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政策的顺利推行,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其影响将始终贯彻在政策的动机、形成、执行和价值评估的过程中。然而由于教育政策伦理的缺位、教育政策论证咨询的缺乏、教育政策主体之间信息沟通的缺失都导致教育政策的反向舆论的扩散,阻碍教育政策执行。注重教育政策伦理构建,加强教育政策论证咨询,保持相关政策利益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建立有效的教育政策的正向舆论,进而为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教育舆论分析,是就社会公众对共同关心的教育政策、事件、现象和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言论和意见等信息进行汇集、分析并作出科学判断的过程。作为对教育实践需求的回应,教育理论领域的教育舆论分析是伴随着社会利益分化、媒体改革和网络新技术发展而诞生的,因而教育舆论分析有可能成为教育理论的一部分。教育舆论分析需要从研究定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考量。教育舆论分析的基本路径依次为搜集教育舆情,对基于教育舆情的教育舆论进行研究判断,提出解决教育舆论问题的教育政策建议和舆论环境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变革与媒体发达时代,教育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教育舆论分析,找到教育舆论的分析策略:首先要针对教育热点提炼舆论关键词,对教育舆论进行搜集整理,进行事实研究;其次要对一系列的教育舆论现象进行问题聚焦,找出与舆论关键词相对应的学术关键词,在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最后要找到与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相对应的政策关键词,梳理引发舆论问题的相关政策,提出教育舆论建设建议与教育政策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有着深刻的影响,积极影响包括有助于促使政务透明化,提高政策制定参与度;弘扬社会正气,推动政策议程;维护公共利益,使政策制定更加人性化;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其有效性.消极影响是官僚主义阻碍网络舆论的发展及政策制定,不均衡参与造成政策制定的非代表性,虚假信息可能造成政策制定的决策失误.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培养高素质的网民和规范网络舆论管理等措施,将有助于规避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是网络舆论促使政府关注公共问题,打开"政策之窗",同时还有助于拓宽政策备选方案的选择空间,修正备选方案.负面影响是如果不能够甄别和选择有效的网络信息,很可能造成公共政策制定的失误.为避免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政府官员要端正对网络舆论的态度,同时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男教师紧缺的社会难题,各省市相继推行免费师范男生政策。总体而言,免费师范男生政策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是一次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师范政策试验,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饱受争议。福建某大四女学生申请审查"师范男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男生政策推向了舆论高潮。  相似文献   

7.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趋增强,成为了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从自媒体和网络舆论两个基本概念入手,通过阐述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论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对政府是否应对网络舆论进行治理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且从四个方面的考量为其判断树立了论据。政府应该坚持引导式与规范式的双向治理策略,从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对新时代网民的培养和塑造、加强网络技术管控以及对政府自身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8.
公众舆论对于政党及政府获取政治权威及执政合法性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进行政治治理及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指出,公众舆论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舆论主体呈现群体极化倾向和从众化特征,舆论客体呈现相对集中化特征。理性公众舆论具有信号灯预警功能和监督机制功能,有助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理性公众舆论的建构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实现: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公众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建构文化精英舆论引导,社会公众话语主导模式;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政府、媒介与理性公众舆论三者健全的结合机制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校外部舆论环境反映了高校的社会舆论形象,对高校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其形成要经过舆情上升为舆论,以及舆论进一步形成支配性氛围这两个动态发展的阶段。高校外部舆论环境的特点在于高度依赖大众传媒"、拟态"特征明显、舆论主体具有双重性、舆论客体集中程度高、舆论意见同质反复、现实影响具有稳定性和"光晕效应"。这些研究结论对构建、优化高校舆论环境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略论舆论的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的责任。要正确引导舆论,首先要对舆论进行准确的质量判断。舆论质量差异的形成源于哲学、社会学、传播学三个方面,公众的成熟程度、信息的公开程度、社会的民主程度和文化道德传统是影响舆论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评判舆论质量的统一标准,一是公正,二是公益,三是理智。  相似文献   

11.
校园网络舆论是构成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向和趋势有重大的影响,如何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目前高校新闻媒体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新闻媒体的概述、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高校新闻媒体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高校新闻媒体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应采取的措施,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和在线活动引导舆论,推动、促进正向校园舆论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负向舆论以反派性、悖谬性、破坏性和狡黠性为表征 ,其要害在舆论观点背弃正义和真理。其行为主体有敌对势力、邪恶分子和陷入误区的人们 ;因信息盲点、处复杂形势、社会改革、利益驱动、社会敏感问题等原因 ,往往发生负向舆论。认定负向舆论要看舆论文本 ,其根据是政治原则和科学理性。要正视负向舆论现象 ,做好舆论消防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探讨网络舆论的利弊出发,阐释了积极的和消极的网络舆论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积极的网络舆论能推进社会的发展;消极的网络舆论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对现实生活产生很大的危害。为了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文中从传播学角度提出了几项措施。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政府、网络"把关人"、网民要共同担负起责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舆论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舆论主体、舆论客体和舆论自身为框架,从相关传播学理论的视角来观照网络舆论相对于传统舆论之变与不变。最后谈及网络舆论的主阵地——电子论坛。对于网络舆论,只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正确的利用,这正是本文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高校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上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更新高校网络舆论管理理念,树立主动介入理念、民主平等理念;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研判,改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教育等方面阐述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及舆论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新闻舆论是伴随网络媒体产生的一种新的新闻舆论形式,具有其独特特征。如何加强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是目前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本运用传统舆论学理论,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即内容的权威性、传播的广泛性、舆论形成的快捷性、舆论的多元与泛化等,并提出了对不良舆论控制、对主流舆论引导两种网络舆论导向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7.
高校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上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更新高校网络舆论管理理念,树立主动介入理念、民主平等理念;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研判,改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教育等方面阐述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搞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环节,和谐舆论环境包括国内和谐舆论环境和国际和谐舆论环境.营造国内国际和谐舆论环境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营造国内国际和谐舆论环境,新闻媒体必须高举党报旗帜,强化舆论监督功能,抓好危机传播,并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蒋建华  崔彦琨  王鐘 《教育研究》2021,42(11):132-137
教育政策环境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媒介等方面的新变化对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课题.教育政策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工具,通过跨越舆论学、教育学和政策学的学科界限,研究舆论与教育政策的关系,构建新的教育政策议程,有助于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为此,教育政策需要开辟新的视域,以应对教育政策议程中单向控制面临的新挑战.以新的教育政策要素为基础重构教育政策议程,建立舆论与教育政策之间"二维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即建立政府议程、传媒议程以及公众议程在专业议程帮助下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二维双向互动"有利于让科学引导教育,让教育引导社会,让社会舆论成为教育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政策报道作为报纸教育舆论的重要内容,具体体现在谁在说、说什么和怎么说等几个方面。文章通过对报纸媒体报道《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规定的班主任的批评权的言说主体、内容和立场的实证分析,建议教育部门通过建设利益相关者的专业代理人,开展教育舆论建设工作,把握教育政策报道的先机,把控教育政策报道的主动权,建设积极的教育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