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王永志院士     
火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32年11月生于辽宁省昌图,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他40多年来一直从事箭研究工作,从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箭起,负责多种火箭的设计、研制和首次发射,均取得成功,在航天界有“常胜将”之称。他为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重大贡,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部委级科学进一等奖四项;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2004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3月,中央军委授予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
一生为三事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2004年2月,王永志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3月,被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物理教师》2005,26(6):36-36
此前媒体曾报道,“神舟”六号飞船将于2005年9至10月间发射,航天员设为两名,计划飞行时间4到5天.王礼恒院士表示,“神舟”六号将具备乘坐三名航天员在太空飞行7天的能力.“神舟”六号的上天将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接下来我国将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2014,(23):8-8
2014年11月23日,应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邀请,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组织近30多位老中青学长,赴航天资源卫星遥感事业基地与留苏女航天科技专家吴美蓉院士进行座谈交流活动。吴美蓉院士系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今年元月被授予国际宇航科学技术界的最高奖“冯·卡门”奖。  相似文献   

5.
文沛 《学习之友》2006,(4):15-15
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导师。年轻时曾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第一枚火箭发射的关键问题,受到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赏识。  相似文献   

6.
曹咏梅 《成才之路》2010,(8):I0005-I0005
五年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感叹。中国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追问”,让中国教育界反思至今。今年“两会”期间,钱学森的弟子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以及曾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他们认为,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大敌人。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工业大学针对我国航天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开设了院士担任班主任的特色班“小卫星班”,采用航天精神引领、多学科知识复合教学及航天工程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航天拔尖人才及战略科学家。思政教育方面,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邀请航天总师座谈,充分依托“航天魂”“航天行”等思政实践活动,树立“爱党爱国、航天报国”信念;培养体系方面,实施“航天引领、专业任选”的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本研一体、项目驱动的个性化课程培养体系,设置贯通式课程,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学与实践;素质能力方面,将航天工程组织管理与研制模式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依托紫丁香卫星创新工场,团队协作开展项目实施,使学生在航天高标准工程项目中锤炼能力。  相似文献   

8.
简讯     
2004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东生 长期奋斗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从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居于国际地球科学前沿。王永志 从1992年起担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至今,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也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之一,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简讯…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名校简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之一是1915年创办的成志学校,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博士曾在此就读小学。他给母校的题词是“求达到世界水准”,激励清华附中向着国内一流和世界水平迈进。清华附中是教育部直属大学附中、北京市重点中学、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田径试点校,是受国家教育部委托试办面向全国招生的“高中理科试验班”和“初高中马约翰体育班”学校之一,在全国有广泛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鹗鼎,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刘延东,全国青年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杨卫,当代著名作…  相似文献   

10.
“科技奖励国际论坛”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面向科技奖励工作者主办的一个权威性科技论坛.旨在通过国内外的权威科学家发表精彩演讲,促进业内人士及时了解、掌握世界前沿科技动态.以期在高峰学术交流的氛围中,不断提升科技奖励工作人员的素养.进一步开阔科技工作者的视野。科技奖励国际论坛曾邀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主席、瑞典科学院院士、瑞典工程科学院院士约翰·艾克·盖斯弗森先生做了题为《杰出科学奖获奖者遴选的重要原则》的报告。在本期论坛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先生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严密的理论逻辑,高屋建瓴地回顾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峥嵘历程.并且在广阔的国际大背景下.中肯分析了中国裁人航天的发展方略.这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让“科星”闪耀邹文山《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曾开设了一个“我与院士交朋友”的栏目,报上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们进行介绍,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给院士写信交朋友。笔者读后不禁大声叫好。曾几何时,由于大众传媒的宣传,歌星、影星充斥了校园...  相似文献   

12.
“惟楚有才,于斯为胜”,岳麓书院中的这副对联昭示着湘楚大地对我国历史和文化傲人的贡献。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湖南省是我这个成长在北国的人想往已久的,恰逢母校西北工业大学为了65周年校庆而举行了“寻访院士成长足迹,征集院士签名”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又因为学校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所以整个社会实践团队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奖励》2004,(1):17-17
由中国科协、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03年度“公众关注的十位中国科技人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原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十长——叶欣  相似文献   

14.
吕志伟教授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主要领导之一和长江学者,对教学和科研有着深入透彻的体会和感悟。同时,作为马祖光院士的得意门生,"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吕志伟教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年来共有17万多人归国服务。记者从人事部了解到,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2%的“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是留学回国人员,他们在载人航天工程、高温超导、人类基  相似文献   

16.
在8月14日于南京理工大学召开的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九届年会上,首届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苏步青应用数学奖”颁奖,中科院院士周毓麟荣获首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中科院院士彭实戈、石钟慈获首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周毓麟院士多年来从事拓扑学、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与计算数学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曾获得我国数学界的最高荣誉奖项“华罗庚数学奖”.彭实戈院士被称为“中国‘金融数学’第一人”,在随机最优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和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曾获世界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石钟慈院士在有限元方法以及应用方面贡献卓著,他对协调元与非协调元进行了系统深人研究,取得了既有深刻理论意义,又对工程计算具有指导意义的前沿成果,曾获得“华罗  相似文献   

17.
今年 10月 4日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4 5周年 .就是在 4 5年前的这天 ,前苏联拉开了人类航天的序幕 ,人类从此开始了航天新纪元 .当年曾担任前苏联航天泰斗科罗廖夫第一助手的切尔托克院士近日在莫斯科的一席话披露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内情 .令人十分惊讶的是 ,在那次令世界震惊的航天发射中 ,前苏联航天设计师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 ,送人造卫星上天只是顺便的搭载试验而已 !原来 ,前苏联航天设计师们只想尽快打造出一枚能够携带核弹头并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 ,那时 ,面临这项主要任务的前苏联航天设计…  相似文献   

18.
著名科学家、原中科院院长卢嘉锡曾用“探赜素隐老而弥笃,立志创新志且益坚”来概括他的求学科研路;理论化学家唐敖庆院士称赞他“学如行云流水,德比松劲柏青”。在厦门大学,百岁院士蔡启瑞有一个独特的称呼——“蔡先”,正如陈嘉庚先生被尊为“校主”一样。  相似文献   

19.
神州回望     
世界科技的发展奇峰迭起、曲折横生。2003年是人类实现动力飞行100周年。这一年世界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悲喜交集:“神舟五号”飞天带来欢欣和自豪,“哥伦比亚”号坠毁引发悲怆与忧思;“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发布透出了生命科学的新曙光,而“克隆人”的传言又使人忐忑不安。本期“神州回望”,让我们共同“回望”2003年的科技进展。科技2004 March 神州学人 5令人关注的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月20日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获得最高科…  相似文献   

20.
王志伟 《新高考》2013,(3):29-31
2013年1月18日上午,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携手“中国预警机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在人民大会堂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他们“给力”祖国,祖国给予他们殊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