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国平 《今传媒》2024,(3):63-66
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出版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旨在通过加强优质内容生产、发挥融合出版引擎作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绿色出版理念、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有效推动出版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我国出版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新新  敖然 《中国出版》2023,(16):21-27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三维协同创新模型揭示了“文化、经济、技术子系统”“文化属性、经济属性、技术属性”“文化创新、经济创新、技术创新”等三维性,指出了提高出版活动文化质量、经济质量和科技含量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基本任务,蕴含着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基本路径,概括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和协同性基本特征。该模型引入了协同论方法来研究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进程,分析了出版业由文化、经济和技术子系统构成,指明了一般性发展、高质量发展与低级有序、高级有序的耦合关系,剖析了出版业走向高级有序的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有关新疆新闻出版业尤其是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列出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但最基本的一条是,新疆的新闻出版业是随着自治区的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了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新疆新闻出版业尤其是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业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和长足的发展,在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累有益于经济发展、社会进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蕴育和发展了出版业,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出版业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担负起积累科学文化、传播知识技能、以书育人的重任。没有出版业,就没有我们研读的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出版业,就没有今天的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前的出版业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哺育着当今的人类;同样,今天的出版业在向当今的人类传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出版行业的发展,文字载体的变化显著.传统出版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本文梳理了当前电子出版业的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日渐强势的电子出版业和传统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21世纪初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出版业的地位与出版物的价值(一)出版业的地位人类文明孕育和发展了出版业,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出版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担负起积累科学文化、传播知识技能,以书育人的重任。没有出版业,就没有人类今天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出版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工程。出版业的繁荣是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样,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发达则是出版业繁荣的泉源和巨大的推动力。两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造着人类的文明。如果说生产、经营物质…  相似文献   

7.
出版业对于社会文化宣传、教育、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创造巨大经济利润,是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多次进行国出版业改革,在出版强国战略实施中中国出版业得到空前发展,数字出版、传统出版都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二零一四年,国家出版总局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出版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加快了中国出版业发展步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出版业必须认清时代发展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本文将针对我国出版业现状与发展思路展开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随中国大学出版协会代表团赴日,就日本的出版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一番考察。由于工业化程度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日本出版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和我国的出版业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尽管有许多相异之处,作为一个行业,出版业的发展也是有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的。考察日本的出版业,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也许会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我国传统出版业步入数字化时代,出版业发展出现了传统出版和数字平台融合的发展平台,跨媒体出版、深度数字化、深度绿色化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时代下内容捕捉能力和技术商业模式对传统出版业发展带来了冲击,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融合发展,成为出版业有关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出版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全面介入出版业,给出版业带来了空前的变化与发展。出版业由原来的铅与火的出版方法变成了现在光与电相结合的出版体系。  相似文献   

11.
1月27日,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承办的第八届全国新闻出版业网站年会暨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在京召开。本届年会新加入了"行业互联网发展"的主题,将互联网与新闻出版业网站的发展放在一起考量和探讨。网站年会每年都会对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趋势释放一些重要信号,那么本届年会又透露了什么呢?新闻出版业是永远的朝阳行业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出席第八届全国新闻出版业网站年会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出版业物流资源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两个趋向和出版业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整合我国出版业物流资源的重要意义,进而探讨了我国出版业物流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刘丹  袁世亮 《出版广角》2018,(14):38-40
我国知识服务兴起较早,但它的普及与受重视的时间比国外晚了很多年,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等新一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知识服务成为出版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它为出版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动力,助力出版业转型升级,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未来,出版业在知识服务浪潮下应重视个性化内容生产,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用先进知识服务理念引领出版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严玲 《采.写.编》2023,(3):136-138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出版业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商业形态——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的兴起,使我国出版业的商业模式更加多样化,但也给传统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化出版所带来的新的挑战与机会,实现与数字出版的双赢发展,对于传统出版界来说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探讨了数字出版业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以及如何推动传统出版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同悟 《出版经济》2002,(2):23-25
出版业网上知融化发展模式的内涵 出版业发展模式,是出版业各种发展要素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协调运动、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的外在表现形态或样式。 出版业发展模式设计,是人们按照出版业的经营对象及其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对其性质、职能、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问题的全面定位和总体规划。目前,人们对未来出版业发展模式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出版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竞合格局,在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新的业态环境中,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出版之间,通过自组织等方式形成的协同关系推动了出版业的向前发展.本文利用自然科学的协同论原理初步论证了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出版业的关系和协同模式,以期促进横断科学方法论研究出版传播和社会管理的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01年美国电子出版业的困难与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上高新技术和电子出版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电子出版业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电子出版业的发展特点.2001年,美国电子出版业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一定困难,被称为是抑制电子出版业发展的一年.许多专业电子出版公司和传统出版公司的电子出版业务都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能够取得很好的业绩.但与此同时,还是涌现了许多获得成功的公司.传统出版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出版业伴随人口红利经历了发展和辉煌.至20世纪末期,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出版业陷入困境,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使国内市场不断萎缩,严重限制了出版业的发展.虽为人口结构所累,但传统出版业在人口问题和数字化浪潮的双重压迫下积极探索自救方式,新兴出版业也顺应潮流大力发展数字化,日本出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记者 杨嘉)8月9日上午,《2006-2007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这也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的第四本出版业年度报告.本年度蓝皮书对2006-2007年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特征和业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中国出版业正面临战略性转型的的判断.报告指出,2006年的出版业发展呈现八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处在转型升级期的国内出版业来说,借鉴他国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式方法,是出版业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出版业培训教育服务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本文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社为实例分析美国出版业培训教育服务的发展背景和特点,以供国内出版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