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时代赋予了地市级新闻工作者发掘基层亮点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市级新闻工作者应该在提高职业素养、培养新闻悟性、背景材料采集上多下功夫。捕捉好基层新闻的亮点,使基层新闻更好地宣传基层、服务基层。  相似文献   

2.
刘晓琴 《当代传播》2011,(2):116-118
范长江和史沫特莱,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新闻工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闻活动中却表现出了大量相似之处,他们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创作了大量新闻史上的不朽之作.本文拟从他们的新闻思想、创作活动、写作技巧及影响等方面着手,对两位新闻巨敬30年代的新闻活动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以十几年的基层通讯工作经验,针对基层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剖析,文中提到的一些可行有效的办法值得广大新闻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4.
提到新闻工作者,人们就会想到记者这个职业,但是新闻记者真正的职责是什么,真正做些什么却不是非常的了解。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指一些新闻工作人员,他们主要工作在新闻的采编制播一线。而具体上可以将新闻工作者理解为从事采集、传播新闻信息,制作新闻信息等活动的主要工作人员。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专职人员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对于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都会有严谨的筛选,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基层新闻记者更需要提升各方面的专业素质与修养。  相似文献   

5.
“记者要多走基层多思考多实践,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笔者最为深刻的体会。 1998年7月,笔者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福州日报社采访部工作至今已有13年,都在基层一线采访,参与了不少新闻策划,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作品。笔者2005年被授予福州市第四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采写的新闻作品有74件获全国、省、市各类...  相似文献   

6.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广泛开展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深入基层一线,紧贴群众和基层生活,通过实践感悟,撰写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报道,为新闻战线带来了清新务实之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提升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一、正确理解走基层对记者工作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在全国新闻战线热气腾腾展开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次新闻文化的创新实践。深入开展好这项活动,对军内外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从今年8月开始全国新闻战线倡导“走转改”活动以来。不论是媒体的领导,还是编辑记者,纷纷走进基层,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文风漓新的新闻报道,也展现了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  相似文献   

8.
年初,《新闻三昧》邀请在京部分作者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与会者既有来自新闻机构的专业新闻工作者也有来自于基层的企业新闻宣传干部,大家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三昧》怎样才能在面向企业报、工人报刊及新闻爱好者的定位前提下,把杂志办得更合读者的需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谈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走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军事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基层部队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基层官兵是军事新闻人的情感之根。军事新闻工作者走群众路线.就是要目光盯住基层.把脚步锁住基层.多采编基层官兵喜欢的新闻佳作。  相似文献   

10.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这一命题已逐渐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共识,也许还会成为评价新闻的诸多尺度中的一方面。众多新闻工作者从他们自身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发觉,对于新闻发现——这一新闻学教科书中缺乏相应地位而新闻实践中又是时常碰到、急需解决的课题,应当至少是在应用新闻学中提升它的地位,在新闻成果评价体系中占有它应得的一席之地,才能够促使新闻竞争在更深层次上达到新的高度。 长江日报社副总编辑潘堂林同志新著《怎样发现新闻》在研究新闻发现方面,提出了“新闻工作者第一素质是发现”等诸多颇有新意的创见,并从大量的新闻实践中归纳和阐述了新闻发现的多种渠道,以及如何提高新闻发现力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1.
发挥地市报特有优势一是发挥好传统优势.因为长期职业养成,加上采编主要对象在基层,地市报新闻采编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走基层"传统,一批批地市报新闻工作者,特别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基层,"脚板底下出新闻",采写了一大批带着基层泥土芬芳的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今年8月中旬以来,中央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新闻工作者践行"三贴近"原则的重要举措。"走转改"活动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走基层接地气,践行"三贴近",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功能。各家新闻单位主管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挂帅,组织编辑记者在田间地头、工厂矿井深入调研,以实际行动促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河北扎根结果。活动中涌现了大量贴近民生、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编者撷取部分精品推荐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国新闻战线正根据中宣部等四部门《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的意见》,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热潮,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本文作者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对如何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记者首先要确立平民观念新闻工作的"草根情怀"、"平民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是在新闻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良知。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5.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毕生学习的最好老师。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各级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学校厂矿,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反映他们的所愿所求。"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让广大新闻工作者懂得了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领悟了"接地气"工作才能有"底气","接地气"稿件才会有灵气,"接地气"记者才能有"人气"的新闻真谛。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16.
杂文与新闻     
三杂文作者多数都是新闻工作者,或者说,新闻工作者是杂文作者队伍中的一支占居多数的骨干力量。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杂文的作者,许多都是报社的总编、主编、编辑和记者。报纸的职能,或者说报纸的内容,概括起来说,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报道消息,再一个是发表意见。报道消息主要是靠占据大量版面的新闻,发表意见则主要是靠各种各样的言论(当然有的新闻是寓意见于事实的报道之中)。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恐怕需  相似文献   

17.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启动以来,新闻工作者脚下接地气,心中有底气,笔下添灵气,报道显生气,一时间"走转改"成为当下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话题。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走基层",单纯下去不是目的,而是要从基层获取鲜活的新闻素材,写出有影响力、有震撼力的报道。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时,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18.
作风与文风问题,确是基层新闻单位新闻记者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改进我们新闻工作的必经之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新闻记者队伍新闻理论和新闻素养功底较薄,加上大量新人不断涌入,要不要和能不能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问题,很突出地表现出来了.有些年轻的记者,不是像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那样,自觉地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在现实生活和火热的战斗中锤炼自己,而是成天热衷于跑机关、泡会议、忙应酬、编材料.  相似文献   

19.
基层是本无字书,实践是个大课堂。在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开展之际,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以组织十佳新闻工作者走基层集中采访的形式,庆祝第十二个中国记者节的到来。这一务实创新之举,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走的力量。走在基层,进一步读懂了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内涵。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在报上;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  相似文献   

20.
从2011年7月起,重庆市垫江日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走进基层、深入农村、来到田间地头,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践活动。他们把笔头和镜头对准基层群众,反映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了社会和谐。几年来,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采写了一大批裹着泥土芳香、带着真情实感的新闻稿件,全方位报道农村新面貌、农民新生活、火热生产劳动场景,在为新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