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宽容的力量     
新一茬的秋季开学,我接任初三·四班的班主任。不过,在接任班主任之前,就听很多老师说,该班有点“特色”——成绩最差、纪律最糟、学生最烂,特别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犟牛”——“强娃儿”,最令老师头痛。 开学的第二天,“强娃儿” 和他父亲一道来报名,我这才知道“强娃儿”的学名叫张强。看着这个衣着褴褛、身材瘦小、黄脸蓬发的少年,我怎么也无法把他跟所谓的“令人头痛” 联系起来。说真的,看着他五大三粗的父亲——张铁匠,我心中不禁对张强泛起一丝怜悯的涟漪。张铁匠临走时扔下一句话:“罗老师,我儿子是蜡烛,不点不亮。他…  相似文献   

2.
童赟 《阅读与鉴赏》2010,(11):55-55
“差神”是我们单位同事阿P的绰号,最近他总是说差话,弄得领导、同事、亲戚朋友都很不高兴,经过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个绰号送给了他。都说祸从口出,指的就是现实的谈话环境中往往就一不留神说出差话,看似有道理,实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有时甚至多加了一个字,这个话的“味”就不对了,我们看看“差神”的差话写真。  相似文献   

3.
雪火 《初中生》2006,(1):4-7
“杰娃儿”是Fans们对歌手张杰的昵称。22岁的他凭着一副有魔力的嗓音和阳光、帅气的外形,获得2004年“莱卡我型我SHOW”总冠军,  相似文献   

4.
徐丽雅 《家庭教育》2008,(10):18-19
妈妈的话 孩子爸爸因为工作的缘故,老要出差。这次又要出差了,而且走得很急,时间也很长。送走了他,心情有些黯淡,晚上和女儿躺在床上聊天,我对她说:“爸爸在家,会烦他,忍不住要说他;可他一出差,心里还是挺难过的。”女儿很世故地应我:“人嘛,都这样的,都不能做得十全十美的。”  相似文献   

5.
一袋父母心     
那年,我在苏北的一个劳改农场服刑。农场有个来自灶河的犯人。这个灶河犯人看到别人的家属都是隔三差五地来看望,非常羡慕,于是便一封又一封地给家里写信,每月几块钱的“劳改金”全都用在买信封和邮票上了。可是,半年多过去了,家里也没人来看他。最后,他终于急了,给家里发了一封“绝交信”。他爹娘就他这一个娃儿,其实早就想来看他,只因家中实在太穷了,几十元的路费都凑不齐。当接到娃儿的“绝交信”时,老两口再也坐不住了,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和准备,他们决定去看儿子。他们把自家的架子车弄了出来,仔细检查轮胎有没有漏气。感…  相似文献   

6.
向往上海     
有这样一个故事,或许大家都听过。一路人问一正在山坡上放羊的小男孩:“你的理想是什么?…“理想?不知道。…”“就是说,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娶媳妇。…”哦,邪娶了媳妇以后呢?…”“生娃儿。…”“呵,那生了娃儿呢?…”“放羊呗!”  相似文献   

7.
铁栅栏长刺     
19世纪的北美,有一个名叫约瑟夫·格利登的小娃儿。他家境贫寒,自幼给一家牧场放羊。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经常能看到他骑着骏马,把鞭子甩得“飒飒”响。  相似文献   

8.
一封家书     
快一个学期没有收到一封信的高一(2)班信箱,终于有了一封信。可问题就跟着来了,信封上写“娃儿”收,那么,谁又是收这封信的“娃儿”呢?寄信人的地址又没有,且信封上的邮戳由于油印太浓已被涂得黑黑的一片看不出是什么字了。在这所全市有名的,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著称的重点中学,大部分的同学都来自贫穷的山区农村,到底谁是那个“娃儿”,谁也没有办法确定。于是班长便把那封信放在了讲台上。“娃儿,娃儿,土的掉渣的名字!难听死了!哈哈……你是那个娃儿么?”一位平素与我交好的城里同学阴阳怪气地笑着对我说,四周响起一片附和的哄笑声。我…  相似文献   

9.
听了魏书生的讲座,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占便宜了”。别人不愿带的班级自己带了,“占了便宜”;领导给自己多安排了工作,“占了便宜”:自己班级比其他班级多了几个顽皮学生,“占了便宜”;一有公开课让自己来上,“占了便宜”……他这样“苦中求乐,忙里偷闲,失中求得”的乐观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相似文献   

10.
恩施州的6县2市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老百姓要求子女上县(市)一中的愿望十分强烈。 “每到高中招生的时候,局领导接到的条子达二三百张,都是要求上一中的。”一位主管招生工作的县教育局副局长对记者说。 “只要娃儿能进一中,就是借债,我也愿意。”巴东县的一位家长如是说。 “娃儿进了一中,我们也放了心,因为这里升大  相似文献   

11.
狗子(小说)刘玉祥他娘生他的那一个年头,正是十二生肖的狗年,他爹便很原始地联想到了这一点,对他孩子娘说:“今年是个狗年,娃儿的名字就叫‘狗子’吧。”他娘虽然觉得这个名儿不怎么那个,可是瞅着他爹那高兴劲儿,还是生硬地笑了笑,算是应下了。日子在爹娘的愁眉...  相似文献   

12.
我爸爸工作很忙,经常出差。我不喜欢爸爸出差。他一出差,就只有我和妈妈在家。 小时候我的口头禅就是:“爸爸你怎么又要走了?”爸爸一次出差要三四天,他走了家里就好像少了什么。我想念爸爸的时候,只能在电话里向他诉说:“爸爸,你快回来了吗?女儿好想你。”  相似文献   

13.
钥匙孩子     
立立的爸爸妈妈都是报社的记者,他们经常要出差。平时爸爸妈妈同时出差的话,立立就被寄放到奶奶家去。这个星期爸爸妈妈又要分头出差了,立立对爸爸妈妈说:“我不想住到奶奶家,我想自己管自己,反正你们三天就回来了,我就做个钥匙孩子吧。”妈妈当然放心不下,爸爸却在一边微笑着说:“可以让他试试嘛,二年级的孩子是可以独自看家了,以后我们还是要经常出差,不如现在就让他学会自己管自己。”妈妈勉强同意了。临走时,千交代、万嘱咐,怎样保管好钥匙、怎样上食堂吃饭、怎样开关煤气,遇到困难怎样打电话求助等等。立立全都用心记下…  相似文献   

14.
杨开秀 《课外阅读》2011,(6):246-246
我们学校有一位教师,可以说集各种荣誉于一身,领导欣赏他,同事佩服他,本学年学校领导安排我和他教一个班(六年级),他是班主任,我是副班主任,他教语文,我教数学,我感到荣幸之极,俗话说,和“英雄”站在一起,自己也“英雄”了,和“优秀”教师在一起,自己也“优秀”了,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态踏上了和他教一个班的旅程。  相似文献   

15.
<正> 一1968年秋,齐齐哈尔第一玻璃厂来了一个徒工。对这个徒工的工作安排,领导可真费了一番心思,让他学车工吧,个子太矮,够不着床子;让他当搬运工吧,又没力气……。领导犯难了:“安排点什么活呢?……你能干什么?……这里的活可重啊!”掂掇来掂掇去,决定安排他去学钳工,不过还得看师傅们要不要,就这样他被带到了机修车间钳工组。“送给你一个孩子要不要?”领导试探地  相似文献   

16.
近日 ,马鞍山发电厂职工黄克华同志出差途中 ,在火车上徒手与4名持刀抢劫歹徒展开搏斗 ,手背受了伤。事后 ,厂领导亲自登门看望 ,厂宣传科专门对他进行了采访 ,他本人因此被厂部评为“一月之星” ,他的事迹在全厂被广为传颂 ,可谓是“墙外开花院内也香”。象这样职工在社会上见义勇为 ,企业领导知情后给予如此表彰和大力宣扬的事是不多见的。有许多英雄流血又流泪 ,生活无计 ,处境艰难。某些单位领导以种种借口将英雄拒之门外 ,连起码的正义也没有 ,更何谈精神文明建设了。马鞍山发电厂这种“墙外开花院内也香”的做法 ,说明了该厂领导对精…  相似文献   

17.
干菜岁月     
舒婷 《中文自修》2001,(7):83-84
妹夫的朋友也是知青,他乘出差之便,回了一趟插队的地方,妹夫得到朋友送的两扎干菜,邀请我们去“忆苦思甜”。  相似文献   

18.
前年秋季开学前,在安排班主任时,我极力举荐小A担任班主任,我的“超常规”的思维,遭到了所有在场行政领导的一致反对,原因是小A的教学业务能力并不强,让他当班主任会冒很大的风险,说不定“赔了夫人,又折兵”。说起小A,  相似文献   

19.
考试     
据悉,有所小学搞了个别出心裁的入学“智力测验”:在作为考场的屋里搁上九个小板凳,一次放进十个娃儿去抢,哪个抢到手,哪个就是“智力合格”;哪个抢不到手,就证明“智力迟纯”。一次,监考老师又是放进十名娃儿,让去抢那搁在屋里的九个小板凳。但见九个娃儿一拥而上,板凳到手,高高兴兴地抢了个“合格”;唯独一个娃儿却两手下垂,纹丝不动,皱眉蹙额,若有所思。  相似文献   

20.
过年     
俗语云:“大人望买田,细娃儿望过年。”对于乡村细娃儿来说,过年,有很多期望的:杀年猪,吃庖汤,穿新衣,走人户,看焰火,舞龙灯……一颗颗童稚的心都像着魔似的,被诱惑着,鼓舞着。而且,“望”的过程也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就过年。”有一条河,河中间有一尊巨石,平时都淹没在水里。一过冬月,河水慢慢地变浅了,石头慢慢地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