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II卷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大地山河茅 盾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  相似文献   

2.
崔玉清 《时代教育》2007,(7Z):61-61
梅雨时节.在江南小镇一条幽深、狭长、寂静、怀旧的雨巷里,行着一个孤独落寞的身影.撑着一把油纸伞。在细雨纷飞中彷徨.彷徨.目光迷离又充满希望。他迷茫什么?他迷茫“那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所谓伊人”,她究竟身在何方。他又充满希望,他希望能碰上那个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就是她——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冷眼看周庄     
周庄,江南的一个“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水乡小镇,曾经充溢着空灵和诗意至境的地方。三两处渔家,几支烟囱,数只悠闲的扁舟,诗意地栖居在水域里,何等豁达,何等惬意?红尘的纷扰,世态的炎凉,还有那熙熙攘攘的名利与纷争,统统被这一川烟水搁浅了。在周庄,心思潮湿着水乡的每一块青砖绿瓦,以及每一个经典的故事。明清建筑的小街,犹如水之莲叶,摇曳着古宅、驳岸、小桥、人家。细雨霏霏里,是否如那雨巷诗人戴望舒一样,撑一把油纸伞,徘徊在江南的水乡?我穿行于水乡的大街小巷,眼前涌入的是鳞次栉比的商业炒作下的店铺,如青色…  相似文献   

4.
怀念老陆     
冯骥才 《教师博览》2005,(11):40-41
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的水乡。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在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各地所成的语言和文学也不可避免打上了地域差异的一些烙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于江南水乡的南唐词深深浸染了“江南地域风情”,深受江南地域特色的影响,清丽疏淡,极重主观抒  相似文献   

6.
同里游记     
我出生在江南,是喝着江南的水长大的。虽然那连绵无尽的山岭非常壮美,但我更喜欢水乡那独有的雅致、秀丽。而这次去江苏同里旅游,更加深了我对水乡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物理练习中的“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技能形成过程的练习中期,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这时,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些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学生作物理练习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做物理练习中的“高原现象”.二、为什么会产生物理练习中的“高原现象”物理练习中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旧的动作结构和完成动作用的方法必须改变,而新的动作结构和完成动作的新方法尚未建立.具体表现为学生还没有掌握…  相似文献   

8.
南行记     
过了长江便到了江南。在许多关于江南的文字中,我知道江南是那种古雅、恬静的水乡。上海,也算是江南吧,但是她又不是本真的江南。可以说她是一个汇合体,南方北方在这里已经没有明确界限。“留学上海”是一个非常“大”的说法, 但是仔细想想我也算是一个小小“留学生”了。  相似文献   

9.
曾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江南小镇》,便在脑海中隐约留下了水乡小镇的印象。曾经去过乌镇、周庄等地,可那已是多年之前,记忆早已残缺。终于,乘着“十一”,去了一次朱家角。  相似文献   

10.
罗时进 《东吴学术》2023,(1):5-14+2+161
江南就总体地理特征而言,皆可称为水乡。水是构成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清代江南文人,尤其是底层文人的日常生活如果说具有特定的“乡土性”的话,则与水乡密切相关。其“乡土性”表达出文人与水环境的内在关系,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耦合。然而人在水乡环境中自非超脱性存在,而是黏着性生存。他们在与水的黏着中延展生命的历程,感应社会的脉搏,尤其社会事件会带来心理触击。故其书写的“乐”和“忧”形成了两重生活的节律、生命的音符。研究清代江南文人的人格、性情与创作特点,自应注意其与水乡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应是抽象的、感会的,而应建立在具体的、分析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以少年小说与动物小说创作著称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拗不过乡土江南的蛊惑,情不自禁地以《蓝调江南》表达了对自己儿时江南的喜爱。金曾豪在这部作品里倾注了一以贯之的感悟力和灵气,为读者构建起一个以“蓝调”为指称的充满情味和况味、宁静而和谐的诗意江南。推开那扇“蓝调江南”的木格子窗,读者便会明白那个金曾豪念想的少时水乡小镇是如何铺就了他柔软而完整的性灵,并被那样一种美好的人性、淳朴的乡情、宁静的意境所打动。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感受领略江南水乡风情。 2.聆听江南丝竹《欢乐歌》,对“江南丝竹这一常见器乐形式有初步了解。 3.能用欢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乡歌儿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基本情绪,感知江南音乐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猜个诗谜.好不好?在中国,有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里多的是“杏花春雨,烟波画船”.诗人赞美那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是什么地方?(生答:江南。)是啊,江南的明山秀水不仅滋养了美丽的江南女子,也孕育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小诗《错误》.  相似文献   

14.
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却不曾看到过古老的水乡风景,领悟过真正的水乡情韵。意念中,只能想像到两排窄窄的青石板延伸向小弄的深处,那种神秘是不可触摸的。去西塘古镇的那天,阳光很好。叩着石板路前行,我听到了很有节奏的声音。古镇就是古镇,有汉时的古陶,有600年前的陆坟、银杏,有始建于宋代的望仙桥,有明代的殿堂、宅弄,有明清时图案丰富的瓦当……然而,对于古老的文化,我一向惧怕那种遥不可及的距离。去看根雕展。并不明亮的大宅子里摆满了各式根雕艺术品,赤裸着,没有“外包装”。管理人员告诉我,可以触摸,也可以坐在根雕的椅子上休息。这无…  相似文献   

15.
作者细读徐迟的《江南小镇》,从“水乡风情与人文关怀”、“怀乡情结与吴言侬语”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自由和平的梦想”方面审视浙江文化视野下的《江南小镇》,体会徐迟的《江南小镇》既是浙江文化资源的受益者,又以超越性的姿态极大地丰富浙江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梦里水乡     
从没到过江南,从没融入过水乡,但心中那条对江南无限牵挂的线却永远难以割舍。因此时常在电视上看水乡,在诗中读水乡。每次听到浙江卫视台标出现时伴随着的优美的江南小曲,我大脑中便会闪现出江南水乡那迷人的身影! 窄窄的街道两边,是极有水乡味儿的灰灰的小木屋,一排排的,很长很齐,街道是一块块石板拼成的,石板上已爬满了皱纹,青苔就安身于那细小的缝隙间,一条街道,黑黑的石板,青青的花纹,似一只朴素的绿孔雀的屏,是精心的装饰,却又是自然美的再现。屋后是一条又窄又深的河,静静地躺着,她没有长江的滔滔气势,没有京杭运河的繁华,没有康河的名气,更没有莱茵河的神秘……她似一条  相似文献   

17.
杜艳  杨波 《今日教育》2006,(11):1-1
小时候,面对我国地形版图“雄鸡”尾部的雪青色的高原,刚刚识字的我就知道那就是西藏,那是地球上最高的地方,是神秘所在。从那时起,“西藏”这两个字就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不时激起我难以名状地冲动和渴望。  相似文献   

18.
妈妈的脾气     
我妈妈的性格啊,完全可以用“风”来形容。不信?那就让我讲给你听听吧!春风所谓春风,那就是专门用来表扬的。比方说,我做了让妈妈得意的事情,妈妈就会吹春风。像上次我写了篇《戚凯峰大写真》的作文,老师夸奖了我,妈妈就吹了整整—个星期!真是春风得意啊!北风北风不是用来批评的,也不是用来表扬的,而是用来警告的。比方说,在考试之前妈妈会跟我说:“要仔细一点,不然……”那省略的话不说我也知道,就是“不然就让你尝尝寒冷的西北风的滋味了”。所以,我总是会及时做好“保暖工作”——温习,以免老妈刮西北风。台风台风就是用来批评的,当我做…  相似文献   

19.
林凡瑞 《山东教育》2005,(31):57-57
故乡林家湾,最值得怀恋的就是那片芦苇荡,那片芦苇荡极大.足有八九十亩.绕河环村.煞是丰茂.可以说它是我精神的寄托和赖以生存的“摇篮”。  相似文献   

20.
七月,烈日肆无忌惮地烘烤着大地,老天爷仿佛蓄意与信奉“人定胜天”的地球居民怄气。连日夏旱,竟使水乡江南水源奇缺,城市居民限量供水,乡下百姓则各挖泉源。一时间深挖洞、广寻源,家家户户各自为战,不怕翻山越岭,不惜数里之遥,只要能找到滴水之泉,合家便可安然无虑,反之则昼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