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别座位     
新学期到了,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是个男生,他叫李小伟,他原来在他们学校还是大队委呢。转来这样一位好学生,我们都感到很高兴。这次榆老师调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座位,李小伟就坐在那里。李小伟没有同桌,并且他的座位在最后一排。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来当大队委的李小伟的学习逐渐下降。榆老师批评他好几次,可就是不见好转。没办法,榆老师只好让李小伟和张红同桌,张红原来的同桌田武调到了那个特殊的座位。不知怎么的,李小伟一调回去一下就变好了,上课发言积极,作业全是A;而原来学习好的田武,一下学习落后了…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步营造学习环境学习——这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精神财富的交流,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和相互体贴的赠与。——苏霍姆林斯基2006年寒假前夕,发生了一件让我特别震撼的事情——我班学生李小伟手持一根木棍,打碎了教室里的数十块玻璃,并扬言这是他退学时送给学校的最后"礼物"。保卫科人员很快制服了李小伟,  相似文献   

3.
GWX-1型无线扩音系统于会山,王正奎,李悦科一、引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礼堂上大课时,由于听课人数多,空间大,授课教师必须提高嗓音,有时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采用有线话筒,需固定在讲桌某一位置,因教师讲课时要来回走动,携带...  相似文献   

4.
在前不久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看了一堂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观摩课。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然而在课后评议时授课教师不经意地提起,她为了上好这样一堂课,整整花了两个月来准备。她觉得,网络引入课堂确实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却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如果常态课都这样上,那么会给教师增加多少工作量、带来多大的教学负担啊!  相似文献   

5.
王材 《吉林教育》2000,(9):13-13
在做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注意总结先进典型的经验,以此来教育、激励教职工。帮助教师懂得:如果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一个人就会积极学习和提高自己,作出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努力;如果归因于外部条件和机遇,则会相信命运而放弃努力,不求进取,或者就会致力于外部关系,这对增强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是极为不利的。  相似文献   

6.
案例1:一次音乐教师提高班考核中,一位教师上的是《只怕不抵抗》,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教者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换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学习,长大也像先烈们一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多做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致读者     
《阅读与鉴赏》2005,(9):1-1
最近,由于主要面向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与鉴赏》教研版开始启动,今后我们初中版将会全心全意为您服务了。为了更好地贴近小读者,本刊特别搞了一次调研活动,对初中版的栏目和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如果您留心一点儿,在拿到这期刊物时,就会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听写,能及时地反馈和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与理解,是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自古至今,不管是哪一种风格哪一个流派的识字教学,都十分注重听写。虽然听写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指导学生订正听写错误时,几乎都是采用同一种简单的办法———抄。从抄两三遍到十来遍,甚至罚抄上百遍。可就是这样,每当第二次听写时仍会有不少学生再出错。有时上午听写正确,下午听写时又出错。面对这一奇怪现象,教师百思不得其解,学生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其实,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一次次听写一次次订正又一次次出错”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章世梅 《语文知识》2014,(11):18-19
站在讲台边的时间长了,很多时候便把自己约束在一个框框当中,对许多经典文本的解读也越来越固定化、程式化,当这种符合考试要求但却难以见到进步的答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教师面前,且教师甚至还没有感觉到时,笔者以为这样的职业取向是令人恐惧的,因为无法想象数十年站在讲台上重复某一种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相反,如果对于某一经典文本的解读能够日有所进,哪怕是年进一寸,那也是一种成长与收获。笔者常常想,如果不是教师,我们读到那些文本,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现以《一面》为例,谈谈笔者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首先就要知读书、会读书、爱读书,把读书作为教育生活的一部分。2007年,本刊曾登载一篇反映教师读书状况的文章,一位教育局老局长在谈及教师不读书、读书少的问题时颇为担忧。教师如果不想挤出时间读书、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又怎能培养学生好读书、乐读书的良好习惯呢?在我们到一些学校采访时了解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非常注意书香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升堂!”“威武——”听到这声音,你一定以为是古代县官在办案吧!这你可就猜错了,那是我们班的“县官”在“办案”呢!原来刚一上课,李老师便被校长有事找去了,临走前李老师让我们自由背诵前面学过的课文。可我们班啦……哪怕老师只离开一分钟,我们也能“演”出几出戏来。这不,李老师前脚刚一走出教室,我们班的“县官”——黄杰就开始升堂办案了。宣布升堂后,黄杰一本正经地高喊一声:“带原告上堂!”正在做作业的李小伟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糊里糊涂地被几个同学“提”到了台前。“你想告谁?快快如实道来,本官好为你做主!”李小伟一头雾…  相似文献   

12.
沈安鸿  袁开文 《学子》2012,(11):20-21
一所学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如果教师是卓有成效的,那么学生就会学有所成;如果教师具有娴熟的技能,就会令家长感到欢欣鼓舞;教师出色的表现,也能显示出校长的高明之处。当下的我们,离一名优秀的教师究竟有多远?入选美国教师名人堂,被许多机构评选为美国顶级教师的阿兰·保罗·哈斯克维茨,曾经撰文分析了优秀教师最显著...  相似文献   

13.
齐玉琴 《陕西教育》2007,(10):41-41
一、命题与指导时的心态控制——目标明确,训练有序,指导恰当 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命题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第一次撞击,是教师的训练意图与学生的接受意愿的第一次交流。学生在教师公布题目前的一瞬间,处在期望与不安的矛盾中,若看到题目听到讲解时,心情非常兴奋,继而陷入沉思,最终产生表达欲,则表明达到了最佳的,小态控制。如果学生心态失控,则往往是教师心态没有计划性、缺乏针对性造成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眼下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次的课程理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认同,许多人对课程改革的前景作出了种种乐观的设计和描述。但我注意到,对课程改革的乐观者多是理念的设计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课程解读专家和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精英分子,我们似乎忽略了更为广大的对课程最终起着决定意义的普通教师群体对这一次课改的态度。他们如果对课程改革毫无热情甚至无动于衷,那我们的乐观只能是限于纸上的美好愿望。实际情况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态势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具体的情形是无法让我们为课程前景轻松的,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不给予及时且高度的关注并施以切实的措施,教师的职业倦怠对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所要施加的负面影响将会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业务学习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教师业务学习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师的需要,服务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境界,如果我们的业务学习只是读一篇文章,学习一些理论,流于形式,不能满足于教师的需要时,就应该设法改变。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建议再一次强调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并且给语文教师指明了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协调合作的关系。然而,阅读教学耗时多,师生花费的精力也多,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却不尽如人意,其重要原因是阅读教学大多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未曾处理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如果我们对影响三者协调合作的因素作一些系统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就会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公开课上,开课教师在介绍自己的课时经常这样说:我的课第一次试教时如何,第二次试教时如何如何,第三次试教又如何如何。有的教师试教竟达10次之多。在为这些教师的“试教”精神所感动的同时,我不免为前几次试教时,尤其是第一次试教时听课的学生呜不平。为何?第一次参与试教的学生与最后一次参与正式教课的学生,他们所受到的课堂教育是不一样的,而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都知道,买了一把好琴,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调试,那它流淌出来的音乐肯定是牵强而又不尽人意的。同样,一个少儿合唱合奏队,如果没有教师精心的指导,又怎么能获得和谐的童声、悦耳的琴声呢?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几年带领孩子们参加了几次大型的合唱合奏比赛,在比赛中是受益非浅的。下面我将对如何进行合唱合奏训练提出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听课中我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学生连续两次回答(都说错了),得到的都是教师责备的眼神,至此后面的教学中这位学生没有再举手。这使我想起:课堂上,一部分些学生很少发言,是否与我们不够注意对他们出错的评价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出错时,教师怎么评价才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20.
陈丹 《湖南教育》2002,(10):39-39
在某省的一次教学比赛上,一位教师执教了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数据整理”一课,采用的例题是教材上例1,教师单刀直入教学内容,学生对例题的学习几乎不存在困难,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笔者在听课时思考着这些问题:能不能换个例题?如果换个例题的话,学生可能会学得更主动,更有效。带着换例题的想法,在另外一个场合,笔者指导一位教师按照下面的思路上了同样内容的一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为了了解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以便在排座位、看电影时好安排座位,同学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解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