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做CO还原CuO实验通常是将CO储存在储气装置中使用或用分液漏斗向装有浓硫酸的蒸馏烧瓶中滴加甲酸产生CO,再将CO通过导气管导入还原反应管,还原反应管两端用胶塞连接进气管、出气管,反应后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后,尾气用气球收集。实验中,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2.
刘波 《中学科技》2012,(8):33-33
1.(1)用注射器抽取袋内气体,然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混浊,则是二氧化碳,否则不是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放出了什么气体?”的演示实验过程中,用水通过导管把CO2排挤到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以检验CO2的产生。众所周知,CO2能溶于水,而且是按照1:1的比例溶解的。如果广口瓶中萌发的种子偏少,实验效果就不明显。如果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在盛有萌发种子的广口瓶口盖上瓶盖,大约经过四五个小时(指北方冬天有暖气的室内)后,由于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以将广口瓶内产生的CO2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振荡一会儿,便能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见图1)。  相似文献   

4.
实验检验碳酸饮料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取一瓶雪碧等碳酸饮料摇晃一会,然后打开瓶盖,使瓶内气体冲出,再把一块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上方,或把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倒扣在瓶口上方,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含有二氧化碳。另一种方法是,用注射器从瓶中抽取气体,然后把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来检验二氧化碳。第一种方法的不足是,打开瓶口后,气体冲出很快,散逸较多,若实验节奏把握不好,现象会不明显或无现象出现,况且这种方法用的石灰水量太少,不利于观察现象变化;第二种方法较第一种方法要好些,但也需要多步操作才能完成实验。我们经过分析研究,找到了更加简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化学碳酸盐与碳酸氢盐溶解度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首先变浑浊,然后变澄清,这一观念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讲解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时,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反思与重构,结合实验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1原有的思维定势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在一个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发生什么现象?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如果试管里的液体变得澄清,用试管夹夹住试管进行加热,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解释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第十册的《二氧化碳》一课,要求是先用实验方法制取一些二氧化碳气体以备课中的实验用。这个制取方法是在一个广口瓶内放入碱粉和醋,两者就立刻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再用导管和集气瓶收集。这个制取方法由于广口瓶不大,又不能放入太多的碱和醋(否则混合物溢出)。有时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能还不够用,还需要再次重新制取,因而就耽误了时间,影响了教学活动。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对实验方法加以改进。在瓶塞上多插一根玻璃管,其中一根管子仍旧用于收集气体,而另一根管子则作输醋之用。醋瓶可以像医院…  相似文献   

7.
敢于言败     
高乃定 《师道》2004,(5):26-26
教学人教版自然第十册第七课《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它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认识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时候,学生把澄清的石灰水倒人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振荡过后  相似文献   

8.
按教材上介绍的方法进行实验时,我们常在盛有氧化铜的直玻璃管前,增加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一氧化碳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在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这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运用这种方法做实验,虽然现象比较明显,但步骤太多,浪费时间,现对此装置改进如下(图1)。实验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一氧化碳,用玻璃片盖好备用,预先配好一个胶塞,胶塞上有一细铜丝,下面绕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物》新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种子呼吸放出二氧化碳”演示实验,按课本中装置操作得将广口瓶上的瓶塞换上双孔瓶塞,既麻烦又影响实验效果。根据实践我将原装置作了如下改进。1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2 实验操作实验前3~4d在广口瓶中直接萌发种子,盖紧瓶塞,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水止皮管夹夹紧乳胶管,以防二氧化碳渗漏,置于30℃左右恒温箱内。操作时,先向分液漏斗内加水,打开乳胶管上的夹子,再将活塞打开,试管内蓝色BTB溶液很快变成黄绿色。实验现象出来后,立即用皮管夹夹住乳胶管以便于下个班级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十册《二氧化碳》一课中,课本提供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法是:在一个瓶里装入一些碱的粉末,再倒入一些醋,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在瓶口塞紧带有玻璃弯管的塞子,把二氧化碳气体由胶管引到广口瓶里将蜡烛火焰熄灭。这种制取方法在实际教学时,由于其反应迅速且学生难以操作、控制,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很难将蜡烛火焰熄灭,直接影响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这一后续活动。我在教学本课时,将实验作了改进:1.实验器材烧杯、火柴、蜡烛头、细铁丝、碱末、醋等。2.实验方法不再通过玻璃弯管和橡胶管把二氧化碳气体引到广口瓶里,而是把…  相似文献   

11.
一、实验方法:取三块小铜片放入5ml的玻璃注射器内。先吸入3ml热水,再吸入1ml市售浓硝酸,将注射器内的气体排出立即用软木塞套在针头上。这时可看得注射器内铜与稀硝酸激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无色NO气体。当注射器内产生了足够量的NO气体时,将注射器针头稍向上,去掉软木塞,套上一个干燥的小玻璃试管,把无色的NO气体通入试管中,即刻小试管里出现红棕色。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做CO还原CuO实验通常是将CO储存在储气装置中使用或用分液漏斗向装有浓硫酸的蒸馏烧瓶中滴加甲酸产生CO,再将CO通过导气管导入还原反应管,还原反应管两端用胶塞连接进气管、出气管,反应后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后,尾气用气球收集.实验中,我们发现该实验受到中学有无储气装置的限制,制取CO并试验其还原性的整套装置复杂,还原反应管两端常由于错位(装置不在一个平面或还原反应管不水平)而漏气,致使实验失败,而CO无色、无味、剧毒,因此,一些老师不太愿意做该演示实验.另一方面:由于该实验不是均相反应,CO气体与CuO固体反应很难得到具有金属光泽的铜,通常观察到的是红色粉末,实验结果不具有说服力.笔者向该红色粉末中加入氨水,静置后上层溶液呈深蓝色,发生了如下反应:  相似文献   

13.
1 设计实验 引思激趣 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五节《常见的碱的通 性》中,“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教 学的一个难点。不论是教材还是有关的参考 资料,都没有提供相关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和掌握碱的这一性质。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 点,我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装置由三部分组成,装置A是用并 联的两个高橙饮料瓶制成的(瓶底钻孔,用气 门嘴子内外加胶垫紧固,防止漏气,再连接导 气管)贮有二氧化碳气体的贮气瓶;B是盖有 三孔胶塞的广口瓶,内装氢氧化钠水溶液;C 是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附图)。  相似文献   

14.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把指定的生物变化重现出来 ,感受全过程 ,并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引起思维活动 ,所以学生实验要比观察实验产生的思维效应好。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要尽可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例如 :在讲生物第一册 (上 )《种子的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前 ,让学生以罐头代替广口瓶 ,用水杯代替试管 ,用吸管代替导管 ,选取小麦、玉米、菜豆等种子为实验材料 ,通过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来复习种子萌发的条件。把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在瓶中 ,2 4小时后 ,观察蜡烛在两瓶里的…  相似文献   

15.
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教材中,证明苯酚显弱酸性的演示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当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时,往往难于出现变浑浊的现象;二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的是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将该实验作了如下改进。一、改进方法向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约0.5g)的试管中加入1mL 蒸馏水,振荡,溶液变浑浊,然后滴加0.1mol/L 的碳酸钠溶液,至浑浊溶液恰好变为澄清,此过程无气体产生。如图1  相似文献   

16.
实验小技巧     
用两个广口瓶,各装入等量澄清石灰水。用纱布把熟种子与正在萌发的种子各包成一包,用细线吊于石灰水上空,塞紧瓶盖。放置一段时间(一昼夜)后观察。  相似文献   

17.
按教材装置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部分 ,常出现异常现象 :有时生成沉淀还不多 ,溶液还未全部变浑浊 ,沉淀就溶解消失了 ,分析原因是因为甲酸是一种挥发性有机酸 ,如果加热温度过高 ,会造成甲酸大量挥发 .对甲酸能否溶解碳酸钙 ,我们也做了实验 ,用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制备浊液 ,向浊液中滴加甲酸 ,看到沉淀很快溶解消失 .甲酸酸性比碳酸酸性强 ,能迅速溶解碳酸钙 :2HCOOH CaCO3 (HCOO) 2 Ca H2 O CO2 ↑为此 ,我们对实验装置做了改进 ,在还原氧化铜装置前加一个装有澄清…  相似文献   

18.
在讲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为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则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碳的两种氧化物之个性,我将该实验作了如附图所示的改进:在盛有氧化铜的烧管前加一支试管A,把C处试管上的直管改成弯管,并放一酒精灯。把一氧化碳气体通入A→B装置中,观察现象,完成附表中所列举的实验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问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答在初中化学里.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方法是使之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但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并不一定是CO2.因为把无色的SO2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里也会生成白色的亚硫酸钙沉淀而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SO2+Ca(OH)2=CaSO3+H2O。可是CO2和SO2的物理性质并不完全相同,如CO2没有气味而SO2却有刺激性气味。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问二氧化碳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支持燃烧吗?答初中化学课本中说:二…  相似文献   

20.
一、实验——躬行实践,增强探究体验。实验是学生获取自然知识的最基本渠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的特有功效,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操作和感知体验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如教学《二氧化碳》一课,为了解二氧化碳和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反应,有什么反应这一教学要点,老师可组织学生把一瓶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送入一瓶石灰水里,然后摇晃,过一会看有何反应。实验中发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并且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再如:要了解二氧化碳气体在空气中的比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