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瞽史新探     
"瞽史"一词在《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对其有着见仁见智的诠释。或以为"瞽史"是"瞽"与"史",或以为"瞽史"为独立的史职,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前的盲人史官,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后的记事史官。如果深入探寻瞽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对瞽史的来龙去脉及瞽史之《纪》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瞽史并非盲人史官,而是在文字产生以后主要负责追记口传史事的史官。  相似文献   

2.
王海辰  侯飞 《考试周刊》2011,(20):37-38
产生于盛唐时代的刘知几《史通》,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具特色的体例完备的历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不但在著作名称上标新立异,而且在著作框架的设计和论述方法上都独具特色。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史学理论问题,本文仅以《六家》、《二体》、《史官建置》、《古今正史》四篇来分析。  相似文献   

3.
刘知几所著《史通》一书,充满着“勇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刘知几这种重视史德、勇于批判的精神是在多种主客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如唐代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史馆弊病多端,史官曲笔回护,刘知几本人的坎坷经历,史学发展的需要和王充等人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关于陈寿<三国志>成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对陈寿"索米鬻笔"、"挟怨曲笔"的说法进行了考辨,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是正确的、公允的.  相似文献   

5.
刘知几注重从编纂学的角度指出《史记》在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图为后世的修史立一“法典”,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造和完善纪传体史书的建议和主张。章学诚则主张学习司马迁圆通变化的旨意,反对班固及以后史官在修史过程中谨守绳墨、不知变通的做法。他力图突破纪传体的束缚,融合吸收其他史体之长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史体。  相似文献   

6.
蜀汉史学家杨戏所著《季汉辅臣赞》是三国时期论赞体的杰出作品,具有相当重要的史学价值。杨戏以“季汉”为名作赞,确立了蜀汉正统的话语,而汉末三国的正统论的论争亦发端于此。《季汉辅臣赞》对于蜀汉君臣的品评相较于陈寿的品评不尽相同,两者对于人物的态度各异,《辅臣赞》中更是有许多陈寿所没有品评的人物,笔者将做简要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姚霖 《考试周刊》2011,(17):44-47
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可谓两汉史学的"双子星",也是中国史学史的两座高峰。一直以来,"马班异同"都是史学界的"永恒课题"之一,而《项羽本纪》更是史学界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项羽只是一介"僭盗",不足以立纪,只能列传,而有学者则提出了相悖的观点。这一争议在史学界已存在多年,却仍未有定论。本文从本纪体例、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并对前人的研究作相应的补充论证,以证明司马迁为项羽立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黄皓杂议     
现代史著论及蜀汉灭亡,大都要谈到黄皓,有的甚至认为他是罪魁祸首,此说源于陈寿所说黄皓“操弄权柄,终至覆国”八字。这不大符合历史实际。因为后主并没有多大的权力,史籍所载黄皓所干坏事,也不至于导致蜀汉灭亡。蜀汉灭亡的原因是统治的极端腐朽,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及地主经济的急剧发展,黄皓虽难辞其咎,但并非罪魁祸首。陈寿之所以如是说,大概是因于旧史学为尊者讳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史传"是产生于先秦的一种文体,它是在瞽矇讲史的口传史料的基础上经加工写定而形成的历史人物的言行汇编。先秦史传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它的生成与祖先崇拜仪式的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其传播又与以史为鉴意识推动下的讲史制度相终始。关于这一问题,刘勰与刘知几及章太炎本已有精辟的论述,但可惜并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通行的先秦散文研究著作与文学史将先秦散文分为"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或"史传散文"),无形中抹杀了"史传"这种文体的独立性,必须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0.
晋陈寿作<三国志>的一百多年以后,南朝宋文帝即命史官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注少有对陈寿原作的校勘、训诂,而多是从史料补阙与辩疑的角度对陈寿原文进行了扩充.比较陈寿、裴松之所选史料的不同,从人物语言描写、神异之事描写、人物外貌描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两者实际体现了文学与史学的两种不同叙事特质.由此,可以说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不同实际体现了魏晋六朝时期文史分流的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箕子的“子”不是爵位,商王朝没有子爵。“子”是由王族的姓变为尊称的。箕子是中国第一个称为“子”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关系,并对共产主义实质作了科学的说明。然而,纵观这一章,我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离不开一个概念一“人”。“现实的人”是他们展开研究的基础,并贯穿他们研究的全过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则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反正“人”在这一章中的重要性处处凸现,它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是整篇文章的“魂”。  相似文献   

14.
“两课”是教育部规定包括高职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的必修课,“两课”课程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外,还必须做到“六多”,即多看,多思,多记,多背,多写,多听。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哲思和文心的结晶,“物化”是渡入《庄子》的要津。从哲学、美学、文学等多视角、多层面对《庄子》“物化”思想的研究做一个综合的论述,以展现其历史演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西游记》中人物的"哭泣"这一行为入手,首先分析了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作用,并藉此延伸开去,挖掘出其在形象塑造方法中的创新意义之三点:使小说的形象和内容形式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破除了把人物角色特征类型化的形象塑造框架,并打破了沿袭已久的二维模式的形象内部体系。同时,哭泣行为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全书的喜剧色彩,"哭泣"词语的运用亦表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及文采。而其在体现作者现实主义的写作思想方面更是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有这些,都丰富了我们对全书艺术性及思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词典编纂过程中始终体现出一种"稳定性"的共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另一种"动态性"研究又日益获得词典编纂者的青睐.本文就词典编纂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发展给以粗浅的分析,并希望能结合二者的分析对词典编纂的理论创新进行简单的探索,从而为广大应用词典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大学去行政化之“积极”与“稳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大学行政化该不该"去"的认识并没有统一,对如何"去"的路径也颇多争议。对此,应在思想层面上坚持改革信念不动摇,发挥高校引领社会的功能,"积极"推进大学去行政化社会共识的达成,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在具体操作上则"稳妥"设计好如何"去"的战略路径,通过推进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处理好大学自主发展与政府宏观管理的关系,处理好教授治学与校长治校的关系,寻求去行政化改革的示范性突破口等,争取去行政化改革最终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构成《金瓶梅》间架重要元素的"墙"共有三堵,分别位于王婆家与武大郎家、西门庆与花子虚家、李瓶儿与潘金莲居所之间。这三堵墙不仅促使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金瓶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犹太教基于"纯洁化"的生活形式的追求而指向的"共同体想象"就其本质而言具有世界性意义,这一点使其在后现代视野中具有了与基督教"上帝观"(后现代条件下)之内涵达成沟通的可能,即通过二者之间的"对话"具有达成关于未来生活设想的"共同意见"的可能性,而这可以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人类整体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