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陈纫芷 《上海教育》2006,(6B):26-27
第一印象 我从《江苏教育》编辑部调到上海教育出版社工作是在1964年10月。当“上教社”的人事干部领着我去见总编时,他居然直呼其名:“陈怀白,新来的陈纫芷来报到了。”我真是吃了一惊,以后我接触其他同志时,发现他们叫社长也是直呼其名“郭云”。在江苏,我们对教育厅的各级领导,都以职务相称。在《江苏教育》编辑部内部,对领导倒也不称职务,但总要加上“同志”两字,如钱闻同志、徐同志。  相似文献   

2.
声音     
尊敬的编辑: 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更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和追随者。是《江苏教育》引领我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渐走向科研型、反思型教师;是“教海探航”激起我对教育的赤诚热爱和不懈追求!因此我对《江苏教育》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充满了浓浓的期待。可我却不敢把自己的拙作呈上,生怕那稚嫩的笔,愚钝的心破坏了那份美好的向住!  相似文献   

3.
总是热切地盼望《江苏教育》的到来,刚拿到《江苏教育》(2004.12B)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待看到张立华老师的《好课需要“多磨”》时,内心竟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我曾猜测的果然没错。其实刚一看到我的《好课拒绝“彩排”》(以下简称《“彩排”》)发表在《江苏教育》(2004.9B)时,即想到会有诸多同行会愤愤然指责《“彩排”》的“偏激”,  相似文献   

4.
原始学历只有初中毕业的我,十几年前从民办教师起步,由一名普通小学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中学教管人员,并时有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湖北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如果说这些年我在教育教学道路上取得的进步可以称之为“成长”的话,那么,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得益的莫过于自觉并坚持不懈地“读书”和“教研”。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见到《小学生数学报》,是1985年的7月初在苏州大学数学系。当时,毕业分配方案刚刚敲定,由于我被分配到江苏教育杂志社工作,我的老师刘根洪教授把杂志社赠阅的样刊——两本《江苏教育》和几份刚创刊的《小学生数学报》转送给了我。对《江苏教育》我并不陌生,它是我母亲每年订阅的杂志。我特别留意杂志封底上的地址“南京市上海路207号”,因为这是我8月15日以前必须赶去报到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刘家宏 《江苏教育》2007,(11):63-63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报刊中,每逢拿到新来的《江苏教育》,闻着油墨的芬芳.我倍感亲切和温暖。因为,《江苏教育》与我一路相伴,走过了13年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心目中,或者说,在常熟教育的印象里,《江苏教育》是“三好”刊物。 一是好刊物。《江苏教育》的奋斗目标和现实写照是“教育行政的思想库、教育民生的代言人、教育教学的大参考”。确实,从独家策划到管理智慧,从师资培养到名校风景线,每一期,每一篇.都洋溢着教育的激情,  相似文献   

8.
曹璟 《江苏教育》2004,(12B):9-9,24
2001年,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题为“你最爱读的教育杂志?”的问卷调查,有87%教师填写了《江苏教育》。从此,我校就开始每个都为教师们集体订阅《江苏教育》——使《江苏教育》人手一册,并采用自修研读,批注阅读以及集体研讨形式,学习,使用《江苏教育》。  相似文献   

9.
吴天石厅长“文化大革命”前在主持江苏省教育厅工作十多年的期间里,在抓好全面工作的同时,也把《江苏教育》杂志作为推动全省教育工作开展的一个有力工具,一个重要的舆论阵地。因而,他与《江苏教育》杂志的联系显得格外密切。我是1960年底加入《江苏教育》的编辑队伍的,对此我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现根据自己的回忆,并参阅其他同志的一些记录,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江苏省文明办《关于开展“缤纷的冬日”——未成年人寒假系列活动的通知》,由江苏教育报刊社下属的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初中生世界》和《阅读》编辑部承办的“我爱我们的节日”主题征文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11.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河南省第二届少代会上,作为一名辅导员代表,结识了《河南教育》派驻会议的编辑同志,一见如故,十分投机。交谈中,编辑同志向我约稿,没想到,从此我便与《河南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我在《河南教育》1992年第8期上发表《探索榜样教育的新形式》算起,作为一名读者和撰稿人,我和《河南教育》已经相伴走过了11个春秋。我的文章主要发表在“少先队活动设计”“辅导员沙龙”和“班队工作新探”栏目中,基本上都是应约而写的“命题作文”,偶尔也有应急之作。例如,1996年3月,编辑部打来电话,说在编辑部…  相似文献   

12.
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个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都成为我志同道合的“书友”。多年来,我致力于此,学习、思考、实践,先后发表了《阅读:打开语教育的窗口》、《教师为什么要读书》等十多篇相关章,还在江苏、湖南、福建、四川等地作了几十场有关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的梦想,有一个书香中国、化中国的教育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第一印象我从《江苏教育》编辑部调到上海教育出版社工作是在1964年10月。当“上教社”的人事干部领着我去见总编时,他居然直呼其名:“陈怀白,新来的陈纫芷来报到了。”我真是吃了一惊,以后我接触其他同志时,发现他们叫社长也是直呼其名“郭云”。在江苏,我们对教育厅的各级领导,都以职务相称。在《江苏教育》编辑部内部, 对领导倒也不称职务,但总要加上“同志”两字,如钱闻同志、徐文同志。记得有一次开党小组会议,我提出直呼  相似文献   

14.
彭永新 《江苏教育》2005,(2B):32-32
读罢《江苏教育》(2005年1B)上秦老师的《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一,中秦老师针对徐斌老师提出的“不能对学生的低效甚至是错误的结果不置可否,更不能‘无果而终’”这一现象(见《江苏教育》2004年9B《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二)》),提出“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并指出“无果而终”的担心“有些多余了”。比较两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意外收获     
代红新 《上海教育》2006,(9A):30-31
我和《上海教育》的“情结”还得从前年说起。 妻子在一所中学的收发室工作,专门负责报刊杂志的接收和发送,所以每天都有一大堆的报纸和刊物让我“饱眼福”。人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而我和《上海教育》却是“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浏览时常常被我搁在一边不予理会。有一次,星期天,天下着蒙蒙细雨,闲来无事的我躺在床上把送来的报刊一一过目,看完后便随手把一旁的《上海教育》拿起来翻看,以便再消磨一下时间。翻着翻着,我眼睛突然一亮,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我连忙翻身起来细细地“品味”起来。看完后,我惊喜万分,连忙告诉妻子说:“过去不注意《上海教育》,今天一读原来这是一本极好的刊物。  相似文献   

16.
徐燕 《江苏教育》2005,(2B):31-31
读完《江苏教育》(2004.9B)“争鸣”栏目中的《好课拒绝“彩排”》一后,颇有感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彩排”的耗时耗力深恶痛绝。如今,我想说的是“好课需要‘彩排’”。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文》2011,(9):F0002-F0002
孙金平,大丰市职业技术中心基础部语文教研室副主任,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大丰办学点语文教研组组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文学艺术系论文答辩组成员,《阅读与写作》杂志特约编辑。先后发表《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与方位》、《趣话古代诗歌中的“开门七件事”》、《数字与姓、名、号》、《关于职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探讨》近百篇教育教学论文。  相似文献   

18.
"新教育实验"的内涵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日本上智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等。历任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部主任、教务处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出版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被评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度人物、“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由他发起并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00多所学校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为了对“新教育实验”有一个更为全面、真实、深入的了解,我们特别约请朱永新教授对“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思想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始终记着《三字经》中的那句“教不严,师之惰”的教诲,恪尽职守,希望严师出高徒。但在和如今的学生的交往中发现,那样的“严”并不总是受欢迎,效果也并不总是很好。这学期,对学生的偶然的两次游戏教育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由此想到,“严”也应有轻松的、可爱的外表。  相似文献   

20.
2004年2005年之交的一天,中国教育报社打来电话,告诉我被推荐为《中国教育报》年度“读书人物”。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我算什么“读书人物”?我至多是一名“读书人”呀!好意难却。我按照报社的要求,写了“获奖感言”、“读书收获”,还准备了一张自己读书的照片,一并寄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