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梳理建国以来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发展变迁,可以看到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当代文学与人文教育关系密切,但近年来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偏离倾向,应当高度关注当代文学与人文教育在当下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这门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注意授之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完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培养和树立科学的文学史观,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视野和文学性思考能力,从而建立系统性、完整性的知识结构.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为提高《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在此主要从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合理设置课程、分专业设计教案、灵活处理教材,提高人文素养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相似文献   

4.
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体现着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对生命意识的弘扬,对人性的拷问以及对人性的终极关怀等人文知识,面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在现当代文学中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呼声高涨.本文就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重塑人文精神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现实主义精神被逐渐冷落.从基本创作原则而言,现实主义精神所包含的理性的社会人生态度、热情的人文关怀应是文学的一般原则.本文试图通过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新解读,呼唤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然而该课程在现行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入手,做到经典性与人文性、审美性相结合,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其次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主要从事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工作,拙作《文学教学的人文品格培养》一文着重探讨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人文品格培养问题,《文与史交融,师与生联动》一文着重探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模式问题,接下来我常思考:如何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潜能,使课内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调动各方面的手段,从不同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高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本文试图通过调整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文化观念等教学方式的探索,在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增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更充分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用,深入的教学思考从两方面展开:其一,以辩证的思维视角去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其二,从开阔的语言维度切入去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滋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审美价值,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专业素养深厚、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高雅审美情趣的新人。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大众化背景下,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首先应该体现出对人文性教育的坚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文本阐释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发展水平与人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同步。王安忆在现代情爱的背景下,反叛与超越政治伦理叙写,开掘人性因素,追问和探询两性生存状态中的平衡和谐之道。在男性与女性的情爱世界里,王安忆宽容地放纵女性的欲望,温情地宽恕男性的怯懦,既摆脱了传统叙事模式的窠臼,也洞穿情爱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表象,直指人性最隐秘的情感,体现了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12.
师范生的古代文学教学需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完善,文学史的通史性教学必须与专书、专题研究相结合,使常识能够具体化。阐释经典作品中对个体和社会的终极思考,使古今沟通成为可能,古代文学就直接成为建构我们心灵的资源。文学史教学还要关注研究方法的传授,以养成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能对一些问题作出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文艺的生态学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文学首先是人学,它应当为人的生态本性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而存在,建立起真正的人文关怀精神,这应该作为文艺生态学的终极目标。成都大学文艺学教授曾永成先生的专著《文艺的绿色之思》正是以此为宗旨,从人类生态学和美感的自然生成这个独特的视角,系统地论述了文艺的本色、文艺的生成与发展,还原了文艺理论应有的终极关怀精神,从而给传统僵化的文艺理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重新回到艺术的本体和人类生命的本体。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学教育的现状存在诸多弊端,狭隘的语言工具观、应试教育的实用主义思想和政治功利思想三者的结合,使文学教育远离了情与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面对新时代的呼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出误区,加强文学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文学教育实践中应以提高人文素养为指向,以文学意蕴的习得为取向,以审美情趣的获得为导向,以纯文学的视角来阐文释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文学教育的功用,从而达成语文在当代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文学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养育作用,让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固化在民族后来者的血液中,培植出代代粗壮的善根,美好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文论最大的理论误区在于颠倒了现象同本质的关系,从而抽空和置换了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性和审美。传统的文学基本命题是“文学即人学”、“艺术即人性”,“艺术即形象思维”。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命题是:“语言即形象”,“艺术即手法”。形象成为了“各种不同主语的固定谓语的能力”,这样就颠覆了文学的本质。他们从根本上无视文学审美与文学人性等本质性的东西,而专门在现象上大做文章,偷天换日地将文学转换成了冷冰冰的语言学,沉迷于文学语言学的学究式考据,停留于语言学分析的技术操作层,使得文论丧失了对文学指导的前瞻性与批判性。这种“玩文学”的做法竟然把文学理论变成了一场纯粹的语言学游戏,因而值得人们反思。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为思维,具有广阔无垠的全息思维视域和融会一切思维方式的统合力.作为人类思维最具普适意义的展现形式,文学从内容和形式上拓展和深化了人类的思维,培育和滋养了人类的智能,使人类的创造性获得了无限的空间与自由度.并且文学作为文化母体,影响和哺育着众多的文化载体.文学作为思维是文学最永恒的品格.  相似文献   

18.
伊瑟尔在当代语境中讨论文学本体论问题,建立以虚构与想像为中心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虚构与想像作为文学文本活动的运行机制,联系于人的存在,所反映的是人作为角色在转换中不断生成的"总体性",即"可塑性",伊瑟尔循此提出文学模型,提出文学模型与人类学模型的同一论。伊瑟尔文学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资源是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他的文学-人类学模型论在认识论视野展开,包含了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人的理解的单质性,这为我国当今文学本体论建设,提供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学是面对工业化造成的普遍的生态危机应运而生的文学,是工业化背景下的文学。生态文学中,生态包含自然的生态和精神的生态,作品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内心的和谐。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作品《狼孩》中蕴含着生态小说作者对于生态问题的多维表达。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想要追寻最初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在当前状况下如何面对自然正是生态小说创作者们希望读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对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精神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研究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已使众多学者投入其中。然而目前,利益充斥着整个社会,人文精神日益萎缩。古代文学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资源逐渐被大众所遗忘。如何充分利用古代文学所蕴育的精神来弘扬人文精神,本文作者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