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基本概念1.气温直减率与逆温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地面,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其垂直递减率平均为0.6℃/100米。气温直减率越大,上下温差就越大,空气对流就强烈。若气温直减率为负值,就会出现逆温现象,它是对流运动发展的巨大障碍,空气以水平流动为主,出现单调稳定的天气。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概念 1.气温直减率与逆温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地面,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其垂直递减率平均为0.6℃/100米。气温直减率越大,上下温差就越大,空气对流就越强烈。若气温直减率为负值,就会出现逆温现象,它是对流运动发展的巨大障碍,空气以水平流动为主,出现单调稳定的天气。  相似文献   

3.
在地球大气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直减率平均值为0.6℃/100m,大气逆温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大气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海拔增加而上升或下降幅度低于0.6℃/100m的现象。按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等五种类型,在实际的大气逆温现象中常常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气逆温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不容忽视,如洛杉矶烟雾事件、重庆雾都、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的形成以及对晨炼的影响等。关于大气逆温的试题现举二例。一、大气逆温现象、空气质量与晨炼[…  相似文献   

4.
高宗华  李伟 《教师》2012,(22):127-127
一、什么是逆温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这种大气层结易发生空气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的污染物带到高空乃至远方疏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降低。因而在通常情况下,城市上空为轻度污染,对于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一、逆温产生的原因当空气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时 ,大气污染问题往往会加剧 ,常见的就是逆温现象。在大气的底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每升高 10 0米 ,气温平均递减 0 6℃。因此 ,山顶的日照虽然更强烈 ,但气温却较低。在对流层中 ,逆温现象的存在 ,使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 ,降温变化率小于 0 6℃。一定高度存在一个相对暖层 ,即从地面向上随高度增加而气温下降 ,而后出现一相对暖层 ,在暖层内温度上升 ,而高度再升高大气温度又降低。逆温的形成有多种情况 :①辐射逆温 ,是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地面辐射减弱 ,…  相似文献   

6.
1、树大招风 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就这样被“招”来了。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树大招风 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就这样被“招”来了.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1.树大招风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就这样被“招”来了.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 2.大树底下好乘凉树叶的蒸腾作用,是将树体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大树下的气温较低,加之树大招风,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所以人在大树底下感觉更凉快.  相似文献   

9.
1“积雨云”和“对流雨” 雷电实际上就是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一般出现在积雨云里。积雨云是由于上下层空气发生强烈的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夏天,地面附近的空气被太阳烤的很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受浮力作用上升,或者高空的空气遇冷急剧降温,都能导致空气发生强烈对流。夏天地面附近的高温,使江河海洋以及泥土中的水分大量蒸发,空气中往往含有大量水蒸气,高空气温又非常低,上升的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凝华形成积雨云,  相似文献   

10.
多变的风 三月和煦的春风,夏天狂暴的台风和龙卷风,冬天的西北风,这些风是从哪里来的呢?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风是空气对流的表现。太阳的热量使空气产生运动,从而形成风。在热带地区,太阳的照射使气温升高,高温的空气变轻上升,其他地区的空气就往热带地区运动,以弥补这里空气上升时产生的空缺,这样,风就朝热带地区移动。  相似文献   

11.
注意点一:逆温现象的概念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选择题第10小题考查了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其实逆温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已出现过多次,因而,2007年参加高考考生进行地理高考复习时有必要全面系统地弄清楚逆温现象的概念、产生的原因、类型及其影响。一、逆温现象是源于教材又略难于教材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其原因是因为对流层的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相似文献   

13.
目前,逆温现象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近几年来的地理高考试卷中也多次涉及到该问题。那么,什么是逆温?逆温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知道,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相似文献   

14.
1为什么打雷多夏天气温高,空气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冷而形成云。其中有一种被称为浓积云的云,在对流旺盛时会发展成为积雨云。积雨云在猛烈的上升及对流运动中,由于剧烈的摩擦而带上大量的正、负电荷,当云中的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强大的电场力作用下,云中的空气就被电离成为导体,于是就产生放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听见的打雷现象。  相似文献   

15.
高晓静 《考试》2008,(12):42-43
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叫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但实际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整个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平均为  相似文献   

16.
一、真题呈现(2011年高考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1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2)正午前后: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和2005年高考文综卷(Ⅰ)地理选择题中,各有一组题目体现了数学和地理的综合,这样的题目充分体现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点,也体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2004年的9~10题和2005的8~9题,命题思路有许多相似。前者给出了飞机颠簸和气温分布的关系、气温直减率的概念、4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函数图像;后者给出了假设条件,即  相似文献   

18.
中午最热吗     
中午是太阳直射的时候,那么应该是最热的时候了?错!如果你是善于观察的人,你就知道: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不在中午,而是在午后的几小时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太阳光并不能直接使气温升高。空气中的各种气体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有14%左右,而43%左右的热量被地面所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的热量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气中传导,这种向上输送热量的结果,是气温增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地面温度的升高,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结果。太阳光照射到地面上,晒热了地面,地面吸收的热再放出去烘热空气,空气的温度主要是间接从地面得到的…  相似文献   

19.
1 "积雨云"和"对流雨" 雷电实际上就是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一般出现在积雨云里.积雨云是由于上下层空气发生强烈的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夏天,地面附近的空气被太阳烤的很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受浮力作用上升,或者高空的空气遇冷急剧降温,都能导致空气发生强烈对流.夏天地面附近的高温,使江河海洋以及泥土中的水分大量蒸发,空气中往往含有大量水蒸气,高空气温又非常低,上升的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凝华形成积雨云,积雨云内冰晶和水滴共存,云的垂直厚度和水汽含量特别大,气流升降十分强烈,速度可达30m/s.积雨云常发展成强对流天气,大气对流运动引起降水现象,习惯上称为对流雨,对流雨来临之前常有大风,并伴有闪电和雷声.对流雨以低纬度最多,降雨时间一般在午后.早晨天空晴朗,太阳升起后,天气闷热难熬,到了午后积雨云汹涌澎湃,一阵狂风,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黄昏时停止.  相似文献   

20.
1“城市热岛”据气象专家长期的观测:柏油路面能够吸收80%以上的热量,尤其是中午,马路表面的温度比百叶箱气温高出17.4℃。城市中人口、汽车和空调等的急剧增加,导致城市聚热能力也急剧增大。此外,来自于建设工地的钢筋水泥、土木砖瓦以及纵横交织的道路网,由于它们的比热容小,在阳光的照射下升温快,当它们取代了原本能降低城市温度的树木和草地后,也导致了城市聚热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在城市里,雨水大部分从下水道排走,地面水分蒸发的散热作用日益丧失,再加之城市通风不良,空气难以形成对流,不利于热量向外扩散等原因使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