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艺术设计创新教育亦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许多艺术教育的创新观念和创新实践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试从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雕塑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在雕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在雕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要达到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灵活的、活跃的艺术思维和技术体系的目的,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基础课程,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专业素质,培养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3.
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艺术设计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这些竞争与需要,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应当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进行相关讨论,分析其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大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下的艺术创新教育观念和创新实践观还存在着许多盲点。文中从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冰雪雕塑艺术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教和学的角度提出冰雪雕塑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科技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因而在科技教育中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和人文关怀理念;培养学生学会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确定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6.
面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许多业内人士特别提出素质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艺术设计知识和技术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合理设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将<学会做事>中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课中,在专业课教育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使价值观教育渗透、融合到新生教育、在校生学习和项岗实习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结果表明,价值观教育对培养"全面的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开发学生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和工作态度,使学生成为自立的、有责任的公民,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中国加入WTO后,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机会,同时艺术设计行业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为此,对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创业教育应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强化职业意识,增设突出创业理念的课程,营造创业为荣的风气,引导创业设计实践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发展造成艺术设计和纯造型艺术在专业教学上的分离,素描、速写、色彩等作为二者共有的造型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应当加以区别对待,以适应不同的专业特点.如何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教学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学生的作业中强调设计观念的体现,在认识上使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才能使学生从简单的再现对象过渡到艺术设计专业造型要求的本质层面上.  相似文献   

10.
设计史论课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瑜 《考试周刊》2009,(8):215-215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概念与根本宗旨。设计史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从思维的角度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理论支撑的作用。从事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国际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网络社会的出现,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伦理新问题。这些问题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培养网络道德自律,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Student‐led design projects undertaken within healthcare settings raise considerable ethical challenges, primarily resulting from collaboration with service users. This article emerged out of the experiences of design from a New Zealand university undertaking real world projects in acute health care contexts. A human‐centred approach to design is underpinned by a requirement for students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user context to optimise design outcomes. Several issues exist in rela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ethical complexities arising from these projects. Multiple formal ethical review processes were triggered when students’ projects were defined as research. These processes were perceived as onerous and disproportionate to the scale of the projects, and students were ill equipped to identify ethical issues and engage with formal review processes. This resulted in either abandoned projects or the use of compromised methods. A review of codes of practice and design industry approaches identifies a gap in guidance for both students and qualified designers. Some designers describe their projects as service improvement, and not subject to formal ethical review. This article argues for embedding consideration of ethics in all design projects to enhance the process, to be true to the underpinning philosophy of human centred design and to produce ethically aware graduates. To achieve this, a multi‐pronged pedagogical approach which encompasses both hypothetical, class‐based and real‐world learning experiences is described,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normalising the consid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al standards for students and best practice across the industry.  相似文献   

13.
禁忌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十分大的影响力。中西方因为不同的文化与伦理道德基础,在禁忌语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对中西禁忌语差异的伦理道德研究,可以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启示:中西禁忌语的现象非常复杂,理解中西伦理的差别可以从本质上掌握这些差异,为跨文件交际解除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14.
In May 2008, the worst earthquake in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struck southwest China, killing more than 80,000 people. The complexity of this earthquake makes it an ideal case study to clarify the intertwined issues of ethics in engineering and to help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need to encourage engineering ethics within a cross-cultural context. Next, it presents a systematic model for designing an engineering ethics curriculum based on mor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ethic dilemma analysi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from students’ oral and written work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to determine directions for improvement. The paper also presents results of an assessment of this inter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This investigation of a disaster is limited strictly to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it is not intended to assign blame, but rather to spark debate about ethical issues.  相似文献   

15.
略论现代高师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形势下的高师德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生态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等诸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立足国内,放眼国际;要重视课堂教育,采用现代模式和科技手段,结合社会实践,以教师自身模范作用影响1、教育学生,塑造一代具有现代道德的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16.
单亲家庭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具有独特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时也面临着其特有的伦理困境和压力。本文从社会的公平伦理、学校的关怀伦理及个体的品质伦理等伦理视角出发,对单亲家庭大学生所处的成长困境及救助工作进行了探讨,以期有利于帮助单亲大学生走出成长困境。  相似文献   

17.
全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准则九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加强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要突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领导和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实行考核机制,严格管理制度,树立典型;培养职业尊重感,树立职业荣誉感:搞好业务学习,强化职业技能意识,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确立统一的、具体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等一系列设想。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设计以解构和挪移为主要表现手法,在各设计领域中广泛应用,在后期演化过程中,其与原有的思想出现了偏差,“求形式”遮蔽“守功能”,“解构高雅”凌驾“坚守德性”,“时尚消费”消解“物尽其用”,“以人为本”取代“天人合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设计教育应该时刻反思设计伦理的定位,关注精神、人文以及社会考量,通过匠心精神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设计共同体的构建形成“设计至善”的设计伦理观,从设计教育的层面来实现社会责任感和设计伦理自律。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有着显著的伦理特征。"尊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伦理学概念。从"尊重"这一视角来考察师生伦理关系,可以发现我国的师生关系经历了传统的师道尊严、"五四"时期的"以学生为重"、新中国成立后的"以教师为主导"、改革开放之后的"尊师重教"、现代民主平等以及尊重学生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略论大学生消费伦理观念的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培养大学生建立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消费伦理观念应当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大学生要树立以"适度消费"为原则的消费伦理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高校尤其要重视大学生消费行为中爱心观念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消费者.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提升精神消费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