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森职业咨询公司与新浪网、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而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考虑职业规划问题.在发达国家,职业规划已经成为一项产业,每3000名求职者就拥有一名职业规划师.  相似文献   

2.
如今,刚毕业几年的大学生跳槽的几率似乎是越来越高,有的甚至是刚刚走出校园一两月就“另觅新欢”。今年4月份,一份《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而更多的人仍徘徊  相似文献   

3.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北森测评网和新浪网联合举办过“第一次就业调查”,其结果显示:半数人第一次选择工作时是盲目的,有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16.3%的人是“没有太多考虑,跟着感觉走”而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只有11.1%的人根据兴趣爱好,6.4%的人根据未来发展进行选择。调查表明,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类高职大学生就业岗位基本定位在"三农"生产一线,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态度往往成为就业后能否安心岗位工作和能否取得工作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问题提出近年来高职大学生专业对口率低、流失率高已成为隐性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资源严重浪费。调查表明,2006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完全对口率只有17%,其中28所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当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普遍  相似文献   

5.
昨日,启德教育集团下属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归就业力调查",共回收超过8000份有效问卷样本。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人数越来越多,海归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虽说海归的起薪并不高,但后劲十足,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后,平均年收入高达32.7万。调查显示,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万,67.2%起薪不足6万。无论4  相似文献   

6.
199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1993年的好:就业率更高,更多人在考试过后半年内就找到工作,更多人接到超过一份聘书,多数学位的毕业生都得到更高的平均月薪。《1994年国大/理大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去年国大和理大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2.2%,比前年的88.5%高出3.7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2013,(Z4):110
正近期中国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刚刚离开校园踏入职场不久的人群中,出现适应不良问题的比例高达90%。很多年轻人在调查中纷纷表示"受到不公待遇","上司太苛刻","前途渺茫","抑郁烦"躁"、"真不想在这家公司干了"……在2012年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可以看到,职场新人满足就业现状者只占47%,认为工作符合职业期望者只有42%。与此同时同,超过40%的人在离开校园的三年内转换了职业,在这一系列的数字后面,可以看到职场新人的"失意",当校园生活的"悠闲"突然转变成为职场环  相似文献   

8.
毕业之后该去哪儿?我相信不少大学生都听说过、看到过有关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之比较的种种。《中国青年报》(2012年第21期)报道中"最新的大学生择业观中偏好城市前三位的是:北京、广州、上海",而"毕业3年后你在哪"的调查显示,毕业半年后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生,有22.2%的人在3年后离开了"北上广",去往其它地区就业,46%的大学毕业生3年内转换了行业。  相似文献   

9.
职场新人,感觉怎样?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针对全国青年读者的调查显示,55.7%的受访者表示第一份工作让自己"兴奋"且"轻松",因为"开始接触社会"",开始自己挣钱啦"。与此相佐证的一组数据是,人们对于第一份职业的最大期望依次是"积累经验(53.7%)"、"挣钱(31%)"、"符合个人兴趣(15.3%)",53.3%的人初入职场的感受与  相似文献   

10.
正爸爸身影去了哪儿?——父教缺失后果严重来自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感觉当前社会父教缺失现象普遍,其中,24%的人觉得父教缺失非常普遍,而42%的受访者表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曾有一份调查显示,有80%的爸爸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很多学校的家长会变成了"妈妈会"。在教育孩子的关键环节上,很多爸爸放弃了主动权,做了"甩手掌柜",将重任推给  相似文献   

11.
向阳 《职业技术》2006,(21):27-27
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56.1%的职场人士第一份工作不满1年,能在第一个工作岗位呆3年的,还不到10%。事实上,一些职场人士一年里面连跳三四次也不少见。上海一家职业咨询机构今年上半年的客户统计分析显示,65%的客户存在职业定位问题。盲目就业、生活/职业没目标已经成为当今职  相似文献   

12.
据德新社2013年2月26日报道,德国联邦就业局下设的就业研究机构(IAB)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德国2011年仅有2.2%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而在2006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比例为3.6%,1997年,这一比例高达4.5%。同时,目前的就业数据显示,相对而言,  相似文献   

13.
职来职往,职场沉浮,在"打工人"的自嘲调侃与自我鼓励中,一些职场新人的"闪婚闪离"、跳来跳去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根据2018年8月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其中,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是3年半;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  相似文献   

14.
<正>据德新社2013年2月26日报道,德国联邦就业局下设的就业研究机构(IAB)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德国2011年仅有2.2%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而在2006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比例为3.6%,1997年,这一比例高达4.5%。同时,目前的就业数据显示,相对而言,  相似文献   

15.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64%的人第一份工作和自己理想的工作相差甚远。那么面对自己并不中意的第一份工作,该怎么调整心态呢?其实,第一份工作,与成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干什么,不代表你将来也干什么。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让我们看看名人们第一份工作与成长历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对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调查显示,截至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调查还显示,农学类专业的就业水平最高,达78.38%。曾经被打入“冷宫”的农学专业竟然力压计算机、管理等热门专业,一跃成为了就业的“大户”,这可是跌破了不少人的眼镜。  相似文献   

17.
李永平 《考试周刊》2013,(28):173-173
<正>一、当代青少年存在的若干心理问题1.对自身生命的漠视当今一些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淡漠、性格扭曲。据权威资料统计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15.23%的人曾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有过自杀计划,其中实施自杀而未遂者达到1.71%。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各类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生已成为自杀低龄化的重要群体。近两成的中小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死亡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数据     
《职业技术教育》2007,(30):15-15
"回炉"大学生乐观看待就业一项对湖北武汉、荆门等地9所职业院校、中专技校230名"回炉"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回炉"后心态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大学生"回炉"后,在工作职场选择上,有13.9%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字     
《教育》2012,(22):9
2509.6万2012年,教育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数为2509.6万元。76%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267人参与),76%的受访者反对儿童参加商业活动。96.71%教育部官方网站近日公布的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62.67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40.9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71%。  相似文献   

20.
速览     
《教育》2012,(5):8
就业引导首先要矫正心理偏差《学周刊》2012年第2期刊登黄世艳、王新娥文章指出:由于受社会各种思想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的心理倾向。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表示自己两年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