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境导入,教桌上放着茶筒、玻璃杯、牙膏盒、墨水盒、钢管、礼品盒、台灯罩、粉笔盒、排球、玻璃球、土豆、魔方)师:同学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生:(齐)见过!(接着议论起来)师:(执礼品盒)谁能挑出与“礼品盒”形状一样的物体?生:(齐)能!(生1上去将牙膏盒、粉笔盒、墨水盒放在一边,拿起“魔方”看了看又放回去。学生着急地纷纷举手要求作答。生2上去将“魔方”拿了放过去,学生才松了口气。)师:同学们同意这种放法吗?(稍停、无异议)你们真聪明!还记得这种形式物体的名称吗?生:叫长方体。师:记得太清楚了。大家想做…  相似文献   

2.
王建军 《上海教育》2007,(6A):24-25
“山里学生有电视看吗?”“他们用什么教材?”“他们有钱买邮票和我们联系吗?”……这些都是我赴滇支教前,上海学生要我解答的问题。带着一腔热血和同样的疑惑,我来到了祖国西南边陲——孟连县红塔中学。  相似文献   

3.
星期四,我吃完午饭,就往三楼办公室走。刚走到三楼的拐弯处,发现一个身影在办公室门口徘徊。“是哪位同学?”我停住了脚步,仔细一瞧,原来是周亚同学。“周亚,找我吗?”我边问边迎了上去,他也发现了我,在原地不安地摆动着身子,支支吾吾好久也没说清楚一个字,脸上涨得通红,目光一直躲着我。“你一直在等我吗?有事你就说吧。”我拉起他的手,一起走进办公室,顺便给他倒了一杯水递到他手中,“先喝杯水吧。”这时的他脸上显得轻松多了,终于抬起了头,轻声地问:“老师,这学期的思想品德能给我优秀吗?”他是我班的特殊学生,每…  相似文献   

4.
据《光明日报》报道:多年来,教师批改作业指错标识用红叉习以为常。但是,从现在起,北市丰台区南宫中心小学在他们的教师规则中了一条:判作业不准打红叉。据介绍,该校特级师张思明从不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红叉,而是出现问题的地方打个问号做提示,请学生再看想想,找出错误的原因,改正之后再画对勾。他为,在作业中挑错,不应是教师的全部工作,呵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应把批改作业看成师生的一种情感交流。这事,启人联想,引人寻味。“?”和“×”不是个符号吗?但细琢磨,“?”和“×”还真有感情彩,问号提出问题,是质疑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老师,他说他喜欢我!”“啊!是吗?……有人喜欢不好吗?”“老师,不是那个意思,是那个意思……”“到底哪个意思?无论什么意思,我认为有人喜欢总比没人喜欢好,难道你希望没人喜欢你吗?我倒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我,themorethebest.”“老师,可是,可是,……我又不喜欢他。”“你看你看,你不喜欢的人都喜欢你,你喜欢的人肯定会更喜欢你这么多人喜欢你,难道你不高兴吗这说明你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好学生啊!老师也喜欢出色的学生!”满脸泪痕的她开始破涕为笑了。“可是,他还说因为喜欢我而无心学习。”“这可不太好。但你烦恼什…  相似文献   

6.
“爱”有千般花样。这是我认识桂老师之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没见面之前,我只知道,身为小学教师的她用三个朴素的问题打动了教育部长。那三个问题,仿佛是在问你,仿佛是在问我,更仿佛是在问她自己——“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非常幸运地,我得到了桂老师本人对这三个问题所给出的美丽答案...  相似文献   

7.
“谁在乱动?”随着我的一声厉呵,全班同学马上肃然站立。看着学生们诚惶诚恐的样子,我心中不禁暗暗得意“凶”的疗效!它使全班同学惟我马首是瞻,我让他们向东,他们不敢向西。刚开始,我很得意于学期初我“整治”的结果,可一段时间之后,我便发觉有些不对劲了:学生看我时目光躲躲闪闪,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课后看见我远远地低着头绕开……难道“严师出高徒”错了吗?苦恼的我彷徨着,不经意间翻开了书,一则寓言令我茅塞顿开: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戴着斗篷的游客脱掉斗篷。风拼命地吹呀吹,结果游客反而捂得更紧了。太阳出来了,暖洋洋地照着那位游…  相似文献   

8.
刘军 《教育文汇》2011,(11):17-18
如何借鉴名师教学,我想到了三个成语。 一是对牛弹琴。“对牛弹琴,难觅知音。”教学亦然,要看对象,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名师的教案是根据他当时当地任课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的。我们与名师的教学对象相同吗?我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能力与名师任课的班级相同吗?我们为自己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了吗?照搬名师的教案能体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理念吗?一句话,我们备课“备”学生了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你不也在重复“对牛弹琴”的故事吗?  相似文献   

9.
一口气读完《教育惩戒:一个让教师尴尬的难题》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做事往往喜欢“矫枉过正”,好像不过“正”就无法实现纠正偏差的目的。就说“师道尊严”吧,说实话,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四个字,意在要求学生在老师面前俯首帖耳,这自然需要改一改。特别是现在提倡“以生为本”,就要求对学生多一些关怀,多一些鼓励,实施“赏识”教育。但在一些学校的规定中,似乎只有表扬、赏识学生,而不能有一点儿批评乃至惩罚学生,这不就是“矫枉过正”吗?什么是惩罚?什么是体罚?二者之间有没有区别?体罚学生的确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惩罚”和“体罚”能划等号吗?。  相似文献   

10.
“止”字最初的字义是什么?“步”字的下部为什么不是“少”?你思考过吗?想知道答案吗?请看下面的图文。(语林)“止”是“趾”的本字,本义是“脚”的意思。甲骨文的字形像一只脚,但是脚趾已简化为三个,不再是图画而是成为文字符号了。两只脚(参见“止字条)各迈出一次,就叫一“步”。楷书“步字的下部是由小篆反写的“止”字演变来的,不是“少”。“止”和“步”@李乐毅  相似文献   

11.
“我可以从一张作文纸中把整个人穿过去,你们信不信?”“可能吗?”“老师又不是魔法师。”“嗯?呵—老师又没魔法?!“不信!”……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每个人一张纸,让我们想想怎么穿,再做一做。我苦思冥想,如法炮制余悦尔的方法,直接将手一穿。我用眼角的余光看了看别人的方法:有的将纸一分为二,向后一抛;  相似文献   

12.
近日,黄南州委教育工委、州委宣传部、州委政研室、州教育局联合编写了《黄南州当前七个怎么看》简明读本。该读本从“藏区跨越发展靠的是谁?藏文化灭绝了吗?实施“双语”教学和发展民族教育矛盾吗?是谁领导我们实现了民族平等?谁在践踏生命?学生这样上街游行合法吗?想过分裂国家的后果吗?”等七个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旗帜鲜明地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中央省委和州委关于维稳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等。  相似文献   

13.
开学一段时间了,有许多学校出现了较好的风气──紧“抓”、狠“抓”。不论哪一方面,学习成绩、礼仪服装、配戴首饰、书包带过长… 从头到脚,什么都“抓 检查官──男老师是检查这些事情不可少的人物。为什么是男老师呢?也许因为男老师比较大公无私吧!可是,有些男老师在检查时仿佛成了“看谁不顺眼”就“抓”谁。 一天,学生们陆续走进学校,门外、门里一个个男老师在目不转睛地看着进出的学生。 “站住!过来!” “怎么啦? “你的衣服怎么啦?你不知道要拉上拉链吗?” “知道,可是我的拉链早就坏了。” “老师没让修吗?” “没…  相似文献   

14.
尘衣 《初中生》2006,(7):4-8
印象 “你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吗?”如果问100个人这样两个问题,从大人到小孩,可能会有98人回答“看过”“知道”。“那么,你知道孙悟空的扮演是谁吗?  相似文献   

15.
冷英 《辅导员》2009,(4):53-53
某学校张贴海报,宣传自己的办校特色是“绅士、淑女教育”,学费数额之高令人瞠目结舌。何谓绅士、淑女教育?这种教育的成本真的有那么高吗?难道这只是贵族学校的专利吗?我们平民公立学校不也亟须把学生打造成绅士、淑女吗?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绅士、淑女呢?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你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最记得孔乙已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三个层面,在三“记”之间探究“忘”与“看”的深刻内涵,一步一步真实再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是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人”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螺旋形理论”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育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教育社会学界有两种检视方式:其一,研究学生的社会出身与他们迭到的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其二,研究学生迭到的教育程度与他们获得的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本文关注的是在第二种审视中针对教育程度呈现螺旋形上升态势所提出的“螺旋形理论”,并从三个方面,亦即“螺旋形理论”的涵义、推进和贡献加以评析。这一理论值得关注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它的新颖以及极具科学性和可移植性,倒不如说是由于它提出的问题颇有启迪,例如。就业难的是哪些阶层的大学毕业生?教育面前机会平等原则真的仅包括“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吗?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13,(11):1-1
一天,上三年级的童童故学回来,看我在家马上跑过来问:“舅舅,你说如景树上有一个苹果,你够不着,怎么办呀?”我当时正在看电视,于是毫不在意地回答:“够不着?爬上去呗。”可童童居然是一脸的不屑,“切,就你这肚子,爬得上去吗?”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参加省、市、县级大型的会课、赛课,还是学校自己搞的公开课,课前课后,总能听到诸如此类的发问——“你的课符合新课程标准吗?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尤其是在评课上。似乎只有符合新课标。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才能被称为“一堂好课”。否则,你即使有着独特的思考.独具个性的见解,有诸多的闪光点,也只能被一票否决。不得不望“标”兴叹。此种情形,我不仅亲见,而且亲历。每每于此,我在欣慰于新课标的深入人心之时。总会不由地发问:“符合新课标的一定就好,而不符合的就真的一定不好吗?老师们真的对新课标的理念吃透了.理解了吗?”进而叉不得不心生担忧——长此以往。作为新世纪新的教育改革标志,具有“解放”意义的新课标,会不会演变为一种束缚?  相似文献   

20.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我们的学生被老师这样要求着: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一定要“取长补短”(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诚然,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我们如果反过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也许会有另一番结果:一定要取长补短吗?我们认为的“长处”和“短处”就一定是学生的“长短”和“短处”吗?即使取了别人的长处就一定能弥补自己的短处吗?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些什么?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更多?脑科学和许多相关科学成果提供的证据表明,人的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