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美国副总统召集美国卫生部门官员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开会,明确要求大家统一口径.此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和美国卫生部门官员在美国是否发生重大疫情方面观点不一致.美国副总统没有能力改变美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现状,他唯一能够做的是,要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美国卫生部门的负责人事先将有关情况报告给自己,由自己根据政治需要对外公布有关信息.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控制舆论的手法.在自称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美国,副总统公然这样做,显然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相似文献   

2.
2012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被问到官员和记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时,他表示,国家的政策需要通过记者传递给公众,而公众监督政府则是通过各方面。其中包括记者。他强调,政府官员和新闻发言人要适应今天这样一个媒体时代,要乐意或者主动地和记者接触,请他们来传递政府的打算;同时也要乐意地接受记者的监督,官员要修养他的新闻观或者媒体观。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闻学家沃尔特·福克斯在《写新闻》一书中说,在现代社会,记者必须成为一个分析家。理由是:现在的读者对新闻的要求高了,他们不仅要求了解新闻事件本身,更愿意深入了解“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如此”等等,所以,记者对事件本身就要作出周密的分析,“透过事件的表面探索其根源。”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以来,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逐步完善,同时也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提高了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培养了一批既懂政治、又懂新闻的双面手.国务院新闻办自2003年起在全国各地开展新闻发言人培训,培训工作转变了政府官员传统的宣传模式,从原先官员的一言堂走向了官员和记者的双向互动.政府官员主动向记者提供新闻提供服务提高了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  相似文献   

6.
谎言与真实     
新闻的真实为所有新闻人所追求.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媒体的表现却让人有理由怀疑:一直以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为傲的美国媒体是否是一直戴着面具的伪君子?本文选取的两个人物皆出自当今美国的顶尖媒体:近乎疯狂地制造虚假新闻的<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对新闻真实性要求近乎苛刻的<洛杉矶时报>的记者索尼亚·纳扎里奥.似乎他们中的哪一个都难以真正代表美国新闻人,但从他们的事例中人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媒体对真实的追求从来都是社会对诚信的追求的镜子.  相似文献   

7.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今年8月,瑞典哥德堡.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国运动员几乎“全军覆没”,仅仅只有女子铅球运动员黄志红得到一枚银牌.在这届比赛开幕之前,国内有许多体育记者做过不少预测文章,大多是认为中国代表队至少可以在竞走项目上有一至二枚金牌可争,但实际情况则出人意料.当时,在哥德堡的中国体育记者有很多,他们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体育赛场风云变幻莫测,许多难以预料的事随时可以发生.这就对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体育预测文章该怎么把握?从新闻学角度讲,新闻,尤其是消息写作,最反对的是“提前量”.新闻的价值体现在它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经过新闻媒介传播后,变成了受众接受的新闻,经过受众的再认识,再评价,它具有了不以人意志为转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参加"中国新闻记者训练班"回来,许多同志见了面都问起美国新闻院系的教学情况.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一年,对于他们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也确有些新鲜感受.这里,且从日记中摘录几个片段,以供大家参考."仅仅一小时"×月×日狂风暴雨这是我到夏威夷大学来上的第一堂新闻采访写作课.天气好象存心与我过不去.一向以风和日丽著称的夏岛,今天也居然板起面孔,狂风呼  相似文献   

10.
如果要问,谁是报道今日中国的境外资深记者,路透社记者林洸耀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作为菲律宾籍华人的他,在台湾,大陆和国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30年,说一口流利的汉语,颇懂中国的人情世故.诸多优势的叠加让这位记者在报道中国时独具慧眼,许多作品至今让同行艳羡不已.1997年,他是第一个报道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去世的记者之一;2007年,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召开前,他准确预测并提前报道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名单.是什么让一个外国记者在中国如此游刃有余,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最近,我们在林洗耀先生家中与他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1.
神九飞天,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闹天宫"——入住空间站天宫一号,又是中国第一个女航天员上天,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嫦娥飞天,第一次有了真人版。这一航天盛事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新闻记者前往采访报道。浙江日报记者肖国强说:"我,一名普通记者,是何其有幸,能如此近距离地目睹一个文明古国在科技领域迎头赶上的生动足迹,感受一个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的,每一位参与过报道的记者,都能讲述一个个"我与神九报道背后的故事"。本刊特邀5位参与神九飞天报道的记者,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介绍他们的采访心得……  相似文献   

12.
2009年5月20日的<南方都市报>A12~13版刊发的深度报道<女服务员与招商官员的致命邂逅>,引发了许多读者的质疑和不满.该报道被网络媒体转载后,许多网友也对采写本报道的记者乃至<南方都市报>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不少网友认为这是一篇"黄色新闻",甚至是一篇小说.一篇深度报道,为何会引发读者和网友如此激烈的反应?其根本原因在于该深度报道的写作过度文学化.  相似文献   

13.
如果计较起来,我的初心是学医,从记事起便是如此.直到1999年5月,填报高考志愿前夕,一则震惊中外的新闻改变了我的选择.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炸毁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三位中国驻外记者不幸遇难.我至今记得清那三位记者的姓名,也至今能感到彼时那腔奔涌而出的热血.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像美国许多城市一样,莫德斯托(Modesto)也一直遭到媒体裁员和开支削减的冲击.记者的责任比从前更大了,他们越来越多地依靠微博、Facebook、博客、谷歌等采集新闻和报道.在这种数字转变之前,记者对美国贫穷的工人阶级的报道不仅偏少而且往往是脸谱化的或遭到扭曲的.如今,社交媒体使更多公民参与到地方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中来.这种新平台能帮助被边缘化的声音更好地在媒体上展现吗?  相似文献   

15.
最近,新华社记者徐江善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口叶“一碗面条带来的震撼与恩考”。讲述记者在走基层活动中来到山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大山头村发生的故事,当时已是深夜时分,记者就随口对村支书高大爷说了句:“下碗挂面吧,又快又方便。”没有想到的是在记者吃上热气腾腾的面条加荷包蛋时.却发现高大爷一家人吃的却是黑呼呼的荞麦面条.并且没有卤...  相似文献   

16.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你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感到诧异:新闻怎能与“吃喝”联在一起呢?笔者细心观察到,新闻与“吃喝”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有时可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呢! 一个记者下乡采访,住下后虽一再给乡干部交待:“咱们一起吃,别另做了。”临到吃饭时,端出的饭菜却是两样。他思忖再三,最后心一横:“吃!”到写稿时,似有一个幽灵常在耳边叮咛:“如此盛情招待,稿子发不出怎么交待!”热情好客是一种传统美德,笔者决不是对主人盛情的指责,且别说在今天,就是在那粮票重于钞票的经济困难时期,作主人的如果不招待好客人,心里也是很过意不去的。记者所以感到不好交待,只不过是在盛情之下有一种不安心理的反应而己。笔者看到另一种  相似文献   

18.
京城一个正在施工的窗帘家居装饰市场发生建筑倒塌事故,这对靠新闻吃饭的记者来说,正是一个“抢新闻”的良机,不料,众记者蜂拥而至之时,却碰到了“拦路虎”——有“保安”出来“舍身”堵镜头。“保安”的对讲机里不时传出“一定不能让这些记者拍到现场照片”、“他们要是再拍就弄他们。记者怎么了,惹  相似文献   

19.
真实的魅力美国记者斯诺认为,真实就是美.美不是花里胡哨或豪华的包装,它是事物内在精神的品质.谁挖出了事物的本质,谁就“偷到了维纳斯的腰带”.1996年6月29日,南京新街口一家豪华商厦与香水公司联合搞促销活动,将20万元的香水洒在大路上.一些报社记者受邀参加这一活动,按“惯例”,有礼品赠送,记者拿人家的手软,只好照商家的宣传词写些“通稿”.说这是“美化马路、净化环境”.《扬子晚报》记者李程骅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写出了“马路洒香水”的新闻,刊登在《扬子晚报》一版,对商界炫富、奢侈浪费进行了曝光.“20万元洒在干道上”一时成了热门话题.这一新闻被全国许多报刊转载,人们对这类“吃金子’、“牛奶浴”等有悖于社会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的活动提出了批评.谁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张扬糜费?这是真实的胜利.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只热衷于胡编乱造,小题大作,抓住一点新闻由头铺陈开去,掺沙掺水,甚至为了某种原因编造假新闻,此事一旦发生,正如穆青所说,“这将是一种可怕的‘信托危机’”.得不到读者的信任,文章何来魄力?硬软相济的魁力所谓硬新闻,即指反映重大题材,有指导性、权威性、思想性的新闻;而软新闻指写得轻松活泼,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新闻.美国《哈特福德报》刊载了一篇《从数字中看变化中的美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 "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当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