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小玲 《档案》2023,(10):41-46
《中游河工全图》是一幅清代纸本彩绘卷轴河工及河运水利图,全图描绘咸丰五年(1855年)后,河决铜瓦厢北夺大清河入海,新黄河河道中游河段的河道形势和堤埝埽坝工程的情形,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此图未标注绘制者及绘制时间,根据此图绘制内容传达的信息,结合相关史料,推测此图当绘制于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1903年),绘制者为时任山东巡抚的周馥或其幕僚,此图重点反映了济南附近一带黄患区疏濬工程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2.
《出版史料》2003,(2):48-49
有正书局(1904~1943年)是位于上海福州路山东路口(望平街)《时报》馆的附属机构,《时报》曾是与《申报》、《新闻报》鼎足而立的上海三大报纸之一。《时报》及有正书局由江苏溧阳人狄楚青(葆贤、平子)所创办。老报人包天笑在《时  相似文献   

3.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4.
2001年.我曾在《河北科技图苑》杂志第5期发表了《我也要与(图苑)惜别了》一文。那时,病魔缠身,为了敬告读者,也为了表述自己的情怀,打算在我即将卸任与亲手创办的《河北科技图苑》(原名《河北图苑》.以下简称《图苑》)惜别之际,我应该写点东西留于世人.这是我当时撰写《我也要与(图苑)借别了》一文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李岚 《历史档案》2006,(1):92-98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是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晚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经历了清末、民国直至上海解放,历时77年零26天,出版25600(25599)期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章锡琛(1889—1969),字雪村,浙江绍兴人。1909年毕业于绍兴山会简易师范,后任小学教师和师范学校教师。1912年至1925年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妇女杂志》主编、国文部编辑并编辑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现代妇女》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  相似文献   

7.
笔者的英文专著Reinventing Mod-ern China : Imagin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 (中译本《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中华书局2013年版),自去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蒙汪荣祖先生在台湾《汉学研究》上发表书评,继而又于去年12月8日在上海《东方早报》加以转发(《现代中国:“重新发明”还是“重新发现”?》)。但读过之后,  相似文献   

8.
《新上海档案》2006,(9):12-12
[本刊讯]:2006年9月5日,市档案局(馆)期刊编辑部召开了由19个区县档案局(馆)局(馆)长参加的《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2006年通联工作会议。会议由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兼《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主编仓大放主持,市档案局(馆)局(馆)长兼《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两刊编委会主任吴辰到会并讲话。此前,8月28日,期刊编辑部还召开了由部分市级机关、大型控股集团、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2006年通联工作会议.仓大放同志到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9.
2008年岁末,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刊发了《2008年十大假新闻》一文,12月29日上海东方网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假新闻”。它们分别是:1.“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刊播媒体:《西安晚报》,发表时间:2008年3月2日,作者:郑广辉;2.“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刊播媒体:《竞报》,发表时间:2008年3月19日,作者:张喧;  相似文献   

10.
王进平 《档案》2008,(3):40-42
司马光(公元1019-1086)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编辑的史书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和《谏水纪闻》等,其中享有盛誉的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包括1362年的历史,正文294卷,《考异》30卷,《目录》30卷。经过范祖禹、司马康等重新校订付梓,到元枯七年(1092年)全书印成。此书的成功编撰,除有政治的、历史的多种原因之外,编纂体裁、编纂方法的创新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老人"丁景唐和我这个"乐观老人"同年,今年95岁。我们初次相识见面至今已有70年。上世纪40年代,我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时,课余爱看的刊物中有一本《小说月报》。1944年《小说月报》举办大中学生征文比赛,我投去一稿被刊用,获得三等奖。1945年3月11日,颁奖仪式在福州路山东路口当年有名的中西  相似文献   

12.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和出版家,被誉为“人民的喉舌”。名恩润,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长乐。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5年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和《生活星期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反对蒋介石的反动政策。皖南事变后,被迫流亡香港,复刊《大众生活》。  相似文献   

13.
杨飞 《湖北档案》2009,(5):37-38
陈独秀字仲甫,187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1913年陈独秀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14年,陈独秀出狱后到达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2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长冯国勤将一幅美国Perdue公司赠送给他的《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转交市档案馆保存。该图标题“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为小篆,图长110厘米,宽70厘米,系 1884年(光绪十年)原上海著名出版机构点石斋在许雨苍1875年绘制原图的基础上对租界道路加以核实填补重新绘制而成。地图按照中国传统的地图画法,并以不同颜色区分黄浦江两岸的租界和华界区域,其中绿色代表黄浦江、赭色代表美租界、蓝色代表英租界、红色代表法租界、黄色代表华界。该图清晰地标示了华洋各界界址,标示了各区域内街区、桥梁、码头设施以及各国驻沪领  相似文献   

15.
张晶 《兰台世界》2012,(23):13-14
《青洲附近图》是民国初年绘制的有关澳门北部及周边地区的地形图。该图曾绘有两份,但中国大陆相关档案资料中已不见此图,唯台湾仍有一份留存于世。本文将借助于《澳门专档》来研究《青洲附近图》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档案编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1.黄浦区档案馆《福州路文化街》2.卢湾区档案馆《淮海路百年写真》(画册)二等奖(7项)1.宝山区档案馆《宝山年鉴2001年版》2.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交大有些老房子》(VCD1—3集)3.复旦大学档案馆《复旦大学档案馆馆藏名人手札选》(1905—1949年)4.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上海近代优秀建筑专题系列片》(名人住宅、花园住宅、宗教建筑)(VCD)5.上海市科技成果档案资料馆《上海科技年鉴2002年版)(含1949—2001年全文数据库光盘)6.浦东新区档案馆《浦东碑刻资料选辑》7.上海市电信公司档案馆《上海长途电信图…  相似文献   

17.
陈潮 《图书馆杂志》2006,25(9):79-80,25
东方人认识西方近代科学,始于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后。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oeo Ricci)以孔孟之道和天主教相融合的态度,使中国人得以积极地接受欧洲产自鸣钟和《几何原本》等近代科学作品,接受利玛窦带来的关于世界地理的科学观念。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世界新地图为蓝本,在中国绘制了有史以来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陆续付梓的利玛窦中文世界地图有多种版本,其中包括1584年版《山海舆地图》、1596年版《舆地山海全图》、1600年版《山海舆地全图》、1601年版《舆地全图》、1602年版《坤舆万国全图》、1603年版《两仪玄览图》。这些传递全新地理科学知识的世界地图面世以后,不仅影响了中国人,而且很快流传到亚洲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18.
高凡 《军事记者》2011,(4):20-20
近些年来,军委、总部先后颁发了《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党委工作条例》《党支部工作条例》与《安全工作条例》等,去年又重新修订颁发了《政治工作条例》和共同条令(《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  相似文献   

19.
“底层写作”是近几年中国文坛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从2002年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至今,在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由微至显的过程:2002年,“底层写作”零星出现,如刘庆邦的《神木》、林白的《万物花开》等。2004年,“底层叙事”作为一种异质性的叙述大量涌现,至曹征路的《那儿》在《当代》(2004年第5期)发表,  相似文献   

20.
那是十年动乱结束,《上海文学》(当时用《上海文艺》名)刚复刊,钟望阳先生来抓上海文学艺术方面的拨乱反正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