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一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们一旦对某一事物或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竭尽全力去认识它、了解它的内部规律,探索它与外界事物的联系。或者如痴如醉地从事某种活动,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相似文献   

2.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向。这种思维方向可以使人们从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飞跃”。如同归纳猜想等思维方式那样,它有助于人们探求未知的结论,以至于解决所研究的问题。然而这种思维方式也存在负迁移的消极一面。当人们取得某种经验后,便自觉或不自觉地依照某种固定模式去认识事物,使思维活动走入歧途,从而导致判断错误.相声中的“逗哏”之所以令人捧腹,正说明这种思维定势所产生的负迁移确实可笑。拙文拟就学生在解三角问题中常见错误浅析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概括,是人类对事物认识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概括”能力,是指在认识事物各个方面特点的基础上,归结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在阅读中,“概括”就是指在理解和分析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把从中获得的文字信息,经过筛选,运用准确、完整、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文章阅读的概括,主要是对句意、段意和全篇中心的概括,还有对事物某种特征(包括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的概括。概括是以分析能力为前提和条件的,分析能力是概括的基础。所以,我们在阅读某一篇文章并要求对某一方面作出概括时,首先应该找准与“要求”对应的文句或  相似文献   

4.
《惠州学院学报》1984,4(1):88-91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研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事物的这种特殊认识倾向也就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积极的肯定的态度,并把整个有关的心理活动优先地倾向于而且集中于这一事物,力求去认识、研究这种事物,就是说他对这种事物发生了兴趣。例如,对学习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他会随时优先地对有关数学的问题、书刊等特别  相似文献   

5.
基础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概括和归纳,学科体系是对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概括的结果,其自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意义,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和理解学科理论对事物进行抽象性的概括,这种教育过程其实也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分阶段培养学生对事物相对性意义的认识能力、对事物进行分解的能力、搜集和认识事物表面现象的能力、对事物进行理论概括的能力、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的能力和综合使用各种表述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所谓概括,简单地说就是把某种感受、想法或认识用扼要的语言使之凝定下来。学生在课上发言或进行写作,都是在不断地进行着概括。有时概括的是某种现象、某类事物,有时概括的是某种情绪、某种思想,有时概括的是某种知识、某些道理。总之,学生为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看法见解,而需要把自己进行思考所用的内部言语(不出声的、不完整的、不受语法束缚的)转化成简明的外部言语(或口头,或书面),所谓概括,大体就是  相似文献   

7.
理想化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探索事物内在本质及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论思维方法。物理学中的很多概念、定理和定律的形成,都是在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概括,对研究过程进行简化的条件下得来的。本文以物理学中所涉及的部分概念、定理和定律为例,并结合多年来教学中对他们的认识和理解,针对物理过程以及物理实验如何理想化进行阐述,这样有助于对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也是研究和探索其他事物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当人们沉醉在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的物质享受中的时候,也深深地迷恋于它所创造的文化,因而崇尚科学理性,重视事物的功用价值,认同事物以某种固有方式所构成的独特理解,成为这一时代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然而,在现代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中,人们的认识与行为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理论建构中,这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事物解释的多维性的理论现实,因此出现了以反理性主义、反结构主义、反构成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这也就不足为奇。叙事研究则是与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它突破了理论话语体系中精致、…  相似文献   

9.
定势思维指因某种思考方法长期应用而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它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性.学生中的定势思维虽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运用旧知识去学习掌握新知识,但也容易使学生运用经验、习惯不加思索地解决问题,造成思维惰性,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定势思维指因某种思考方法长期应用而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它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性.学生中的定势思维虽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运用旧知识去学习掌握新知识,但也容易使学生运用经验、习惯不加思索地解决问题,造成思维惰性,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孙强 《科学课》2009,(2):26-27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事物总会有过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形成对这种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我们通常称之为日常生活概念。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最初形成的概念,通常是人们对于所接触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而且,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形成不同内容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谈理想化方法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王曼文自然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开拓、发展自然科学的工具。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方法,有助于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提...  相似文献   

13.
当人们沉醉在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的物质享受中的时候,也深深地迷恋于它所创造的文化,因而崇尚科学理性,重视事物的功用价值,认同事物以某种固有方式所构成的独特理解,成为这一时代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然而,在现代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中,人们的认识与行为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理论建构中,这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事物解释的多维性的理论现实,因此出现了以反理性主义、反结构主义、反构成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这也就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重属性构成的复合体 ,这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探究活动必然要经过由分解事物个别属性到多维度、多层面认识事物个别属性 ,再到整合事物个别属性 ,把握事物整体特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分解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它既是深刻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前提 ,也是将个别属性升华为整体特征的基础。在理论研究中 ,这种分解主要表现为对研究客体的分类。分类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或许分类体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有助于概括 ,即它能够促进理解 ,易于假设的简约 ,能够指导深入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创造性教学模式,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创造性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因此它被更多地归结到操作层面上。目前,这种认识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因为实践越来越需要理论能对一些基本问题作出分析和解答,而这几乎就是构建模式过程中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所谓的模型方法,就是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物质或思维形式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而设计科学模型,并通过对这种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质或规律的认识方法。然而,就教学模式以往的发展情形来看,从理论层面上加以研究常常是我们所忽视的。因此,本文尝试着分析和探索有关该模式的一些基本理论,主要涉及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结构和功能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一、激发创新思维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  相似文献   

17.
形象化教法具有多方面的优异功能 一、帮助理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对个别事物具体现象的感性认识开始,经过抽象概括.达到对一般事物共同本质的理性把握。而我们的美学理论教科书,同其他许多理论教科书一样.却正好相反,总是先提出理论,然后根据一些个别事例的分析,归纳出事物的普遍规律,以证明理论的正确。  相似文献   

18.
常规关系是指“事物在各种条件下与它物产生关系的规约性概括,人们在各种形式的学习或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领会到这种关系,并作为认识的成果固定下来”而形成固定的模式。英语中也有常规关系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通过常规关系模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常规关系意识,形成正确的文化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当前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不少国家把发展学生智力,看作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思维能力是间接的概括认识事物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还必须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思维能力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下面就教学中一些体会,谈一谈如何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而"知情意行"大多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德育概念.知,即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笔者认为"知情意行"不仅仅是一个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