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浅论西夏军事后勤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军事后勤制度形成于景宗元昊时期,完善于仁宗仁孝时期。早期对粮食、马匹、武器等重要物资的供给管理做出了定性规定,晚期以《天盛律令》为代表.形成了重要的军事物资后勤保障的量化制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重视法治,先秦时期,法家提出“以法治国”。战国时期始有成文法典。秦改“法”为“律”,历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至唐,形成了律令格式的法律体系,并编成了完整的律令格式法典。宋元之后,形成“束力令格式法典”,明代编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初的综合性法典。中国古代律令法制体系,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日本、朝鲜、越南等许多国家古代法律制度的形成与法令的编纂,都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夏法律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以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为例,其法律制度既大量吸收了秦汉、唐宋以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许多内容。同时,又针对本民族的实际情况,使其立法不囿于旧有律令,司法不囿于旧制,尚新务实,多所变革。  相似文献   

4.
晋令首次系统规定了国家的政治、教育、经济和军事等各项制度,完成了令的法典化,实现了律令界限的基本区分,促成了律令法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法系在中古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夏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借鉴了儒家“德礼为刑罚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刑观,在罪名设置上严惩“十恶”及其他有损伦理纲常的犯罪,并通过限定亲属犯罪来维护家族伦理关系。在刑罚的适用上,强调“明德、慎刑”试图通过恰当的教化使民众服从;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上,亦遵循儒家一贯的“士庶有别”的等级观念制定特权法。西夏法律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吸收借鉴以“礼”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与自身法律文化相融合,从而成为中国法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法律儒家化彻底、全面进行的时期,中国法律之儒家化,魏晋已开其端,基本完成于北朝.此时期是封建法律伦理化过程的重要时期,礼与法律融合的过程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而在此时期,法律儒家化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八议、五服制度、重罪十条的出现就是其时代最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仁孝时期货币已渗透到西夏社会的方方面面;西夏政府对货币的铸造、流通非常重视,制定了很多货币法规;货币兴盛的原因是西夏境内商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这些情况在《天盛律令》中可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8.
在西夏故地陆续发现的西夏国原始资料对研究西夏时期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和各种制度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出土于西夏故地的契约,体现了西夏国的成文法与传统习惯法对契约成立的制约作用。借助于《天盛律令》和已经考释公布的实物契约,对西夏契约成立的要素,即当事人的身份、公证和担保、契约缘由、标的物界定、借贷(典当)约定、违约责任、双方合意及书面协议等7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可探知西夏契约成立之大概。  相似文献   

9.
过去人们只能依据发现的西夏官印文物来研究西夏印章的特点,但由于所见品种较少,且多为二字“首领”印,对其制度知之甚少。随着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的译介公布,其中有关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可使大学重新认识西夏印章制度的特点。西夏官印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以西夏文九叠象入印,由于这种九叠篆书笔划较多,所以屈曲盘绕的西夏文占满了印面空间,使得整个印面显得非常饱满,给人以浑厚古朴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法律思想如同他们的文学作品一样光芒四射。他们都曾经在唐王朝中做过司法部门的官,所以他们对唐代的律令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就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这些法律思想对于中国法制的发展,特别是唐朝律令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王仁俊的辑佚之作《西夏文缀》卷,是传世最早的一部汉文西夏公文的汇辑之作,共辑录汉文西夏公文21篇。罗福颐辑《夏文存》其《外编》各1卷,专门纠正《西夏文缀》辑录之失。宋朝赐与西夏的诏令公文,集中地反映在宋人辑录的《宋大诏令集》中。王氏、罗氏及宋人之作都为我们今天研究汉文西夏公文提供了资料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12.
宋时西北大部为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所控.其境内的"丝绸之路"是伊斯兰教得以传入中国的重要路径.西夏王朝的建立对伊斯兰教在西北的传播及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西夏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是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此学者们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随着近年西夏文物的不断出土及公布,为我们提供了西夏时期伊斯兰教在西北传播的新的实物和资料.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殷商金文书法的研究,主要从毛笔性能的角度进行,其金文中所具有修饰性的“打磨”效果和“块状”形态一般不做专论。致使难窥殷商金文书法的全貌,这是不小的缺憾:—其实,殷商铭文的“打磨”在当时是一种常态,有着一定的工艺要求,也是当时人们敦厚质朴的审美表现。殷商铭文的“块状”是在充分吸收夏代陶器形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探讨殷商金文书法修饰美对还原殷商金文书法的本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夏是佛的国度。西夏京畿是西夏王朝佛教文化的中心。西夏立国近二百年间,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佛教文化的遗迹和遗物。西夏京畿特殊的人文、自然环境,为党项政权佛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皇室的倡导,帝师国师等高僧参与,西夏京畿成为佛经译印中心;由于藏经佛事的需要,西夏京畿成为皇家寺院中心;众多的佛教文献文物精品,展现了西夏京畿独特的佛教文化艺术价值。众多的遗存连同传世的相关文献,为西夏京畿的汉传、藏传佛教文化,乃至整个西夏佛教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西夏京畿对于藏传佛教的东传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周初年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夏"名,夏名的来历至今不详,可能非夏王国本名,是夏以后的人以汉字拟音。周初称周邦为夏,是以夏为所有王国的荣誉性共名。此种共名用法,以周初形成的三代类同关系意识为基础。周初的宗教观,以公共性的神"天"取代殷人特殊主义的神"帝",也以三代王国类同意识为基础。周初产生公共性天神信仰的主因,是周人继承商代礼仪从而形成特别的商周关系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代王国类同意识,也即王族文化圈意识。周初的宗教信仰以王族文化圈意识为基础,这一事实可以支持夏为荣誉性共名的判断,也使我们把周初宗教观念变革放到华夏族群漫长演进过程之中考察,重新理解这一观念变革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周社会是宗法封建制社会,周天子按照父权家长制的班辈来分田制禄、设官分职。为了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周人改革夏礼、殷礼,形成了严密完备的周礼。《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是应周礼的需要而产生的,出自西周贵族之手。因此,它既反映出西周贵族的思想意识,也揭示出周人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7.
唐代书法家李邕的郡望是江夏。两晋后期,江夏李氏逐渐成为当时江夏地区非常有影响的士族家族。通过与河东卫氏家族和琊王氏家族之间的交往,他们在书法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也得到后世书论家的赞誉。江夏李氏在书法文化领域的文化积淀毫无疑问会影响这个家族的后裔,因此,李邕在书法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与其家族的书法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中国社会从原始形态向最初的理性社会艰难地迈进。先秦文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几个社会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精神面貌和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体现出思想空们的理性思考和朴素的科学精神,充分展现了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从最初的迷昧向理性的文明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19.
元代法制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元史研究中的薄弱领域。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元代法制史研究成果甚少,日本曾一度为元代法制史研究中心;近年来,中国元代法制史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远超日本,但仍没有摆脱其在元史研究中薄弱的地位,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特征。其不均衡特征与实证史学、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以及对其研究需具备多方知识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论西夏丝路贸易的阶段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制约西北民族关系发展的三个主要矛盾的支配,西夏的丝路贸易在其长达二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相应地呈现出三个阶段:在宋辽矛盾的支配下,西夏立国前的丝路贸易微乎其微;西夏立国后在丝路贸易上所起的作用,因有西州回鹘的帮助、合作而表现出来,但受宋夏矛盾的支配,这种作用还很有限;只有在夏金矛盾的支配下,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西夏在东西贸易上的桥梁作用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