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道德大讨论,日本媒体也对该事件投以关注,矛头直指中国人道德失范,并将“小悦晚事件”与之前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相联系。日本时政节目主持人说:“因为有这样的前例,所以许多中国人都不愿意去救助别人。”  相似文献   

2.
“小悦悦事件”中媒体的作为 2011年10月21日凌晨,广州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无情车轮碾碎了小悦悦的生命,无良传播碾碎了传媒的良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道德争议事件频发,引起媒体大量报道。如"彭宇案"、"许云鹤案"、"小悦悦事件"等,让人哀叹社会道德滑坡。道德争议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反观媒体在事件  相似文献   

4.
小悦悦事件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这个惨痛事件引发的道德讨论及对媒体报道的反思,余波未了.但经过时间的沉淀,人们的认识更加理性了.笔者认为,对媒体最初的小悦悦事件报道进行反思是必要的,但是矫枉不能过正,小悦悦事件报道对唤醒社会的道德意识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5.
2011年11月,正当小悦悦事件带来的道德冷漠令人不寒而栗时,胶东在线报道的烟台龙口“最美女孩”刁娜在滚滚车流中救人的爱心义举瞬间温暖了无数人的心,随后由胶东在线发起的“爱传百城——寻找最美的你”活动更成为这个冬天最暖的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6.
邹婧 《大观周刊》2011,(38):39-39
本文主要针对今年网上热议的“小悦悦”事件。对于有些人提出的设立“见死不救罪”提出一些见解,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法律不能弥补道德的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对法律不能弥补道德的现实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对如何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利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报道的“彭宇案”造成了恶劣影响,让人不敢再做好人,因为有了“彭宇案”的先例,所以怕被敲诈,因为怕被敲诈所以不敢救人,所以有了“小悦悦事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是媒体不自觉地充当了“帮凶”——正是因为媒体沸沸扬扬的宣传,使负面新闻产生了放大效应,才造成这一“恶之花”.正如有的网友所说:“有弱势群体出现,肯定有人会帮有人不会帮,这无关道德,管与不管都正常.在这里,舆论导向就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媒体不把碰瓷敲诈的个别现象放大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像原来一样多宣扬雷锋,小悦悦就不会没人管了.”  相似文献   

8.
谁来扶正公民的道德从"老人倒地无人搀扶"到"小悦悦事件",一系列与道德缺失有关的事件被频频"曝光",使得公民道德——一个牵动社会神经的话题,在当下不断被提起。社会公众面对道德乱象时的义愤和面对好人好事的感动,尽管显示社会道德的主流是向善的,可是"道德饥渴症"也直接反映了社会成员普遍的焦虑。  相似文献   

9.
肖伟 《新闻界》2012,(2):7-10,14
本文通过对“小悦悦事件”新闻报道的框架透视,思考大众传媒在道德共识建构中承担的角色.通过对广东五家日报的实证分析发现,媒体设置的“冷漠”框架与社会深层框架共振,唤起公众对道德议题的普遍关注;媒体通过多维框架设置、多元主体参与及多种显意手法表达,初步在新闻话语中建构起社会成员一定的道德共识;与“天涯社区”民间发贴的框架对比显示,媒介与民众对道德议题存在认知差异,媒体应予重视并通过长期互动来弥合分岐.  相似文献   

10.
小悦悦走了,才两岁,让人顿觉生的残酷.要在过去,人们或许会说是“飞来横祸”.但今天不同了,传媒发达,民智活跃,人人是记者,人人是评论员,不同的人关心评说着这个令人揪心的事件,让小悦悦成了举国关注的新闻人物.其实,她还是个孩子,应该健康快乐地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本不该成为任何新闻里的人物,不管是好的新闻还是不好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佛山小悦悦被汽车连续碾压;上海中学生“卖淫”,只为贪图享受;济南九旬老人得急症,连去两家医院都拒收,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说法太悲观,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确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小悦悦事件引起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也引发国人热议——人们的公共道德良知到哪里去了?专家们从多个角度解读了事件产生的深层原因,本文仅试从传播心理角度加以分析.根据传播心理理论,宣传是一种说服,影响宣传效果的因素除宣传内容的特性之外,还有传播者、信息交流方式、受众以及情境因素等.要使道德宣传被受众接受,以下几个方面是媒体应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笔者认为,在此时刻,再次审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发掘媒体新闻报道中将二者混同的问题,并提出实践中可以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法,对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纠结的媒体报道来说,定会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15.
"小悦悦事件"中媒体的作为 2011年10月21日凌晨,广州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无情车轮碾碎了小悦悦的生命,无良传播碾碎了传媒的良心. 事发后,相关报道评论铺天盖地,甚至"小悦悦"一词竞入选了不知何方人士评出的网络最热词汇.无论平面媒体还是电视、网络,小悦悦的名字被不断提起,标题无非是辱骂国民道德教育缺失,或是要求建立法律机制保护见义勇为等.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0月13日,发生在佛山的两岁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受到大众媒体的极大关注,在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上的讨论尤其激烈,从而引发了一场拷问社会道德良心的全民大讨论。如今,我们已由传统的"熟人社会""人情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重建社会信任,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成为异常严峻的现实话题。社会学中关于"陌生人社会"的命题对应于费孝通提出的"熟人社会"概念。"熟人社会",是指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为地缘、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私人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回顾"小悦悦"事件,从传播学角度审视了事件的始末,分别从群体传播和媒介控制两个层面,利用相关原理对路人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解析,最后探讨了该事件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杨泾泾 《大观周刊》2012,(43):66-67
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与精神文明的提升相匹配,而道德时时都体现在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只有从道德的现状中抓住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认识物质与精神的有效统一。通过小悦悦事件引起的对道德的反思和讨论,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来分析阐释突发性事件对道德的影响,并指出国家、公民、媒体等社会主体应当履行自己的责任以促进整个社会道德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今年10月发生的"小悦悦"事件看似已平息,但我们对人性冷漠的拷问却还在延续。其实,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的同时,公民对道德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容忽视。他们渴望从媒体的宣传报道中获得裨益自身的信息,满足自身需求。同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也希望能出现一批催人奋进、能够  相似文献   

20.
我想从新闻伦理角度,对最近媒体对两则热点事件的报道谈点看法.一则是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两岁小女孩被货车碾压,18人先后路过却无一人施以援手,结果被第二次碾压并最终不治身亡.这一事件天人共愤,也引发人们的多重反思.我要说的是,事发现场的一段记载惨剧发生过程的监控录像被各家电视台反复播放,网上更是广泛传播.情形之惨烈、场面之血腥,让人看了心里极其不舒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