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理想主义学派和建构主义学派对国际安全的分析,都建立在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假设上。现实主义学派强调国际社会处于"霍布斯"式无政府状态,理想主义学派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洛克"式无政府状态,建构主义学派则认为国际社会也可以建构一种"康德"式无政府状态。对无政府状态的不同理解也使三大学派给予了不同的维护国际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趋势发展明显: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迅速,成为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并驾齐驱的西方国际安全理论三大主流学派;另一方面,诸如哥本哈根学派、批判安全研究、人的安全研究等不同于以往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也登上历史舞台,使得国际安全理论研究形成"传统安全研究"与"非传统安全研究"分庭抗礼的局面。对于国际安全理论流派的界定和划分,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国际安全理论发展历史和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趋势,尽管安全指涉对象、安全价值和实现途径正在发生变化,但国家安全始终是安全研究的基础。面对国际安全形势变化和我国安全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安全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处于理论创新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3.
“安全困境”是当前国际政治军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试图探讨其研究源流以及研究现状,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它与国际合作的关系,阐释在安全困境背景下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制约中亚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的多种因素,中亚各国在平衡内外重大影响因素的利弊下对安全战略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积极创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安全战略;倡导以中亚为中心的多边务实国际安全战略;重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形成了以反恐合作为主攻方向、核安全合作和反毒合作齐头并进的非传统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5.
论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安凌  黄真 《教学与研究》2006,70(11):43-49
新现实主义常常由于注重无政府逻辑和相对收益而被认为与合作相对立,这是对新现实主义的误解。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最大的超越就是开始关注低级政治和国际合作问题。新现实主义三位杰出代表———肯尼思.华尔兹、罗伯特.吉尔平和约翰.米尔斯海默都有自己的国际合作思想,笔者通过分析,把他们的合作思想分别概括为“大国合作论”、“霸权合作论”和“均势合作论”,并讨论了新现实主义国际合作理论中的共性和分歧。以此为基础,笔者提出,中国应该汲取西方新现实主义合作理论的精华,构建自己的国际合作理论,即多极合作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深刻分析国际安全环境的新变化 ,总结国际安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从国家安全的含义看 ,它主张的是综合安全 ;从国家安全与他国安全的关系看 ,它强调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 ;从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看 ,它认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当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从维护国际安全的方法看 ,它主张通过对话增进信任 ,通过合作谋求安全 ,相互尊重主权 ,和平解决争端。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新科技革命对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对国家安全的判断为出发点,从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新科技革命对国家安全的冲击和所带来的机遇。作者认为,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新安全观将会日益影响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战略选择,在推动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确立过程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琨  黄旭 《河池学院学报》2004,24(3):119-122
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中国的国家角色发生了变化,“和平、友好、合作、负责任的地区性大国”是中国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在此背景下,中国理性地分析国际环境,调整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形成了“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以新安全观为基础,中国新世纪的安全政策“首先着眼于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同时服务于经济建设,努力确保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以此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崭新的安全观,环境安全的出现重构了各国安全和外交战略,也使当代国际关系日渐“绿”化,环境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是国际关系“绿”化的根本原因.生态共同性是国际关系“绿”化的自然基础。谋求人类共同环境利益的价值取向是国际关系绿化的内在动因,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是国际关系“绿”化的推动力量。国际关系的“绿”化主要表现在:国际关系的合作态势与和谐取向,环境外交的兴起,国际关系运行下机制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10.
以乔治·莫德尔斯基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学派认定在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作用下,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论点旨在为“中国威胁论”张目,文章对这一论点在新世纪的可行性提出质疑,认为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全球化、非传统安全和国际机制将增加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扩大其利益面,从而消解这种“规律”,使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的关系走出历史的循环。  相似文献   

11.
中亚非传统安全问题与跨国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时期,非传统安全问题在中亚地区已经存在。各国独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问题进一步严重化。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亚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产生,特点及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中亚国家所进行的跨国安全合作。近年来中亚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滋长势头有所减缓,不过距完全解决还任重道远,所以中亚国家还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12.
和平发展战略与中国安全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安全领域,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一直是国家安全的重心所在。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凸显及其巨大破坏力,直接冲击了以国家作为主要甚至惟一安全主体的传统安全理论,使长期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的国家安全观扩展成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人类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观。中国倡导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开创了建立在相互信任、不结盟和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合作协商来实现相互安全的新安全模式。而以新安全观为指导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国家安全观是指有关安全问题的理论,它决定着国家安全政策和战略的有效性。影响国家安全观的因素有利益因素、化因素、地理因素、心理和认知因素以及国际形势等。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国家安全观不断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作为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在国家安全理论方面各有所长,但都不能完全解析国家安全面对的新情况。因此,只有全面、辨证地分析其主张,才能更好地认识冷战后国家安全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论主权与国际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本质上说,主权国家与国际合作是国际社会形成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尊重主权是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的前提;主权的干预是国际合作中自身利益的可靠保障;同时,国际合作必然对主权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这也是主权自身作用的结果;国际合作既是主权国家的法律权利,也是其法律义务。然而,在国际合作中,我们既要反对个别国家借此干预别国内政,又要注重维护本国的主权安全。国际社会应坚持开展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6.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或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福利改革、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建立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学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非传统安全因素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构建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构建对于维护各个国家、地区乃至全人类利益都至关重要。随着核扩散问题、国际金融秩序变革、自然灾害与疾病防控合作机制、区域运输安全保障等问题的显现,国际安全新秩序构建的新视野逐步展现出来。这些因素既是国际安全新秩序构建的原因,又是其构建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有所抬头,对全球的和平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在选择武力打击作为主要反恐手段的同时,也纷纷以国际法上关于自卫权的规定为其行为寻求法律依据,并提出"先发制人"的自卫权理论。因此有必要对《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内容进一步澄清,使得自卫权的运用符合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的要求。这不仅是一个国际法问题,更关系到国际反恐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安全领域,大国关系决定着世界的战争与和平。冷战结束至今,在世界战略格局变化和共同利益增多的情况下,竞争性合作成为大国安全关系的主要的特征与走向,但战略目标的差异和冷战思维的残存又使得大国间战略防范突出。随着全球治理理念的发展和新兴大国的崛起,构建新型安全关系将成为大国的共识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