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物的价值在于“古”,而新闻的魅力却在于“新”。打开报纸,读者的目光总是飞快地跳过那些味同嚼蜡的报道,搜索着并停留在散发着新鲜气息的标题、段落与文章上。这是很自然的。记者要使自己所写的报道拥有众多的读者,唯一的途径是赋报道以新鲜气息,使人读了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让它象磁铁一样吸引读者的目光,非读下去不可。“新鲜气息”当然首先是指新闻的内容,即穆青同志所说的“四新”:新情况,新问题,新人物,新经验。衡量一条新闻的价值,毋庸置疑,它的内容是第一位的。但同时,这种“新鲜气息”,也包括新颖的表现形式:别具一格的导语和结构,不落俗套的语言等等。新的内容就好比新鲜牛奶,若将它注入有馊味的杯子中,则就把它糟塌了。鉴于新闻界许多前辈对新闻内容的“四新”这一命题,已作了充分的、精辟的论述,这里我仅对新闻形式的刻意求新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田艾英 《大观周刊》2012,(43):332-332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是打开文学艺术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在小学阶段,学生将要学习3500个常用汉字。对这些常用汉字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其它科目的学习及今后的学习活动。这是一件打基础的大事,任何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不能忽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向前走,我越来越感受到: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它给予了广大教师滚滚的新鲜“血液”。在不断地“充电”和“造血”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 一道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和第二册”。  相似文献   

3.
每年的“两会”无疑是人人新闻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新闻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其实,每年“两会”休会期间的350多个平常日子也蕴藏着许多情彩的人大新闻。 从“最基层”写起 1996年底,我和兄弟媒体的记者一起到安徽、浙江和天津等地采访地方人大换届选举。 本来我对人大工作一窍不通,这一下子就扎到了最基层,那些挂满露水、飘荡着泥土香气的投票现场,让我大开眼界、激动不已。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有新鲜的触动和灵感,特写、消息、通讯、花絮俯拾即是。  相似文献   

4.
新闻竞争说到底是“独家新闻”的竞争。因此,各家传媒都把挖掘独家新闻摆在首要位置。当然,媒体竞争到了今天,独家新闻的概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它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还包含着独家事实、独家观念和独家视角。据此,我把独家新闻分为发表时间最早、事实最深入、观点最新鲜、视角最独特四大类型。发表时间最早天底下有的是新闻,但不会自动找上门的,因此,跑线记者在各自领域内建立“铁杆报料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铁杆”通讯员,可在新闻秘书或宣传干事中去物色。“铁杆”人选一旦确定,应经常保持密切联系,而后则视“报料”价值大小应给予相应的奖励。  相似文献   

5.
到今年7月11日,湖南卫视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已开播二十周年,有人评论:就算我现在不怎么看《快乐大本营》了,但我知道它还在播就会很安心. 《快乐大本营》堪称“国民综艺”.所谓“国民”,一定不是最新鲜、最刺激的,而是最家常、让你觉得最舒服的,就像我们看到的“国民儿媳妇”肯定不会是网红脸.  相似文献   

6.
我与自行车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我的这辆自行车已骑了22年。漆已经没有了光泽,镀层也不那么亮了。老伴不止一次劝我:“把它卖了换辆新的吧。”我可舍不得!22年来,它不声不响、不吃不喝,驮着我南来北往、风来雨去,几乎、跑遍了北京城。我在北京的拍照活动九成是依赖这辆老自行车。人心都是肉长的,怎能无情无义就把它扔了呢?有时遇到大雨,我精心保护的首先当然是相机,其次就是这辆车,最后才是我自己。有人送我“雅号”——“车奴”。我想,“车奴”就“车奴”!由于平日骑得经心,又注意养护,虽然它已失去  相似文献   

7.
2000年10月14日,中国第一个“无车日”活动在成都市启动。风靡欧美的“无车日”活动首次登陆中国,使成都市民有幸享受到一天城市更宁静、空气更新鲜、道路更畅通、安全感更强的生活,也领略到“无车日”的新鲜、好奇和它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如何使新闻言论和地市报联系得更紧密,发挥“旗帜”的作用?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注意为一些稿件配“编评”,感到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稿子:它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是正面的,说的是好事,但还存在着欠缺,或者有片面性,这样的稿子,过去我一般是不予采用。后来,我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可惜。于是我采取了新的办法,给稿子加“编评”,即“编辑评语”,指出问题的关键,弥补稿子的欠缺,这样处理以后,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去年3月29日,经济部组到二版一篇稿子(30日  相似文献   

9.
“六一”到了,行走在街头上,到处可见穿戴一新的孩子们在父母的簇拥下笑着、叫着。此时,我的朋友却不能和他千里之外的幼女相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在阅读全国一些报纸中,看到出现了一个醒目耀眼、富有魅力、为报纸增辉的新闻新品种——“新闻故事”。什么叫“新闻故事”呢?我认为,就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件的新鲜过程和感人情节。“新闻故事”,不同于一般其它的小通讯、小故事。它首先突出了时间和内容上的新近、新意。具有四强(新闻性强、新意感强、针对性强、故事性强),两广(社会面广、内容范围广),两短(情节过程短、文字篇幅短)的特点,是介于通讯和消息之间的一种小型的“边缘体裁”。也就是说,“新闻故事”就是具有新闻性和带有新闻形式的成份而写出来的故事。它依靠时间新近的独特,给读者欣赏上以引人的兴趣;它  相似文献   

11.
题目中提及的“两广总督”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官职,它指的是广开视野和广交朋友。 我刚学新闻写作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高高兴兴地写了一篇稿子,以为反映的内容在企业内既新鲜又重要,可是到报社编辑那里就被“枪毙”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我找出了原因:有的事实从本单位看,既新鲜又重要,可是拿到面上一比,就显得陈旧和不重要了。这说明我视野狭窄,缺乏全局意识。打那以后,我刻意在广开视野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并大见成效。每有新闻素材,我都学会将它放在“全局”这杆秤上称称其在面上的分量,对分量不足的新闻素材决不轻易动笔,对有一定分量的新闻索材决不放过。还真别说,此后,我撰写的稿件不但频频见渚于报端,还时常占了大报的重要位置。那么,通讯员从哪方面入手才能广开视野、做到胸有全局呢?  相似文献   

12.
对一个名词的解读即使我正在写着这篇文章,我仍然不能肯定业内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新的品种:“新闻解读”。依我的理解,如果把“新闻解读”作为一个新的新闻品种,那至少在现在,在当前,它还是不成熟和不规范的。或者说,它还处于萌芽状态,其面貌并不清晰,其未来并不确定。因此,尽管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新闻解读”的字样,但我们还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而使用“新闻解读”这个词的人们,对其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某些场合,“新闻解读”是对新闻中提及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政策的介绍。它等同于人们原来惯用的“名词简介”。在…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制度。新闻行业的工作必然要反映和服务这种新的现实生活,于是许多报纸都陆续推出了“双休”专刊,如解放日报、湖北日报分别推出的《双休特刊》。办“双休”专刊需要依循一些什么章法,这是新闻界面临的新鲜问题。我想就自己从事湖北日报《双休特刊》策划和编辑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对这一新鲜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双休”专刊的基本方针 大凡每做一件事,往往都要从客观到微观作一番思考。办刊的宏观思考是办刊方针问题。为了给“双休”专刊定好办刊方针,首先不能不对“双休”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一番探究。 依据社会学家的见解,“双休”之义有如下要点:  相似文献   

14.
民生之后,电视何去何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所谓的“民生新闻”,我认为它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类型,它实际上也还是传统的“社会新闻”的花样翻新,这有点类似于家电业的概念游戏,只是为了听着更新鲜更招人耳目罢了。在经历了当前的繁荣之后,其命运也将像其他的概念一样,成为过去。那么,在“后民生时代”,电视媒体又将何去何从呢?我们可以从民生新闻热的深层背景中找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人民日报》上,《今日谈》是我每篇必读的专栏。直至今天,它仍然使我保持着每篇必读的习惯。它有哪些吸引读者的魅力呢?首先是新鲜活泼。《今日谈》的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深处,有如刚刚从河里捞出来的鱼虾,到手时还是蹦蹦跳跳的。这里发生了许多新闻故事。有的故事,听起来难以相信,却又是千真万确的,例如“可怕的调查提纲”,荒唐的“接亲专车”等。有的事本身就是一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生存背景,人们已经不可能脱离传媒而生存,以至于人们不再觉得它是重要的了,如麦克卢汉所言,“就像鱼对水浑然不觉”。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期待着定期从新闻媒介获知某个信息,因为随时都可以从那里获知。同时,新闻期待以一种“随时期待”的新方式产生,经常上网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总是期待在上网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里,期待着跳出或链接到更加新鲜刺激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去年深秋季节,我去武汉。浏览报纸,我被一张新型的、诞生不久的报纸(去年7月创刊的)——《长江开发报》吸引住了。我说它新型,是因为它是我国第一家以流域为对象的报纸。长江流域幅员广大,支流很多,横贯九个省,它是我国的第一条巨川。上游有“天府之国”,中游有“两湖熟、天下足”的沃野,下游是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以这样广袤的“黄金水系”及其腹地为报道对象的报纸,在我国是一件新鲜  相似文献   

18.
去年深秋季节,我去武汉。浏览报纸,我被一张新型的、诞生不久的报纸(去年7月创刊的)——《长江开发报》吸引住了。我说它新型,是因为它是我国第一家以流域为对象的报纸。长江流域幅员广大,支流很多,横贯九个省,它是我国的第一条巨川。上游有“天府之国”,中游有“两湖熟,天下足”的沃野,下游是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以这样广袤的“黄金水系”及其腹地为报道对象的报纸,在我国是一件新鲜事物。  相似文献   

19.
常回头看看     
一天,我独倚窗前,苦觅创作“灵感”。忽然,一只五彩的蝴蝶撞进了我的视线,匆匆向窗口飞去。它摸索着、挣扎着、盘旋着,然后直直地朝玻璃上撞去,重重地跌落在窗台上,彩色的双翅扑闪扑闪着,稍稍,它又奋力向玻璃冲去……周而复始,它的确有点儿累了,伏在窗台上一动不动。突然,它“忽”地飞了起来,绕着玻璃打了个弯儿,飞出了窗口,飞向了那片属于它的空间。   这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 ?刚当报道员时,我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到了写稿上,整天足不出户读业务书籍,精心研究报纸,曾创下一天赶写 12篇大小稿件的记录,并将所有津贴费…  相似文献   

20.
这层“膜”是哪里来的我于一九六三年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报社工作。我换下了学生装,穿上了军装。到报社不久,社党委决定让我下连当兵锻炼一年,十月十一日我到了某部五连当兵。刚到连队,一切都感到新鲜,下决心要在这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