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普遍出现困难之际,位于东海之滨宁波市高教园区的宁波诺丁汉大学,2008年首届本科毕业生实现了100%升学与就业,远远高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所呈现的我国2008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非失业率90%、非211院校就业率  相似文献   

2.
毕业之后该去哪儿?我相信不少大学生都听说过、看到过有关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之比较的种种。《中国青年报》(2012年第21期)报道中"最新的大学生择业观中偏好城市前三位的是:北京、广州、上海",而"毕业3年后你在哪"的调查显示,毕业半年后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生,有22.2%的人在3年后离开了"北上广",去往其它地区就业,46%的大学毕业生3年内转换了行业。  相似文献   

3.
陈韬 《上海教育》2016,(7):46-49
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2%,高于市属高校平均水平:在一线岗位工作的毕业生92%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很满意’"比较满意"的达到87%以上;毕业生近三年的平均月收入分别为4689元、4483元和4755元,明显高于同期北上广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  相似文献   

4.
吕洪 《科教导刊》2023,(16):153-15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就业单位营商环境的变化,相比国内985、211等知名高校,就业单位对“双非”院校的高校毕业生认可度更低,对于“双非”院校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想真正实现高质量就业更加困难,国内对于驻鲁“双非”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相对较少。文章立足山东,对驻鲁“双非”院校应届本科生进行抽样分析,探索这个群体的就业意向,从而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读大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经历更丰富、更格调的人生,但同时也无法摒弃其功利目的——找到如意的工作。可是,如今大学生就业本就不畅,雪上加霜的是又赶上了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寒潮,连211、985院校的学子们都没了底气,二本院校毕业生的前程又在何方?其实,"危"和  相似文献   

6.
据报道,201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大约630万人,加上历年未就业的大学生,需就业的大学生接近千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在“北上广深”大学生传统的就业热点区域,所能创造的就业岗位仍然十分有限,大学生毕业面向一线城市就业的压力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即便是在一线城市勉强就业,由于家庭条件限制,面对高房价只能望洋兴叹。  相似文献   

7.
《教书育人》2011,(21):26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比2009届下降。"211"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10.6%,比2009届(11.9%)下降1.3个百分点;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5.9%,比2009届(7.7%)下降1.8个百分点。在今年就业明显好转的形势下,可能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工作,而不是一毕业就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已跨过"温饱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平均每年1.39%的速度提升,普通本专科招生保持平均每年44万人的增长规模,研究生招生按平均每年3.95万人的速度递增;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已达到"合格水平",优质高等学校数所占比例上升到11.8%,高水平大学覆盖全国范围内所有省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公平迈向"中满意度",专科生就业率逐渐超过研究生,"211工程"院校与非"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正在拉平。我国26.9%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不能与发达国家媲美,每10万人口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仅为8.93%,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只覆盖4.65%的考生,学历、户籍、性别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需要通过落实经费投入、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平权运动"、重视立法建设提高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剧增,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学子转变就业观念,"回炉"到高职院校。这样既转变大学生就业思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又成为增加高职院校生源的一条有效的途径。高职院校应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向,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大学毕业生"回炉"的各项准备,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实现大学生毕业"回炉",百分百就业。  相似文献   

10.
扩招与就业难并没有对应的因果联系,只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人们之所以将二者等同起来,我想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以前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字不大,大学生供不应求,所以没有人感觉到大学生就业会是难事;二是大学生就业主要由政府负责分配.这样两个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已经淡化,但在人们的意识深处,仍然会经常用传统的感觉来评价眼前工作现状:毕业生数字因扩招而剧增,政府又不包分配了,大学生就业能不难吗?  相似文献   

11.
《教书育人》2011,(21):33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11"院校2010届留学比例为2.21%,比2009届(1.64%)上升0.57个百分点,相比其国内读研比例减少的情况,可以看出,"211"院校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有明显上升。非"211"本科院校2010届的留学比例为0.65%,  相似文献   

12.
国内传真     
教育部:"三个严禁"治理就业歧视"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要",曾是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的明文规定,这种"就业歧视"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此,教育部日前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强调各地、各高校在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时,要加强对用人单位资质、招聘信息的核查,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凡是教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状况下,三本院校作为培养大学毕业生一支重要力量,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平。课题组对河南省内三所三本院校生物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四个方面对当前生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越 《教育》2006,(14)
高校毕业生基数今年达到了413万之多,这是自1999年高考扩招政策实行以来,再一次大幅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又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高等院校而言,它们又是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这种现状的呢?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北  相似文献   

15.
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形势严峻。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一般院校面临毕业生需求不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毕业生倍数增长;用人单位过度追捧"985""211"大学毕业生,盲目抬升招聘门槛等严峻的就业形势;办学模式贪大求全;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就业基地建设滞后和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一般院校应采取做好市场定位,彰显特色,走"差异化"市场策略;突出毕业生应用能力培养;依托就业基地建设,强化市场服务等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北上广"是中国超大中心城市的代称。逃回"北上广"近年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基层固化的政治生态让许多缺乏权力和关系网络资源的弱势毕业生在短期逃离后又匆匆地逃回。权力过于干预就业市场,使"权二代"凭借父辈的优势占据优质岗位,进而破坏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秩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就业制度的刚性,护卫大学毕业生公正就业。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毕业生"民工化就业"是源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的结果,也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必然后果。高职院校毕业生"民工化就业"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使学生获得成才的必需历练,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增强大学生创业本领。但"民工化就业"也存在着种种隐忧。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就业机制的变革、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三本院校作为培养大学毕业生一支重要力量,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平。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梳理出当前河南省三本院校生物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解决三本院校生物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资讯     
A广州三类大学生今年优先就业 来自广州市人事局的消息,2004年高校毕业生接收工作将优先解决广州生源、“211工程”院校的非广州生源本科以上、广州地区高校本科以上这三类毕业生的就业。据悉,一直以来,接收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占全市接收总数的50%左右。有关人士表示,优先接收这些高校毕业生将有助于降低人才引进成本。  相似文献   

20.
我看"大学生就业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引语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 ,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会有哪些变化 ?高等教育应该如何面对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这一系列问题既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 ,也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组织本次笔谈之初衷在于试图打破某一专业研究的思维定势 ,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 ,因此特邀学科背景不同、学术个性卓尔不群的学者阐述他们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观点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