉语国际推广中少林武术文化传播方式的分析,研究了其因缘性及多元性,分析了少林武术文化如何成为汉语国际推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少林武术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功夫”宣传误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少林武术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功夫”宣传误区有少林影视武打、被改编的套路武舞、少林基本功与绝技表演、散打等.并提出了凝练少林武术真“功夫”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明清以来一个流行最广的说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或少林寺的创建者印度僧人跋陀.大量的历史资料显示,达摩、跋陀只是佛学高僧,并非武术高手;而佛学大师、少林寺第二代掌门人、著名的武术高手稠禅法师才是少林寺最早出现的武僧和少林禅武合一第一人.稠禅在进入少林寺之前,一直生活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的寺院,在那里禅武双修,练就了一身功夫;主持少林寺后,他倡导禅武结合,从而对少林武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的渊源与佛学是不同的,少林武术不是“舶来品”,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的,是中华武术在宗教界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结合传统武术理论和功法原理,探讨并阐述了少林武术与禅武医养生之道的关系与发展,旨在进一步完善少林武术文化体系,让少林禅武医养生文化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道路上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1.
清代承袭了明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六部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但是机构的设置和职掌略异于明代。六部中兵部变化较大,其权限小于明代,一些具体办事机构的分工上也与明代不同。  相似文献   

12.
南宋至明代广东书院的祭祀系统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南宋至明中叶的以祭祀岭北学者为主,转向明中叶后以祭祀陈白沙等广东本土学者为主。这一祭祀系统的改变,标志着广东书院走上自主成熟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明朝对李氏朝鲜的冠服给赐是明朝对朝鲜外交礼仪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历代冠服给赐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明朝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以及朝鲜的实际情况对不同人员赐以不同品级的冠服,并将冠服给赐与对朝鲜王室的册封相结合,展示了明朝与朝鲜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反映了明朝的等级尊卑观念与制度,是明朝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5.
温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相当重要。通过对明代温州兵制运行细节的详尽考述,从中梳理出明代温州兵制变化的如下特点:卫所制在明初是作为一种国家制度而推行的,民兵制与营兵制则是到了明中后期才开始兴起的,它们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亦各不相同。在各地方区域中,这三种防御力量呈现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河洮岷在明初西北藏区治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明政府对故元官员何锁南普等人的分封赏赐,开创了明初分封赏赐之先河。此后,河洮岷大批僧俗首领归顺和效忠明王朝,有力地保证了卫所、土司、朝贡、茶马贸易等制度在此地的较好实施和推广,并使当地的僧俗首领和普通番民直接和间接地与明政府发生联系,从而彻底改变了元明以前这里种族繁多,分裂割据,战乱不已,统而不属的局面。这不仅使明政府对河洮岷统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西北藏区、乌思藏僧俗官员尽快归附明朝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梵净山佛教自唐朝传入,兴盛于明清。明清以前,学术流派难以考证;明清以后,存在有净土宗的莲社,但不成为系统。梵净山佛教有明确谱系的学术流派是禅门临济宗,承袭破山海胡一系。梵净山的佛教流派与弥勒道场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8.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中国的“国术”、“国粹”。武术最迟在唐朝已传播到海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五邑人在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方面殊有作为。武术大师陈享、黄宇文、余志伟等人在世界各地设立武馆,收纳洋人弟子,传授武艺,弘扬武德,伸张正义,彰显中华文化传统,为中华武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清初江南分省,是清朝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大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一个研究的小高潮.出现了数种观点。回顾、总结这场讨论,给我们带来了学术启发,尤其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清承明制”的理解。即:清朝不是简单地继承了明朝制度,而是有一个明制——清承明制——清制的转变过程。中央国家机关如此,地方行政制度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