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首先祝贺《北京周报》创刊40周年。刚才大家的发言都提到周恩来总理多么关怀《北京周报》的成长,我想我们纪念敬爱的周总理和纪念《北京周报》创刊40周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刊物办得更好,更上一层楼。《北京周报》的责任是向全世界介绍中国,而中国的形势和世  相似文献   

2.
风风雨雨中,《北京周报》走过了40年。这份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亲切关怀下创办起来的新闻周刊,经过几代《北京周报》同人的共同努力,现在已发展成为读者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中国主要对外宣传媒体之一。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北京周报》的目标是发展成为能够权威地反映中国的现状和中国政府的立场观点,同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性新闻周刊。为此,《北京周报》从上至下的各级编采人  相似文献   

3.
. .迎断年深化改革,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向前 发展外文局举办外国专家新年招待会 .刊首语李鹅总理为《中国与非洲》创刊10 周年题词大力宜传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 进步既北京周报办得更好注重人权问题的宣传加强民族宗教问题的对外宜传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针对性—对外宜传的灵魂进一步做好对外经济宣传工作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改造主观 世界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纪念周忍来同志资晨100周年中国外文局召开纪念周恩来同志诞 辰100周年座谈会对外宜传的良师周思来同志与《北京周报》怀念敬爱的周总理永远铭记周思来总理对我…  相似文献   

4.
祝贺与希望     
我热烈祝贺《北京周报》的一切工作人员。在这个周刊创刊40周年之际,我也和杨正泉同志一样回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在创办《北京周报》的过程中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我自己也是40年前的《北京周报》的工作人员,我就算一半,因为那时我在周报工作,也在中国建设杂志(现在的今日中国杂志)工作。但我在工作了几年以后,就离开了周报。我今天看到在场有一些老同志、老同事们,我很高兴。我也很怀念已经不在的和病倒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说起外宣期刊,不能不说《北京周报》和《今日中国》。《北京周报》是中国唯一的英文新闻周刊,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创办,是中央级重点对外宣传刊物之一。《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是中国唯一一本多文种对外报道月刊,半个多世纪前由宋庆龄创办,发行世界150  相似文献   

6.
我自1954年到外文出版社(外文局的前身)工作,至今已经40多年。悠悠岁月,使我终生不能忘怀的是周恩来总理关心外宣工作的一桩桩往事。因工作关系,我曾经多次在怀仁堂、人大会堂等处聆听过周总理的重要讲话,曾有几次见过周总理,对周总理的谆谆教导,至今记忆犹新,并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1963年3月5日外文出版社《北京周报》  相似文献   

7.
值此庆祝《北京周报》成立4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周报》的青年员工向你们、向在工作中给予我们巨大帮助、鞭策和鼓励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真诚的敬意和感谢!《北京周报》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40年来,为使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为树立并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周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这一切成就是和  相似文献   

8.
199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望着摆放在案头的总理遗像,他那炯炯的双眸和刚毅的浓眉,亲切和蔼的音容笑貌尽现眼前,使我不禁浮想联翩,引起我久久的思念。很早我就听到了周恩来的名字,还在斯诺等人的著作中读到过他那饶富传奇色彩的战斗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周总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永垂青史。  相似文献   

10.
彩色版《北京周报》2000年3月试刊,7月正式推出,到目前为止共出了53期(含试刊3期),相当于本刊全年的期数。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可以说,《北京周报》实现了从“朴素穿着”到“雄姿英发”的历史性飞跃。创办彩色版《北京周报》是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从事的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我们没有经验,没有外援,没有行家里手。幸  相似文献   

11.
《北京周报》创刊40周年了,我感到非常荣幸,因为我在周报工作了整整40年。新中国成立后,我离开英国的亲人,来到中国,被安排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中文。本来,我要去大学念书,学校认为我可以工作,就和2位新两兰华侨一起被调到英文版《人民中国》工作。1958年3月,英文版《北京周报》出版。筹备期间,同时要出版《人民中国》,大家都很辛苦,也很兴奋。  相似文献   

12.
辉煌与希望     
《北京周报》已经走进不惑之年——带着过去40年的辉煌。当然,也带着若干的遗憾,尽管我们常常安慰自己说,那是周报命运使然,乃不可避免之定数。但即便有遗憾,纵观周报40年历程,我们仍然可以坦然地肯定,那是一部辉煌的奋斗史、发展史。《北京周报》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时事政策性外文周刊,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象前辈创业的艰难。一个被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及其盟国所包围、封锁的新  相似文献   

13.
1998年2月26日,中国外文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周报》创刊4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副主任扬正泉,以及黄华、爱泼斯坦同志做了重要讲话。其后,波兰驻华大使齐奂武及肯尼亚驻华大使、北京周报社的代表也先后作了发言。他们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北京周报》在对外介绍中国以及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希望《亲京周报》越办越好。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的负责同志、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外国驻华使节及各界人士200多入出席了纪念座谈会。本刊特将座谈会上的讲话予以发表,以此来纪念《北京周报》创刊40周年。  相似文献   

14.
宋庆龄“一生中最后一件事业”《今日中国》中文版是在宋庆龄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于1980年10月创刊的。本刊前副总编沈苏儒先生在《怀念与祝愿》这篇纪念本刊创刊10周年、缅怀宋庆龄逝世9周年的文章中曾写道:“我刊中文版的创刊是她光辉的一生中最后一件事业。由于家庭的、历史的原因,她对海外华人、华侨有  相似文献   

15.
《百年恩来》的播映,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百年恩来》电视片展现的镜头之外也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感人情节。戏剧大师曹禺就是带着严重的气喘,一句一顿地回忆他视周总理为知己的深厚感情。文学大师巴金是在病房破例接待我们的。尽管身体状况不允许长谈,但他手持总理的照片,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著名诗人臧克家,也是90多岁高龄了。臧夫人  相似文献   

16.
199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也是静冈县中国三刊(《人民中国》、《北京周报》、《中国画报》)普及会创立20周年。应静冈县日中友好协会、静冈县中国三刊普及会的邀请,第七次中国三刊访日代表团于3月25日~4月7日访问了静冈县等地。代表团拜访了静冈  相似文献   

17.
能参加今天进行的《北京周报》创刊40周年纪念座谈会,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早在1958年,《北京周报》首创时刻,我已经读过你们的刊物,那时候它已经成为我们所有的在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刊物之一,那时我在北京外贸学院。我本人不管是每一次在华任职的时候或是在波兰外交部工作的时候,都一如继往地阅读《北京周报》。据我所知,不仅波兰使馆,同时其它驻华大使馆、领事馆都订你们的刊物。我认为《北京周报》是了解中国的一份十分有价值的刊物,对某些不懂中文的外国外交  相似文献   

18.
推广发行是长期困扰我们、关系到期刊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邮电部、新闻出版署、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北京周报〉国内发行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1号文件),同年8月,外文局召开了承德会议部署贯彻执行,这对于在国内推广发行《北京周报》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响亮的声音     
我想以读者的身份来向《北京周报》的同志们表示祝贺。我因为长期搞外事工作,特别希望能够看到介绍中国情况的外文刊物,从中得到信息,得到准确表达的词句。有许多东西是我们独创的,怎样找到表达的词句常常成为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北京周报》我们学习到新的词汇,用来介绍中国。60年代我到非洲去工作,那个时候对外宣传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新华社的英文稿,每天新华社的同志和我们一起油印,并将油印新闻稿向各个方面发送。后来,周报发行工作扩大了,我们这一方面就  相似文献   

20.
1999年将是中国外文局50周年局庆。这是我对外书刊传播事业的一大盛事。从本期起特开办“对外书刊50年”专栏,为纪念和回顾我们的事业提供一个园地。现发表原局长林戊荪同志《开剑〈北京周报〉的人们》,作为开箱。欢迎更多的同志赐稿,记下我们事业的成长和发展,留下自己在事业中前进的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