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京大学王颖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专长于从海洋动力、地质地貌与沉积多学科结合的途径研究海岸海洋的成因特点、变化趋势与开发利用. 为了适应发展海洋经济、卫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需求,王颖院士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地理"、80年代"全国海岸带及海涂综合调查"及《中国海洋志》等专著基础上,吸纳近20多年,特别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深入系统的海洋科学成果,采各家之长,汇集相关专家,组织编写了《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貌学》.全书5篇,以海域区分:渤海与黄海海洋地貌,东海海洋地貌,南海海洋地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海洋地貌及灾害.全书111.2万字,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全国海域使用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翟伟康  张建辉 《资源科学》2013,35(2):405-411
海域使用系指人类根据海域的区位和资源与环境优势所开展活动对海域的占有和使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来,人们始终用确权用海数据分析全国海域使用现状,得到的结果较为片面.为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迫切需要全面掌握全国的海域使用现状.本文根据全国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了全国海域使用现状的特点,海域使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分析表明:我国海域使用具有类型齐全,渔业用海比重较大,海域使用空间分布不平衡等特点;另外,海域使用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未确权用海较多、部分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不一致、部门和行业间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矛盾突出、海洋开发给海洋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等问题.研究的内容以期能为全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域使用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1-2015年青岛胶州湾海域的水质调查监测数据,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了分析评价,并运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状况等级评价等方法对该海域水质状况及污染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海域水质状况呈下降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单因子指数值较小,该海域水质有机污染状况较好,富营养化水平以轻度富营养为主。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长达18,000公里的海岸线,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不仅岛屿礁滩星罗棋布,而且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我国古代所谓“舟楫之便,渔盐之利”,已经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今天,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更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积极地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而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探索研究的阶段性进展,初步构建了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理论的承载力模型,通过评估海洋资源环境系统进入不可持续过程时的阈值或阈值区间,建立沿海县级行政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估预警方法,并在京津冀海域开展试评估,结果表明海洋生态退化、岸线过度开发、海域环境污染受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是影响河北和天津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四大主要因素。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测度方法研究和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科学客观评估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探寻疏解沿海地区承载压力、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陆海统筹视角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对于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建立陆海一体的开发适宜性评价分类方案;基于短板效应,构建并计算两级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长板效应,叠置二级评价得分,获得一级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结论表明:①叠置二级评价结果后,海域建设适宜及农业适宜结...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2016年防城港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水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对该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排污口水质有5个航次监测出现超标,超标污染物为磷酸盐和粪大肠菌群;排污口邻近海域受到无机氮、磷酸盐污染较为严重,水质为劣四类,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从磷酸盐污染指数站位变化趋势来看,出现超标现象与排污口污水排放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受邻近海域周边工业园区相关企业生产生活排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概况 (一)专项立项背景及总体目标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海洋管理部门针对我国近海海域综合调查程度和基本状况认识度比较低的情况,提出了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建议,并于2003年9月获得立项批准,专项名称“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简称908专项。  相似文献   

9.
李军 《中国科技纵横》2014,(15):150-152
利用MS1000高精度旋转扫描声纳系统在渤海海域平台上或近平台区域进行海底管道电缆及地貌调查,可以有效的获得近平台区域的海底管道电缆精确位置、障碍物大小和分布情况以及周边地貌情况。本文深入讨论旋转扫描声纳系统在近平台区域海底管道电缆及地貌调查的方法、技术特点及技术优势,有效的解决了海上近平台区域海底管道电缆和地貌调查较难实现的困难。为以后近平台区域海底管道电缆及地貌调查提供了指导、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0.
超大型浮式结构物(Very Large Floating Structure简称VLFS)是指那些尺度以公里计的浮式结构物,以区别于目前以百米计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特别是深海远海海域海洋资源项目,VLFS结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16年4、7月和9月在广西北海市铁山港附近海域进行的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结果,应用单因子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讨论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5种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评价,以及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铁山港区域用海大部分海域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靠近港口和工业开发区域用海的海域开始受到污染且范围逐渐扩大。海水表层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低,总体属清洁水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风险程度轻,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沿海经济带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编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国家专项“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下属预算项目“全国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一项工作内容,工作项目编号:1210820508,属于基础调查工作性质,主要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项目通过对我国沿海8个省(市、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数据处理,编制了我国沿海经济带近岸海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和成果报告。通过相关数据与相关图件,总结了我国沿海经济带(包括环渤海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近岸海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对我国近岸海域和四大经济带生态环境进行了宏观评价,初步建立了我国近海海域地球化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1995-2004年十年间锦州近岸海域6个站位的实际监测数据,客观地对锦州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含量以及分布变化特征、无机氮三种存在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变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善的相关建议,为合理开发锦州近岸海洋资源、减少海洋污染、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奕彤  高晓 《资源科学》2020,42(11):2062-2074
气候变化使人类利用北极海洋资源成为可能,但少有研究涉及包括北极理事会在内的国际机制在北极海洋资源利用中的价值和作用方式,及其与环境保护之间互动机理的动态发展。对北极海洋资源利用的国际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北极海洋资源并为维护中国在北极的权益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义。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以往因海域结冰而无法利用的航运、油气、渔业等海洋资源被开发的机会和潜力显著增强,并吸引了各利益攸关方的浓厚兴趣。通过对北极海洋资源利用潜力和环境风险及相应的国际治理机制进行分析,发现:①具有分区主义特性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以议题为基础的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文书共同构成了有关北极海洋资源利用的国际机制;②北极理事会在治理海洋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扮演了提供知识产品、协调北极国家一致意见、提升政治意愿、联络相关主管国际组织的角色,但其区域主义的治理路径缺乏对外部利益、人类共同利益以及海洋整体利益的考虑;③在跨领域的北极海洋资源利用问题上,现有的国际机制忽视了海洋的整体性,在解决资源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上力有不逮,既有的国际机制亟需能够容纳域外利益攸关者的国际合作。中国应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继续拓宽在北极理事会内外参与北极治理的多维渠道,有技巧地维护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5.
针时刑事犯罪状况及刑侦工作业绩长期以来缺乏客观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的情况,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统计理论和方法,建立一整套刑事犯罪状况及刑侦工作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出刑事犯罪状况及刑侦工作业绩动态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够客观、及时、准确的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内的刑事犯罪的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以及刑侦工作业绩,有利于时该地区的刑事犯罪状况及刑侦工作业绩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分析,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6.
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是人类面临的双重历史使命。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是维护人类生存的需要,是全人类共同的义务与责任。《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已成为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而我国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修编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7.
崔清晨等同志编著的《海洋资源》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海洋资源》方面的中级读物。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它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储藏量巨大,甚至某些陆地上没有的资源,也可以在海洋里找到。因此近一、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十一五"海洋资源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资源是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海洋资源科技是我国支撑和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先科技领域。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海洋资源科技发展和问题的基础上,文章就“十一五”期间海洋资源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优先选题、前沿技术等进行了讨论,就加强海洋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了解与掌握海域使用规模、结构变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对于海洋资源的合理使用,海域空间的有效配置及探索相应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洛伦兹曲线的集中化指数、信息熵模型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2—2015年全国海域使用规模和结构时空差异特征,并进行了动态趋势预测。结果表明:(1)全国海域使用规模持续上升、空间集聚度高、新增用海规模波动增长且区域差异加大;(2)渔业、工业和交通等传统用海比重高、相对增长速度随时间加快、海域使用结构优势度增强并趋于有序;(3)未来14年(2016—2029年)全国和沿海各省海域使用规模仍保持增长,工业、交通运输、海底工程和特殊用途等各类型海域使用规模还将上升,渔业、旅游娱乐等用海则表现为减缓的趋势,排污用海则持续下降;(4)海域使用规模和结构及其变化受区位、历史、经济、土地和政策等因子共同作用,并对海域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对海域管理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广西近江牡蛎重金属污染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兰  叶开富  李健  蒋天成 《大众科技》2008,(12):100-101
通过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近江牡蛎及养殖海水样品中的铜、镉、无机砷、铅、铬和甲基汞等重金属含量分析测定,探索广西近江牡蛎养殖环境与产品的污染状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牡蛎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