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做人教育是德育的底线要求,"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文章将从对德育现状的反思中,探究做人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怎样建立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网络体系等问题,论述做人教育和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全员德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动向、新功能,校长理应是全员德育"的"领头雁",并积极推进人人都是德育管理员,人人都是德育受益者",从而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嬗变。要落实"全员德育",培养灵性德育,校长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传统美德为具体内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追求,不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全精神。  相似文献   

3.
德育外延的漫延,是政治概念漫延的具体表现之一。把什么东西都纳入政治,在教育领域里的表现之一便是把许多东西都纳入德育。直接教学生做人的教育才称得上德育。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当有利于教学生做人,都与教学生做人有关。但是,能因为都与之有关就都叫做德育吗?要学生学好数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国民素质,学校德育肩负着更为特殊的使命。然而就学校德育的现状而言,其实际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诸如德育目标的失衡、德育层次的倒置、德育模式的陈旧、家庭德育的缺位、社会道德的失范,等等,都难辞其咎。综观学校德育的工作状况,笔者以为,德育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做人教育的缺失。应该说,我国传统教育是十分重视做人教育的。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为己之学”到张载的“学者当须立…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倡导德育为首,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实上,在具体工作中许多教师只把它当作一句口号,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德育处、校团委负责,并没有真正落到每个教师的身上。而南浔区"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提出了"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真正落实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并让每一位教师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施教。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基础,这种模式首先满足的是国家的政治需求;而大学生需求的德育模式则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公民教育为基础,这种模式首先满足的是大学生学习做人的基本需求。本文将现行模式下,因忽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需求,而出现的使德育内容构成比例向国家的政治需求走偏的态势,称为高校德育模式的结构失衡。这是高校德育低效的根本原因。为此,本文分析了高校现行模式的构成和特点,并对提高德育效果的新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夯实德育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是为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时期.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能力的基础,也包括"如何做人"的基础.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主旋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两史一情"教育都需要建立在健康人格的基础之上.所以,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8.
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德育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与操作技能,更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关系的两种看法,源于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全部来自教育实践,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两种看法各有其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一种新的看法是,“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德育理论,这种看法要求对“做”的内涵做出全新的解释,即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本文从分析陶行知在真伪知识以及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入手,阐释“追求真理做真人”中,“真”与“真人”的内涵。认为陶行知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他的道德境界蕴含在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中,蕴含在通过做事学会做人的德育理想中。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教人学会做人的活动,德育课堂渗透做人教育,做人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德育课堂应该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开始,以学讲礼仪、规范言行为内容,以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为信念,以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崇尚科学为要求,让学生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