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艳 《中国新闻周刊》2006,(43):28-28,30
“台湾社会已经不需要陈水扁.不只不需要他的领导.而且不需要理睬他这个人。不如让陈水扁一直拖累民进党”。[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他是生长于“眷村”的台湾艺术家,他一直在以一种大陆人早已陌生的阶级斗争似的语言,来记录“被现实社会忽视孤立的人”;他是台湾国际声誉最盛的艺术家之一,但至今仍无存款  相似文献   

3.
去年台湾的“9.21”大地震和今 年的“5.20”台湾新领导人上任这两大新闻,中新社都派我们俩前往台湾作现场采访报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亲眼目睹台湾大地震的惨状和台湾政治风云的变幻,实在是令人难忘的经历。 去年发生的“9.21”大地震,夺走了2400多名台湾同胞的宝贵生命,还造成数千人受伤和数十万幢房屋倒塌。这场天灾给宝岛台湾刻上了一道深深的创伤,也给我们留下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大半年过去了,台湾慢慢从创伤中走了出来。这次来台湾采访,记者曾尝试寻找在“9.21”大地震中被困6天后获救的孙氏兄弟,…  相似文献   

4.
他被冠以“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之名而介绍进大陆,尽管仅有两本他的“非代表作”在大陆出版,尽管了解他及其作品的人少之又少,台湾作家张大春两次携新书到来,却都能引来众多追随者  相似文献   

5.
钦鸿 《出版史料》2009,(3):65-66
谈到台湾文学史上描写娼妓的作品,一般论者都会提到黄春明,他的《看海的日子》《莎呦娜啦,再见》《小寡妇》等作品,被认为是作者“从色情行业的变迁里”来反映“台湾农村社会的历史”的力作,在台湾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实,在此之前早就有一部反映社会最底层妇女的生活和呼声的长篇小说,在出版之初便曾蜚声台湾文坛,只是许多台湾文学史未予注意罢了。这部长篇小说,便是师范的《百花亭》。  相似文献   

6.
20年前的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抢跑”.到大陆进行了两岸分隔38年之后的第一次新闻采访.轰动一时. 当年的中共决策层.面对不期而至的来自台湾民间媒体的采访要求.从促进台海交流、增进双方了解的大局出发.以乐观其成的心态和开放自信的姿态,给予了充分的配合和帮助,并明确指示“自由采访::台湾记者想采访谁,到什么地方采访,都要尽量满足,开放。” 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完成破冰采访之旅的两位记者日后回述道:”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的僵化。”而他们的报道,经过大陆《参考消息》的转载,让平时看惯了大陆记者文风的读者们,闻到一股新鲜之风。 《自立晚报》抢先大陆行促使蒋经国加快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案的实施。自此.”台湾社会要求与大陆交流的力量.如万马奔腾,沛然莫不能御。”台湾老兵返大陆探亲、台商投资大陆、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江八点“提出、连宋络绎访问大陆……事实证明.尽管20年来两岸关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不和谐音,但由两岸新闻交流开启的台海民间交流之路越走越宽.目益成为保障台海和平的稳定器和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的推进器。 20年回眸,如何进一步发挥两岸媒体在促进台海和平互动中的角色.值得两岸同仁深思. 仅以此文纪念2007年中国记者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陈孔立,名台湾问题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2004年他出版了专《观察台湾》。在2005年的新《台湾学导论》一书中,他首创“台湾学”体系,被业界称为台湾问题学术研究上的里程碑。年逾古稀的陈孔立仍然笔耕不辍,坚持每天创作千字以上。  相似文献   

8.
陈水扁千方百计欲为台湾经济解套,惟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在两岸关系上实现突破,尽管目前,陈水扁还在用“经发会”遮遮掩掩,其实他的两岸政策调整已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9.
周浒 《东南传播》2018,(1):35-37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解严之后,坚持现实主义的影像记录活动重新回归到纪录片实践的舞台,社会题材纪录片为台湾民众重新打开了认识社会现实的窗口。本文从行动主义风格的角度切入,对台湾社会题材纪录片进行研讨。通过研究发现,基于行动主义的立场,台湾社会纪录片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对社会公共议题有着深度思考与介入。此类纪录片的出现与传播有效维系了台湾社会空间的公共性,为其它华语地区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徐辉 《湖北档案》2011,(7):26-26
2011年7月9日至16日.随湖北省档案学会公务团在台湾进行学习考察、机构访问和参观游览。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看一路记录,以社会的眼光感知台湾档案文化的点点滴滴,我将这次访问台湾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与档案有关的片断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王艳 《中国新闻周刊》2007,(43):38-38,40
选举年蓝绿高度对峙局面,使台湾社会陷入一种“只问立场、不问是非”的氛围。而司法机构,会对此形成有效制衡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郭瑞佳 《出版参考》2012,(28):37-38
台北"牯岭街"的闻名于世得益于20年前红极一时的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屡获大奖的片子在通过个体事件呈现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社会群像的同时,也让人们记住了"牯岭街"这个名字。除此之外,在很多台湾文化名人的访谈和回忆录中,"牯岭街"一词也常常被提及。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台北牯岭街因云集于此的二手书摊成为台湾最热门的文化地块。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的  相似文献   

13.
那福忠先生早年自台湾留学美国,修习电脑信息专业。于1981年在台湾联合报主持电脑编排时首创了电脑出报系统,影响了整个出版业,为此获台湾经济部“杰出信息人才”奖。服务联合报25年后退休。在美国含饴弄孙的他,仍关注社会、科技及行业发展,活跃于业界。2010年,那福忠先生将利用本刊这个交流平台,畅谈对行业内数字技术的发展感悟。  相似文献   

14.
一年内台塑六轻炼油厂相继发生七次大火事故,引发台湾当局、地方政府、当地民众以及社会各界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本文通过对台湾三大报纸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台湾报纸并没有充分发挥危机报道中媒介应有的预警功能、协调功能和教育功能,而是始终将焦点集中在“政治议题”与“冲突议题”上,这给风险社会背景下危机的有效解决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但同时因其相对开放的言论环境,台湾报纸又具备了促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杨帆 《东南传播》2014,(5):46-47
福建电视新闻频道《看东岸》栏目是一档每日播出的台湾新闻集锦节目,如何在短短30分钟内,为观众呈现最精彩、最浓缩的台湾社会全景?责编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台湾社会新闻,如何对这些社会新闻进行筛选?这都需要责编切切实实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摸透电视观众的需求和心理,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5大需求,分别是——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台湾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是我国一个具有独特政治、经济、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省份。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大陆隔绝已近半个世纪之久,但岛内的图书馆事业仍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其发展的经验值得大陆图书馆界关注与借鉴。1台湾图书馆事业发展简史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1萌芽时期(明末清初~1894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自金门出兵.进军台湾。次年(清康熙元年)2月1日,荷兰殖民者投降,被荷兰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回归祖国.郑氏祖孙三代治台凡二十三年,为…  相似文献   

17.
“今次访问,是成功的破冰之旅。”4月1日晚上9时,从大陆结束“缅怀之旅”、“经贸之旅”和“搭桥之旅”回到台湾中正机场的国民党副主席扛雨坤.召开记者会.向台湾民众说明这次大陆行的收获与感想。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另类媒体出发,探讨台湾另类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涉及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运动等外部因素,以及媒体反思和新闻媒体技术发展等内部因素.接下来,笔者以《破周报》为例,探讨了《破周报》的诞生及其特征,他的诞生反映了后戒严时代,文化变革的诉求和异义之声的萌芽;他的特征从某种角度诠释了这个社会青年文化的追求,具备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从笔者的分析,我们看出了社会发展与媒体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另类媒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书目》2010,(1):8-8
榜中评 2009年末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出现了难得一遇的畅销大爆发。《我们台湾这些年》不仅迅速站稳本类图书销量第一名.而且在畅销书总榜上名列前茅,彰显了它的独特魅力。作者廖信忠是一个1977年出生在台湾的年轻人.2007年来到上海工作.发现大陆人并不了解真正的台湾,两岸人完全是在凭空想象对方.于是他从自己出生一年的台湾写到现在,政治大事件和平民小故事连缀其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台湾草根生活史。  相似文献   

20.
自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偕“国民政府”要员自四川成都机场乘飞机逃往台湾.到1987年11月2日.台北当局正式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时止.台湾海峡两岸在长达38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状态之中。其间.虽也曾有过高层间多次秘密接触.但最为轰动一时的要算是1975年3月最后一批特赦国民党战犯时.有10人申请去台湾而被拒绝接收的事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