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小趣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爬进了巴尔扎克的房间,在他的书桌里摸索。巴尔扎克被响声惊醒了,他悄悄地爬了起来,点亮了灯,十分平静地微笑着说:“亲爱的,别找了,我白天都不能在这书桌里  相似文献   

2.
包法利夫人的原型一凡编译为什么不写德拉马尔的故事?──路易·布耶对居斯塔夫·福楼拜说文学评论家埃米尔·法盖称居斯塔夫·福楼拜的爱玛·包法利夫人“是我在整个文学史中,包括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所看到的最为完满的妇女形象”。福楼拜是受到他人的启发开始创作《...  相似文献   

3.
巴尔扎克的一天让我们看一看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1799—1850)写作生活中的一天吧。这一天就是他那千千万万个创作日的缩影。晚八时。人们早已结束一天的工作,离开了他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巴尔扎克的朋友去看他,在门外就听到他在里面和人激烈争吵:“坏蛋!我要给你好瞧的!”那声音激愤、高昂。当这位朋友推门进去时,发现屋内只有巴尔扎克一个人。原来他正在对他作品中一个人物大喊,揭露那个人物的卑鄙行为。  相似文献   

5.
巴尔扎克的午餐一天,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正在伏案写作《人间喜剧》。一位朋友来访,看见他如此专注,不忍心打扰他,就坐在一旁默默地等着。一会儿,仆人送来了一份午餐。那位朋友以为是招待自己的,便不客气地把它吃了。又等了一会儿,巴尔扎克始终没有抬头,他就悄悄...  相似文献   

6.
名人小趣     
有一次,一位朋友去看望作家巴尔扎克。一进门,就看见这位作家倒在地板上,脸色惨白,昏昏沉沉。这位朋友惊呼道:“巴尔扎克先生不行了!”被他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喜爱中国红茶。一次 ,巴尔扎克在招待朋友时 ,态度虔诚地端出一只雅致的堪察加木匣 ,从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绣着汉字的黄绫布包。他一层一层慢慢地打开布包 ,拿出一小杯呈金黄色的优质红茶来。他神秘地介绍说 ,此茶是中国某地的特产极品 ,一年仅产数斤 ,专供大清皇帝独享 ,采摘必须在日出前 ,由一群妙龄少女精心采制加工而成 ,并一路歌舞送到皇帝御前。大清皇帝舍不得独享 ,馈赠数两给俄国沙皇 ,路上为防止劫掠 ,还派遣武装护送。好不容易到了沙皇手上 ,沙皇再分赐给诸位大臣及外国使节。而巴尔扎克则是通过驻俄使节几…  相似文献   

8.
“单凭他的四五部长篇.他在文艺界的位置已足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并列。”以上文字为徐志摩追忆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作。其情真意切,景仰崇拜之情跃然纸上。除了于文字间表达对托马斯.哈代的敬仰之情,徐志摩更曾远赴英国以一睹偶像风采。那么,托马斯·哈代和徐志摩又有着怎样的文学因缘?  相似文献   

9.
"单凭他的四五部长篇,他在文艺界的位置已足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并列."以上文字为徐志摩追忆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作.其情真意切,景仰崇拜之情跃然纸上.除了于文字间表达对托马斯·哈代的敬仰之情,徐志摩更曾远赴英国以一睹偶像风采.那么,托马斯·哈代和徐志摩又有着怎样的文学因缘?  相似文献   

10.
蓬牖 《世界文化》2010,(7):28-28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特罗的父亲以埃德加·爱伦·坡为他取名,这会对他有怎样的影响?他说,也只是在中学时,他模仿着写过侦探小说、哥特式小说。但他拒绝接受D.H.劳伦斯对坡写哥特式小说是精神恶化了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卡迪央王妃的秘密》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里的一部中篇小说。其主人公的原型,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俄国多年驻伦敦大使的夫人达利娅·费奥多罗夫娜·利文。巴尔扎克只是在晚年,在巴黎的沙龙里,才同这位公爵夫人见过几面。激发他创作灵感的,与其说是直接观察所得,毋宁说是到处都能听到的关于她的议论。要知道有多少人在谈论她啊。但这有何妨?因为原型从来不可能是肖像,否则,小说便不成其为小说,而会变成某种谤文了。一般说来,原型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凡是想确定安娜·卡列尼娜原型的人,结果总是不能令人信服。如果说从卡列宁身上可以猜出是那个  相似文献   

12.
据说法国文坛巨匠巴尔扎克写作时总离不开浓黑的咖啡,但到写不下去时咖啡就不管用了,所以他每逢这时就到院中的酒窖里取酒喝。巴尔扎克故居的后院有一个旁门,从那儿下去的酒窖可以直通当今的酒博物馆,这也就是为什么酒博物馆中留有巴尔扎克饮酒获取创作灵感的传说。其实真正追究起来,这个通道是巴尔扎克逃避征税人逼债的方便之门。酒博物馆建在巴黎16区中心水街的地下,离巴尔扎克故居不过几百米远,地下通道虽然串联了许多住家的酒窖,但是由于许多住家不愿意向酒博物馆出售他们的酒窖,所以酒博物馆仅开辟了实际长度近一半的通道。…  相似文献   

13.
法国大诗人和作家雨果写过一首《修道院所见》的诗篇。其中第十四节第十四行是这样写的: “……壁虎,浴着月光,在大粪池里跑着。”巴尔扎克看了这诗以后,很不以为然。他说: “雨果先生在潮湿地方找得到壁虎,是一种宝贵的发现,值得送到博物馆,而博物馆还非当作新种看待不可。壁虎喜欢太阳,活在干躁的地方。我指出这个错误,因为艾弥麦拉尔达在《圣母院》已经拿面包喂过燕子。”巴尔扎克对雨果是很钦敬的,但是,对雨果诗中不真实的细节描写的批评却毫不留情。  相似文献   

14.
丑男圣伯夫     
正圣伯夫(1804—1869),19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家,他开创了以传记书写文学评论的方法。J·G·克拉克称他为"法国最伟大的批评家,或许也可以说,他是亚里士多德之后欧洲最伟大的批评家"。埃德蒙·戈斯说:"圣伯夫并不完美,他有偏见和局限,但即使有这些缺陷,他仍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小泉八云也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批评家——不是英国人,而是法国人,即精妙绝伦的圣伯夫。"  相似文献   

15.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已年过六十。很多人认为他是目前最佳的用英语创作的诗人。尽管他竭力避免与人交往,但他在文学界还是个知名人士,也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人说他愤世嫉俗,隐居外省,而老朋友们却喜欢和他往来;人说他反对现代主义,而且思想过于狭窄,而世界各地的青年作家却非常崇  相似文献   

16.
<正>有这么个小说,故事里的男主角爱上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说到这里,有个名字恐怕已经呼之欲出——洛丽塔。没错,这正是小说的题目。可这里说的,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那部名作,而是一个短篇小说,作者德国人,笔名海因茨·封·里希贝尔格。此人曾作为骑兵军官参加过"一战",退役后进入报界。1929年,他成为"齐柏林号"飞艇环游世界的随行记者,全程报道此次创纪录的空中航行,因此薄有文名。希特勒上台后,他像很多人一样,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  相似文献   

17.
<正>许嘉璐先生2015年9月7日在《光明日报·国学》发表《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提出应该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建议,但他说对黄帝的国家级拜祭只能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这却很令人诧异。许先生是知道陕西有个黄帝陵的,因为他一开始就说要把新郑黄帝故里拜祖上升为国家祭奠,首先要处理好与陕西黄陵拜祭的关系。但他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因为"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特别是进入周代以后,先祖  相似文献   

18.
耿莹 《世界文化》2006,(10):25-25
在西欧各国的人名中,有的音节既非名,又非姓,而是贵族出身的标记,如法国人姓前用“特”,西班牙人姓前用“德”,德国人姓前用“冯”,荷兰人姓前用“梵”,英国人姓前用“劳特”或“恰尔德”等。“恰尔德”,系古英语“贵公子”之称号,今已废。“劳特”意为爵士,对于有爵位者之非正式的称号,亦泛指一般贵族,用时冠于姓前或姓名之前。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作家歌德,全称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其中“冯”为贵族出身的标记,在文学史中有时略去,不译成中文。而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守财奴》的作者巴尔扎克,全称为:奥瑙利·特·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诗人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费特(1820—1892),从血统来说是个纯粹的德国人。他母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离开了原配丈夫姚肯·费特,离开了德国,跟随贵族出身的俄国地主阿方纳西·申欣到了俄国。于是,这个德国婴儿呱呱堕地之时,竟成了俄罗斯人的孩子。他有  相似文献   

20.
<正>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一个人的自卑感越强烈,他的征服欲就越强,内心就越不可能获得宁静。"这句话放在帕迪·查耶夫斯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脾气暴躁,盛气凌人,在好莱坞有"王爷"的称号;然而这种自大却源于他对外表的自卑和深切的不安全感。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狂热地工作,以一己之力独揽三次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电影史学家大卫·汤姆森甚至称他的《电视台风云》是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剧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