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慷  郝月 《新闻知识》2013,(5):32-33
区域形象是人们在需求基础上对某个地理区域形成的一种认知概念,即人们的意识对该区域的一种形象反馈。区域的外在形象总是在暗示着其内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属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几千年来固化在人们心目中的江南形象;"西子湖畔,烟雨蒙蒙"描绘了苏杭极富诗情画意的动人场景。当提到一个区域名称时,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定的区域形象,区域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该地区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李翔 《新闻世界》2009,(10):83-84
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为提高节目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主持人要完善自己的素质,塑造自己的形象。 纵观我国的名主持人,他们的坚强意志、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受众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有:  相似文献   

3.
李秀 《新闻传播》2010,(5):139-139
党报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既要符合党的宣传方针,同时也要符合一般受众的需求,这是摆在党报媒体面前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要从加强党报精神.注重采编制作,充分的利用第三媒体的力量,努力打造新闻精品,实现党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的改变,使人们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高校图书馆主页是高校馆为用户服务的又一个门户.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馆在人们心目中形象。通过对国内九所知名学府图书馆主页的访问,了解现在国内高校馆主页的先进水平,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电视节目中的广东人形象,并比较这种形象与现实中人们的看法是否相符,本文以央视春晚小品类节目为例展开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春晚小品中的广东人角色有一定的刻板形象,此形象与直接接触过广东人的外地人被试心目中的广东人形象最为接近,没有接触过广东人的外地人被试次之。广东人被试心目中的广东人形象与春晚小品广东人角色之间则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1何为档案馆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 一般来讲.档案馆的形象是指档案馆行为及其活动的成果在社会上和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和获得怎样的评价.它是档案馆的实际行为在公众舆论和人们头脑中的投影。按不同的表现形式.应有硬件和软件之分。从硬件方面来看.它是档案馆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应包括档案馆外观设计、规模大小、内部布局、设施配备等;而从软件方面来看,它是档案馆内在深层的形象,是档案馆运行机制、人员素质、管理水准、服务态度,以及对馆藏档案(资料)开发能力等要素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7.
恭之前后     
据说这次在大兴安岭火场,记者是受了空前冷落的,不仅指挥部现场办公的地方有“不准记者入内”的警示,有些记者的活动还常常被盯梢,有的记者被罚款,有的记者被围攻,“品尝”了拳头的滋味。至于生活,记者过的是“二等灾民”的日子。对于这种现象,经济日报的女记者隋明梅有些独到的见解,她的意思大概是这样:这些年记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佳,有些记者干了些“丢人”的事情,吃呀,拿呀,笔杆子受人家的酒瓶子指挥;有些  相似文献   

8.
1 图书馆员形象界定 图书馆员形象是指馆员在为到访者与信息采访者提供服务时,在他们当中产生的印象以及由此得到的评价,是体现图书馆形象的重要窗口^[1]。图书馆员形象体现在图书馆员的行为举止、音容笑貌和仪表仪容等所有方面。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图书馆员形象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冯文波 《青年记者》2016,(21):28-29
高校,在人们心目中向来是圣洁之地、学术殿堂,素有“象牙塔”的美誉.但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与高校有关的不良信息频繁见诸媒体,其在公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开始打折扣.究其原因,当下高校形象渐毁与媒体过于猎奇、抓眼球不无关系,记者热衷于报道高校里的丑闻、负面信息,日积月累就在公众心目中描绘出“妖魔化”的高校形象. 媒体“妖魔化”高校的类型 “妖魔化”在此特指媒体在针对高校的新闻报道中,大量刊发有损学校形象的负面信息的做法.其常见的报道内容有以下八个方面: 1.学术丑闻类.此类新闻主要以高校师生在学术研究领域产生的矛盾争议、成果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道德行为为主要内容,学术官司、掐架、斗嘴是其吸睛的关键词.如: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宣传片涉嫌抄袭、清华北大学者“论文抢发”风波等.  相似文献   

10.
白灵芝 《新闻世界》2012,(6):259-260
信息传播随着媒体的发展变得更加便捷,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微博、博客等正成为人们热衷的信息获知方式。本文探讨了当前构建大学生心目中政府形象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政府形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吕帅  康毅 《声屏世界》2011,(1):37-38
塑造鲜明的整体形象 一个好的主持人形象,即主持人的“公众形象”.就是主持人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的印象和位置,具体到省级电视台早间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揭示图书馆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针对问卷法和访谈法的不足,本研究引入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T-IAT)的实验范式,对图书馆员内隐刻板印象进行测量,进而了解三个问题,即在公众、图书馆学学生和图书馆员心目中:①图书馆职业究竟是不是女性职业?②对图书馆员而言究竟是正面印象多还是负面印象多?③图书馆工作究竟是不是一个好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图书馆员没有显著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图书馆员总体上在人们心目中是积极的形象,但部分群体持怀疑态度;图书馆工作总体上在人们心目中既不是好工作也不是坏工作;图书馆学学生同时具有职业偏爱和职业自贬的倾向;图书馆员在内隐刻板印象中表现出职业偏爱的特点;提升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改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表24。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3.
在诸多新闻媒体各自发挥特有功能.栏目不断创新的今天,广播媒体由于不能“白纸黑字”永久保留,亦不能“形象展现荧屏”而受到个别被采访单位或个人轻视。有的电台记者甚至要搭电视台、报社的“车”才能完成采访任务。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一尴尬的境遇,提高广播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呢?笔者认为,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独具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形象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图书馆形象的含义所谓图书馆形象,是指图书馆、图书馆行为及其活动的成果在社会上和人们心目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和获得怎样的评价,它是图书馆的实际行为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图书馆形象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概念。按不同  相似文献   

15.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栏目的门面人物,是电视节目能否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他们直接与观众见面,进行交流,传递信息.观众是如何看待主持人的?主持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如何?从观众对主持人的褒贬,可见一斑.1.主持人应以平常心出现在观众面前.节目主持人的定位,现在理论界众说纷法,但不管争论如何激烈,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小到代表着他所主持的节目,大到代表着电视台,甚至是党或政府.所以主持人是一个公众形象,因此,必须很好地注意主持节目时的形象定位.可是,有的主持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自传“…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电视屏幕,天天与千百万观众见面,它在观众的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喜闻乐见还是不屑于见?这是广大电视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各电视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观众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屏幕形象。例如:有的以权威性、丰富性、广泛性见长;有的以地方性、综合性、参与性取胜;还有的以接近性、多样性、娱乐性吸引观众。但是,许多事实表明,不论以哪种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都还缺乏应有的整体感。突出的表现是:节目内容时好时差;栏目设置畸轻畸重;艺术效果时优时劣;技术  相似文献   

17.
做个好记者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们的理想。但有的人吃了一辈子新闻饭,却碌碌无为,有的人则把自己的作品和名字留在了新闻史上。那么怎样才能具备一个好记者的基本素质?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坚守职业道德.秉持职业精神,以高洁的人品去锤炼高尚的文品.以坚实的职业精神去塑造让人敬服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8.
可怜的记者     
常听到人们说,记者很吃香,见官大一级,是“无冕之王”。这无非说明,在人们心目中,有的记者威信很高,受人尊敬,有的记者,以文谋私,让人见而生畏。但有一点看来是没有异议的,记者这职业不错,要名有名,要利有利,风光得很。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电视屏幕,天天与千百万观众见面,它在观众的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喜闻乐见还是不屑于见?这是广大电视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各电视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观众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屏幕形象。例如:有的以权威性、丰富性、广泛性见长;有的以地方性、综合性、参与性取胜;还有的以接近性、多样性、娱乐性吸引观众。但是,许多事实表明,不论以哪种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都还缺乏应有的整体感。突出的表现是:节目内容时好时差;栏目设置畸轻畸重;艺术效果时优时劣;技术质量时高时低。因此,树立电视屏幕的整体形象,是广大电视工作者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著名记者穆青曾经说过:“要在读者心目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但是,我们目前的一些经济类报道在“形象”上却不尽如人意。一些重大主题经济报道仍旧没有摆脱沿袭已久的呆板模式,有的作品与工作总结无异,有的简直就是一堆干巴的数字和概念,令读者望而生厌,难以卒读。生动鲜活、富有说服力、影响力的作品十分鲜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经济报道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