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通过考查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来探询这些字的音韵情况,提出东汉时期牙音和舌音有一定关系,因此东汉可能已有复辅音;清音、浊音东汉时期已有交涉;全清次清区分不明显。文章可为构拟东汉初年的语音面貌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古今字和异体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威汉代医简形成于东汉早期,其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汉字的使用情况。医简中有许多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和讹误字。本对其中的古今字和异体字作了一些分析介绍,从中显示了它们在汉字形体演变研究中的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情况大体上反映了东汉时期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基本情况,其中的一些用字实例可以充分印证"六书"中转注和假借这两种特殊的造字法则。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把握"六书"说的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武威汉代医简字词考释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医简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了解目前学界对武威医简字词考释状况,可以将研究引向深入。文章在概述武威医简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些有争议的字词考释成果进行论述,并提出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5.
武威汉代医简形成于东汉早期,是珍贵的医药学著作,也是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要史料,在文字、词汇、语法及辞书编纂等方面均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及价值。学界对上述意义价值的研究尚不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6.
因汉字自身形体演变的原因以及古代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的限制,再加上书写者个人习惯的影响,因此武威汉代医简中存在大量异体字。徐莉莉先生撰文分析了其中的17例71处异体字,其中有全同异体字5例,部分异体字12例,所以该文中所称异体字实指广义。而武威医简中的广义异体字数量远大于此数,本文试对此进行补充讨论。  相似文献   

7.
《毛诗》中存在大量假借字,秦汉间的毛亨和东汉郑玄对这些假借字采取了不同的训释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人对假借观念认识不同,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假借用字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威汉代医简是继五十二病方后又一批重要的中医出土文献,出土后很多学者对他进行了对于针灸禁忌的文献没有注释完全,文章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该简的牍90甲、乙和简21-25所记针灸禁忌文献进行了注释,对理解谊文献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东汉刻字砖作为可靠的文字实物资料,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底层百姓书写和民间用字的特点,呈现出东汉文字的原生态面貌,书体以隶书为主,草隶次之,还有篆书、行书、正书等。砖文中还存在衍文、脱文、错简等。具体的文字现象有简化、繁化、异化、重文符号等,同时,也存在错讹字和通假字的情况。东汉砖文对于汉字发展史研究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7,(5):107-114
马王堆医书、武威医简等出土医籍均是口语性较强的文献,能真实反映汉语早期语言的面貌。其频度副词主要有"有(又)""复""反复""数""娄(屡)""再""再三""更""多""亟""每""絫(累)""亦"13个,基本承袭先秦汉语。其中,"又""屡""反复""再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其余或消亡或被同义的新兴副词所取代。频度副词"复"经历了由不分已然、未然到主要表示未然的过程。频度副词"有(又)"经历了由已然态到表未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12.
东汉南阳自古厚土,遗迹犹存,气象恢宏。其汉砖画石深沉博大,摄人心魄,夺中国绘画之先声;而汉隶八分是先天性含有浓重之粗犷质朴、天资纵横之雄风大采,一脉二秀,无与伦比。铭书飘逸秀雅,端庄劲健,已无篆意,系东汉完全成熟的八分书体势,如此通俗的庶民隶书得到广大民众的喜闻乐见。然而,铭文隶书中的楷书意蕴现象,巧妙地过渡到了魏晋时期,顺利地完成了楷书形成而又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赵文化研究日新月异,尤其是战国时期赵国研究成果颇丰,赵国其他历史阶段的研究稍逊。汉简,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赵国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笔者以一批西汉时期赵国汉简为本体,首先对其进行局部复原,断代和定性,其次梳理出西汉赵国与边境的军政关系,最后分析汉简对研究西汉赵国社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银雀山汉墓竹简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发轫期、累积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针对文献学、语言学、军事学、文字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角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简牍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银雀山汉墓竹简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注重针对各部分内容及不同学科角度研究的平衡性,更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杖制的推行是汉代保护老龄权益的重要举措,它于西汉初年确立,又于西汉中后期进一步发展,并被东汉王朝所继承。它赋予了杖主诸多权益。在施行上,也表现出时间长、范围广、受杖率高以及执行力度大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汉简中有多枚关于敦煌地区水利的记载,对复原汉代敦煌地区的水利建设及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汉代为保证敦煌地区屯田的顺利开展,兴起了一个水利开发的高峰,既包括明渠,又包括井渠的开凿,既有官渠,又有民渠。与之相应的水利管理系统也逐渐形成。简文中出现的"主水史"、"水长"、"东都水官"、"东道平水史"等水利职官,为研究汉代地方水利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敦煌地区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水利管理系统,反映出水利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将军在春秋时就已出现,西汉时将将军制度固定下来,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所革新。在王莽新朝和东汉时期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受到了谶纬思想的影响,也带有某些朴素的心理战的思想。两汉时期将军称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了军事思想的进步,对后世的将军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古代官方学说。当时由于古文版儒家经典的出现,有些儒者开始对今文经典以及今文经学家的治经方式产生质疑,今、古文经学家的争论由此而始。西汉末年,今古文经学家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给予《左氏传》官学地位。这一阶段的论战虽然以古文经学的失败而告终,但《左氏传》的地位得以提高。东汉初期,光武帝设立《左氏传》博士,《左氏传》的地位得到官方承认。东汉中后期,古文经学家郑玄遍注群经,取得了这场论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中使考源     
中使之职出现在东汉,但稳定和发展应在三国时的东吴。虽然中使最早出现在史书上是东汉章帝建初七年(72年),但由于范晔《后汉书》成书时间较晚,他参考的史料中有很多是晋人撰的《后汉书》,诸家《后汉书》都或多或少受到吴人谢承的《后汉书》的影响,在撰写的过程中可能借用了当时己有的中使的官名,而范晔袭之。据《后汉书·张让传》,中平二年(185年)首次出现“号曰‘中使’”,中使当始于此时,而史书上此前出现的中使,有可能是史家借用进史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