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地震,举世震惊,举国哀悼.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外数百家媒体记者勇敢地奔赴灾区一线采访,他们发出大量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信息,让国人和世界了解灾难真相.灾难发生后,河南电台信息广播新闻部即打破常规,在<信息365>、<信息晚七点>、<信息早七点>等栏目中随时传递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报道.作为一家省级电台的系列频率,我们没有派出记者到灾区采访,但中央各大媒体的供稿和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足够我们选用.作为编辑,面对互联网、新华社供稿专线、中央电台等各大媒体传递出来的海量信息,用什么稿件,不用什么稿件,怎么用,都是值得推敲和思考的.在抗灾报道之初,我们就确定:以人为本,是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我们选择稿件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徐伟 《新闻传播》2010,(1):66-66
灾难新闻以其震撼力牵动了所有受众的眼球,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本文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探讨灾难新闻如何能更深入地挖掘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面对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国媒体迅速出击,谱写了感人肺腑的"灾难新闻进行曲",及时、透明、全面、丰富地呈现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呈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奔赴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的过程,呈现了灾区人民和全国军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空前团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08,(7):9-9
汶川大地震,使中国媒体实现了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让受众看到了新闻开放与记者使命感的高度结合,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水平及能力。 政府第一时间发布灾情,地震救灾信息的公开透明,堪称有史以来最快、最全面,充分保证和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对于中国媒体来说,记者们交出了自己的作品,也交出了中国媒体面对大灾难的一张集体答卷.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后,海内外诸多媒体的上千名记者云集灾区,从一线为全球受众发回宝贵的现场报道.灾难事件,以其“破坏性”、“突发性”和“多变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现场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极为重要的手段,为受众呈现最快最新的信息,缩短了受众与地震发生、救人等新闻事件的时间和距离,使受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虽然中西方记者对突发灾难事件的现场报道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在不同角度体现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中受众心理的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8.
张良箭 《新闻传播》2010,(8):124-124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对灾难报道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此类题材的突发性、负面性和社会性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记者在采访写作中要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既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又要合乎时宜、合乎受众的心理需求,以最佳的方式把受众最需要的信息传达出去。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报道数以万计,本文以新华社记者朱玉的汶川大地震报道为分析文本来阐述优秀灾难新闻报道应该具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这项特殊的社会调查活动,必须掌握最基本的采访方式及手段,才能达到采访目的。若为达到独家、轰动的新闻效果采用不当的采访手段,这时采访目的和手段极容易发生冲突,进而涉及到违法或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当采访目的与手段发生冲突时,记者又应该如何取舍?如何平衡呢?一、新闻采访的目的及常用手段(一)新闻采访的目的及确立新闻采访的目的就是获得事实信息,以事实为依托,真实地记录事实,向受众传播信息或知识,让事实再现,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也是反映一个时期社会实际状态的重要方式.随着时代进步,传统的新闻记者采访很难满足受众实际需要,导致新闻质量和时效性降低.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对新时期提升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进行分析,在给新时期新闻采访提供参考的同时,有效促进新闻采访技术的优化与发展.当前,新媒体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2.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提问要详细具体。新闻作品中的生动之处来源于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已经逐步实现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记者在采访客观新闻时在面对企业发言人制度的时候,首先要灵活处理报道中的企业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要在新闻发言人发言之后深入采访,确保新闻的真实有效性,要能够架起广大受众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大地震,使当地民众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举国上下立即展开了抗震救灾行动。与此同时,电视台、广播、报纸各大新闻媒体记者都在第一时间奔赴了灾难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把准确的受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类型之一,现如今,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仍然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电视台的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工作时,既要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也要保证采访的深入性.本文以电视台的记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网络时代背景下电视台的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举世震惊. 地震后的这些天来,国内的媒体以最快的速度对四川地震的灾情与抗震救灾作了大量详尽的报道:党和政府心系灾区的百姓,温家宝总理与胡锦涛总书记先后飞赴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各省市的党政机关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项奔赴灾区的救援行动;解放军子弟兵、武警战士和消防官兵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奋不顾身地奔赴各个灾区抢救被困的群众;来自各地的医疗人员在简陋的帐篷里,夜以继日地对大量受伤群众进行治疗;社会各界纷纷募捐赈灾,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  相似文献   

17.
姚莉 《新闻窗》2011,(3):50-51
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记者,其获得新闻信息的最根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新闻采访,事实是第一性的,只有通过采访,事实才能进入记者的视野,之后经过其"加工",最终成为被受众所接收的新闻;而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擅长新闻写作的与不会写的记者把事实报道出来,传播效果的差别可能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新闻写作。作为新闻记者,只有处理好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新闻传播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8.
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除恶扶正,为民奔走。但是,当灾难突至,记者采访受难者时,却让对方非常痛苦。回忆,不停地回忆已过去的惨烈一幕,使受访者的心再次流泪、滴血!这就是灾难采访中出现的新闻冷暴力。如何规避新闻冷暴力?  相似文献   

19.
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针对那些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报道,它是突发性新闻的一种.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两类.其中,自然灾难是指地震、台风、水灾等来自自然界的那些人类不可抗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社会灾难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如倒塌、爆炸、空难等重大事故.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透明化,面对灾难事件,如何做好报道是新闻媒体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近年来,《解放军报》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笔者认为,针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媒体在及时报道灾难情况、科学分析灾难原因的基础上,还应该突出人文关怀,把报道重点放在受众的内心体验上,让受众看到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富矿在基层。2011年,借助国务院批准浙江舟山群岛设立新区的东风,舟山日报社开展了为期200天的“蓝色崛起群岛行”大型新闻行动。其间,报社派出精干采访力量奔赴全市各县区,下海岛、走企业、访民居,同时征集市民记者,跟随媒体记者一起踏访群岛的角角落落。记者们与群众一起吃住,扎实采访,不仅忠实记录了舟山各行各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鲜活事迹,为读者奉上了一篇篇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也让记者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说群众语言,道百姓心声,树立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