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不应只局限于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理解课本的知识内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运用课本的知识.通过课本例题的学习起到“窥一斑知全貌”、“举一例能反三”的教学效果。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去探索和研究数学科学领域.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探究"问题是课本知识的升华,如果我们对该部分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架构的触类旁通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感体验.本文以此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领略课本知识的同时其数学思维品质也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3.
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突破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精妙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充分教授知识点之余,着重强调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通过大量习题演练,把知识归纳衔接与学生共享.以这种快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促进解题能力的提高,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一、充分利用课本,牢固掌握概念课本知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考试题目的基本来源,具有客观属性,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对象.因此不能丢开课本.教师要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好课本,用好课本,就是到了复习阶段,也要以课本为主,充分发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学习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助于他们开动大脑,锻炼思维,形成必要的知识技能。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数学老师往往只注重课本习题册以及参考资料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特征,升华教学内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习到的知识。以下,我将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从"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使学生们更好  相似文献   

5.
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人掌握一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人具有独立获取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本若只起习题册的作用,而忽视教学作用,就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以上认识,我根据数学课堂中学生为主体的学情,教师为主导的教情,将教学活动分为:通过精心设计"引入"、有效指导"阅读"、适时"讲解"、分层次安排"练习"4个阶段进行,简称"引"、"读"、"讲"、"练"4段。其中"读"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养成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逐步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凭借数学课本这个中介,努力"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起到了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生活化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所谓生活化教学,即从书本中走出来,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挖掘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点,实现生活化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寇宗武 《学子》2015,(5):41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程开展背景下的教学,数学的学习,都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多是思维角度的点拨,解题方法的教授,大量习题的练习。而数学课本在许多教师的眼里,越来越地成为多余的存在。作为课本的"本"的被漠视,很不利于数学的学习。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认真细致地钻研课本。这种行为,至少有着如下的意义。一、有助于学生把握根本。数学课中,每一个公式、原理、定理都有着它的来历,而这也是数学课本所讲解的重点。引  相似文献   

8.
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科,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是数学"十大"核心理念之一。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而言,教师教学中不仅仅是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的数感培养。为此,教师应从基于学生认知基础、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关注课堂生成等方面培养学生数感,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戴国琴 《考试周刊》2013,(98):73-73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和重要条件。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实践证明,阅读活动已成为培养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及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初中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行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中,配有约二百五十幅的插图。这些插图是小学生学习课本内容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学中它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备能力之一,观察力培养的重要条件是学生对数学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初入学的小学生几乎不具备什么数学知识。因此,要激起他们对数学材料观察的兴趣,课本中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就是极好的感性材料。在日常教学中,尤其在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课本中各种生动画面会促使小学生看看、数数、比比。此时,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就能有目的、有步骤地从这些插图中发现规律,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在这种经常性的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力自然能得到不断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在新课标引导下的数学教学,非常重视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比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认识"时,课本中有这样一项练习:观察并想象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圆形的小旗子分别绕旗杆快速旋转所形成的形状.这样的练习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立体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书上是这样要求的.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计算机网络走进校园,课堂也迎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仅仅是课本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网络教学则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方便观察、操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的数学高考试题多考查学生对知识深层的本质理解,而非表面的理解与复杂的计算。对数学本质的挖掘成为高水平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掌握的要点和必须教授给学生的技能。这部分知识往往是课本中没有具体提及的"隐性知识"。学习数学文化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以"数学文化"为载体渗透高中数学"隐性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提升数学素养。文章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选修2-1中"椭圆"的教学为例,以数学文化为载体,讲述高中数学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14.
<正>修辞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运用修辞的能力,最终做到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修辞学来表情达意。活用修辞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涵养。在学习修辞时,学生要做到运用修辞来表达情感、增加文采,使语言表达不再枯燥乏味。一、修辞教学的重要性"修"与"辞"的结合与发展一直伴随着世界文学历史而演变,修辞学一直运用于各国文学名著中,我国的中学课本也选取了很多优秀的美文来教育学生使用修  相似文献   

15.
王虎 《学苑教育》2012,(22):55-55
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式;理解课本的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如何运用课本知识,通过课本例题、习题起到“窥一斑知全貌”,“举一例能反三”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把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事件、故事、学习情感等通过日记的方式写出来。写数学日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营造有效数学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初中数学的内容采用"情景创设——得出结论——应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学会进行课后反思和解题之后的反思,课后反思有利于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对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言语发展和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将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但是,各年级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时,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