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上海租界的法制是现代法制.这一法制引导、规范了上海租界现代社会,其中包括:现代议政组织的建立和运行、现代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和施行、现代司法的诞生和运作、现代经济文化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等.上海租界的现代法制中有瑕疵,包括在立法和执法、司法等方面.形成这种瑕疵的原因主要是:上海租界当局有殖民意识、部分执法司法人员法律素质低、上海租界当局不深谙上海的社会实情等.上海租界现代法制的瑕疵对上海租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使之出现了病态.  相似文献   

2.
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机关是中国所有租界中数量最多,变迁最为复杂的。而这些建立在租界内的审判机关大多与领事裁判权息息相关。无论是租界当局还是中国政府对于设立在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机关都非常关注,因为这不仅仅是国家独立主权的一种体现,更是在独立法权与治权之上的“掠夺”与“对抗”。从在租界内设立的各国领事法庭,到以工部局为主要对象的领事公堂。从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到上海公共租界特区地方法院,从租界初期清政府在租界内拥有的完全的审判权到一步步被租界洋人所蚕食掠夺.再到中国官民不懈的对抗,一点点收回审判权,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权力变化纷繁复杂,租界内中外势力通过对审判权力的争夺,以扩展出各势力当局的行政权在租界中的博弈。  相似文献   

3.
上海租界当局采用种种手段破坏、镇压上海人民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租界当局是帝国主义侵华据点的事实不容抹杀。  相似文献   

4.
上海帮会发迹于租界,充当了租界当局的统治工具,但在日本侵华期间,其中一部分人具有爱国心。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上海帮会的封建性有所削弱,增添了资本主义“文明”色彩和买办性,以适应国民党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上海公共租界及其前身从诞生起就成为中外频繁交涉的前沿战场,而上海公共租界的诞生成为19世纪60年代复杂世界格局的一面镜子。从美国首位驻京公使蒲安臣的对华"合作政策"中可见,利益成为各国合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代表一国利益的专管租界之间可以协商合作形成公共租界。这一政策成了上海公共租界诞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虽然这种合作在当时是利益最大化的上佳手段,但无意中却对抗了可能割裂中国领土的专管租界。上海公共租界的膨胀发展又成为其他租界管理的模范。  相似文献   

6.
上海租界教育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产物,损害了中国的教育主权。20世纪初,上海市民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要求收回教育主权,并得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积极响应,于30年代开始进行租界教育改革,收回了部分教育权益。但改革的局限性是明显的,这需要租界主权的全部收回和人民的斗争来推进完成。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后广东人民反对英国租地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建立租界的第一次斗争。“租地”(“居留地”)和后来形成的“租界”,在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奴役和掠夺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殖民者蓄意攫取租地权,义律和琦善谈判草约,璞鼎查在南京议和,他们都曾提出这种要求。不过没有达到目的。南京条约签订后,璞鼎查在上海、宁波进行租地活动,也没有成功.璞鼎查回到广东,就将1842年十二月发生的焚烧洋馆事件,作为“自行择地建屋”的借口,正式向广东当局提出要求。1843年十月八日,璞鼎查和耆英签订了“善后事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上海的“租界”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强行在半殖民地国家(如旧中国)的通商口岸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它是帝国主义进行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上海租界的出现开了帝国主义在中国内部划地立界,建立殖民地制度的先例。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正式开埠。于是,殖民主义者纷至沓来。他们首先窃据黄浦江外滩这片觊觎已久的土地,把它变成侵略上海乃至全中国的滩头阵地。1845年11月29日,在英国侵略者的威胁和欺诈之下,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和上海道台宫慕久订立《上海租地章程》。据此,东临黄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此界于1846年划定),南起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迄李家场(今北京东路)范围之内面积为八百三十亩的土地,就成了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勒索到的第一个租界——英租  相似文献   

10.
1929—1930年间的收回上海租界电话权运动是在租界当局标卖租界电话权的背景下,由国民政府率先发起,随后迅速得到上海民众支持的爱国运动。在此过程中,政府首先通过外交方式向租界当局提出交涉,受挫后积极支持群众运动并试图借助华人股东的力量否决电话出卖议案,但亦未能达到目的。最终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务实的方针着手进行收回越界筑路区电话权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