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颂》中的祭祀诗,是伴随着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的一组乐诗。其主要有五类:一是祭祀文王的诗;二是祭祀武王的诗;三是祭祀成王的诗;四是祭祀天地山川的诗;五是祭祀社稷、田祖、农神的诗。它们以诗、乐、舞的一体化形式和肃穆崇敬、雍容舒缓的风格,表现出宗教祭祀和政治统治密切结合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农事祭祀诗界定,农事祭祀诗内容的表现,农事祭祀诗意义三个方面来研究。特别是农事祭祀诗内容的表现从劳动过程及场面的描写,籍田典礼,人际关系的描写,关于祭祀对象和祭祀态度与功利目的五个方面来分析《诗经》中的农事祭祀诗。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农事祭祀诗界定,农事祭祀诗内容的表现,农事祭祀诗意义三个方面来研究。特别是农事祭祀诗内容的表现从劳动过程及场面的描写,籍田典礼,人际关系的描写,关于祭祀对象和祭祀态度与功利目的五个方面来分析《诗经》中的农事祭祀诗。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把握《诗经》祭祀诗,有必要对祭祀诗给以严格而科学的界定,将祭祀诗和与祭祀有关的诗歌区别开来。《诗经》祭祀诗中祭祀对象的形象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一种没有具体外在特征的"无形之象"。这种形象是宗教观念支配下,对于所祀之神的一种虚拟化的总体感觉。《诗经》祭祀诗的很多特点都与其形象的这一特征有直接关系,并由此而保持了诗歌的内在统一性。《诗经》祭祀诗真实具体地揭示了周天子的内心世界:敬畏惕厉、惴惴不安以及"再度丧失了自己"的无助和孤独,这是所有其他作品都没有触及到的一个特殊领域。  相似文献   

5.
我国众多的祭祀诗文及相关记载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诗经》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在诸多的祭祀诗文中,祭祖诗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一是宣扬孝道,加强家庭、部族成员的凝聚力;二是为加强、巩固统治者统治地位服务。  相似文献   

6.
武则天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且被认为是一位女性文学家.《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中共收录其诗歌六十首.从题材类型上,其诗可分为祭祀、宴游、赐赠、游仙、闺怨等五类.这些诗分别体现了武则天威风凛凛的帝王之象、胸怀天下的王者风范、求贤若渴的圣君明主、神化王权的虔诚信徒、情感细腻的思妇形象等.  相似文献   

7.
汉代祭祀活动的兴盛促进了祭祀诗的发展。试图从祭祀诗体的发展、先秦祭祀诗与汉代祭祀诗内容的比较两方面出发,对汉代祭祀诗进行简单的窥探。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政治活动中,祭祀成为无与伦比的重大事件。祭天之礼是王朝大典,一直受宗周统治者的重视,祭祀作为古礼的最重要的来源,从根本上奠定了我们处理天人、人人关系的基本观念然和思想。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原则。祭祀诗的出现与宗教观念和祭祀制度密不可分,祭祀诗是人类文化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祭祀诗的具体内容和在当时的特殊地位完全是由宗教观念的特点和祭祀活动的地位所决定。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祭祀诗都包括在《诗经》中,可以从祭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祭礼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这部分诗歌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先秦诗歌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当时的诗歌却与巫术、祭祀有关,或者是巫术诗或者是祭祀诗。以《诗经》《楚辞》为例讨论巫术祭祀与先秦诗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商代宗教祭祀极其盛行,甲骨上辞很大部分都与此有关.商人崇拜与祭祀的对象主要有三个:(一)上帝;(二)自然神;(三)祖先神.祭祀祖先神主要采用单祭、合祭、特祭和周祭四种形式.商代祭祀包括宗族千室祭祀与方国祭祀两个层次.祭祀祭品分为三类:(一)物牲;(二)人牲;(三)物品.  相似文献   

11.
祭祀是中国一项传统的文化活动,祖先祭祀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祭祀诗中,祖先崇拜的思想随处可见。后世人们主要通过歌颂祖先功德和神化祖先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在宗教上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在政治上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祭祀诗颂扬祖先之德、强调孝的重要性,这都受祖先崇拜的影响。祖先崇拜不仅能维护宗族团结,更重要的是能维持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周颂》与《九歌》分别记述了西周初期中原地区的祭祀活动与战国时期楚国的祭祀活动,展现了不同的祭祀特点和祭祀文化。这里从祭祀外在形式、祭祀内涵两方面比较研究《周颂》和《九歌》中的祭祀诗,主要探究其差异,最后从地域、政治与文化方面分析《周颂》与《九歌》祭祀诗的时代特征,以期更好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3.
水汶 《天中学刊》2015,30(1):77-81
《执竞》是《诗经·周颂》中的一首祭祖诗。从诗歌文本及周初历史史实来看,《执竞》诗当为"三王并祭"之诗。其诗反映的祭礼,参证甲骨卜辞、金文,"禘"祭在周代当是祭祀先祖的礼仪,有独祭、合祭,其中便有"三王合祭"的祭礼,这与《诗经·周颂·执竞》内容相合。因此,综合诗歌文本、周初历史背景及禘祭礼仪考察,《诗经·周颂·执竞》当是反映"禘祭三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4.
诗在诞生之初,与乐、歌是合一的.西周时,诗、乐、歌仍然是三位一体,但在祭祀活动中,乐歌为主,诗辞为辅.从春秋时起,乐歌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乐歌被天子、诸侯混用,逐渐向声乐、表演的性质转变,最终被新声取代.而诗辞作为乐歌的附属品,在经历了歌诗、赋诗、引诗三种并行不悖的用诗方式之后,便成了专讲义理的工具.自此,诗乐彻底分家.  相似文献   

15.
人类诗性意识原生于一种天赋的诗性创造力,原始思维特性决定原始人类的感觉力、想象力和情感性,是最早的诗性元素.在人类艺术思维成熟之前,诗的情感、意念曾寄身舞、乐、图腾等原始艺术,诗的话语方式也因最早是宗教礼仪活动的祭祀颂祷言辞,而与歌、谣等专裁情感的有韵文体来源不同.诗的这一文化身份对理解诗何以被奉为儒家人格修养的起点颇有启发,诗也因此拥有了自己相对完整的艺术身份.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五秩自寿诗》看似幽默闲适,实则苦涩无奈,是周作人的人生境遇、个性及其复杂思想情感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大约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为清明节。按古代风俗,这天人们要上山祭祀,为祖先扫墓。唐朝白居易有诗为证:“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清明野望  相似文献   

18.
古代战争诗有各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诗经》二《雅》中的战争诗多从正面歌颂天子的文治武功,是一种朝廷政治视角;《楚辞·九歌·国殇》为祭祀为国死难的将士而作,蕴含着一种巫文化的视角;汉乐府诗歌的战争诗反映了民间视角;杜甫的战争类诗篇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士人视角,也是战争诗的高峰。  相似文献   

19.
<周颂·思文>是用代举行郊天礼时以后稷配天的乐歌.关于后稷配天的原因和目的,也即诗歌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德配"、"郊稷禘其祖之所自出"、"冬至郊"、"祈谷郯"、"献祖"和"耕藉而先祭后稷"等六种观点.经考察<思文>的字词含义及诗歌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知此诗是春季祈谷郊天时祭祀后稷,颂其功德并祈求农业丰收的诗.  相似文献   

20.
《楚辞·九歌》,是一组祭祀的乐歌,计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礼魂》等十一篇诗。为什么名为《九歌》,而实有诗十一篇呢?从王逸以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王逸在《楚辞章句》注释《礼魂》第一句诗时说:“言祠祀九神”,好像是说名为《九歌》,是因为祭祀的是九种神祇。但在《九辩序》中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