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潮州工夫茶:中国茶道的集中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州工夫茶:中国茶道的集中体现□陈香白日本文学博士仓行洋为《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11月版)撰《序》时说:“茶道是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的高层次的生活文化”。日本学者千宗室在其《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南开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书道是一种用文字书写以表现美的特殊艺术,自古盛行于中国,后来又普及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学习中国汉字的所谓“中国文化圈”内。汉字与西洋的罗马字母不同,因为它是一种绘画因素颇强的象形文字,所以书道的发展可以说是必然的。在上述受中国书法影响的国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日本。这是因为日本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假名书道”。下面介绍一下日本书道的发展与中国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何燕生 《中国文化》2014,(1):175-187
也许有人会说:“禅和儒教不是舶来品吗?”禅,的确诞生於中国,但在中国没有完全扎根下来。禅於镰仓时代传到日本之後,却瞬息之间扎根於日本,这说明禅与中国人的想法并不相容,而与日本本土的想法却有着非常高的适应性。依照铃木大拙氏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成都旅游的文化定位,应该与成都的历史文脉传承相一致,与成都文化的基本性质及地方特色相一致。基于此,成都的旅游文化应定位为“中国西部的优游天府”,并建设“长江上游文明之源——古蜀文化”,“江源水文化”、“春回锦江”(锦江花市)、“古代东方音乐之都”、“四合院休闲文化”、“乡村林盘文化”、“蜀茶道”、“蜀酒道”、“旅游购物天府”等旅游精品。  相似文献   

5.
正茶禅文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生活哲理的光芒。茶禅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的茶禅文化传播至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为提高日本国民教养和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奉为日本煎茶道始祖的"卖茶翁"高游外(1675—1763),原名柴山元昭,肥前国(今佐贺县)人。11岁入当地黄檗宗寺院龙津寺学禅,经过40多年的禅僧历练,57岁时放弃  相似文献   

6.
日本茶道     
世界闻名的日本茶道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宗系繁多,主要是三个“千家”(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即千利休的三个直系子孙继承下来的三个日本茶道世家。如今从事茶道活动的人已逾500万,尤其是日本女子大多参加茶道组织。女孩子在离校之后、就职之前,特别是做新娘之前,必须学习茶道礼仪以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自己的举止仪表从容、谦和、优雅。 日本人素有饮茶的嗜好,尽管现代生活涌进了大量的西方饮料,但茶仍然是日本人的主要饮料,“吃茶店”、“茶屋”比比皆是。但是“茶道”活动绝不能在街上的“茶屋”里举行。茶事总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中国书法,既是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民族艺术奇葩。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承载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明,体现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创造精神。中国书法很早即随汉字的传播,进入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汉字文化圈的书法艺术,代表了东方哲学和东方艺术的最高境界,成为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1995年10月15日,在“新加坡独立对周年茶文化的交流会”上,首次走出家门的“内蒙古民族茶艺”将独特的茶艺文化呈献在人们面前,令各国茶艺爱好者大开眼界。这次由新加坡茶艺联谊会和日本茶道团体里千家新加坡支部联合举办的交流会,是一次苦苹了中国、日本、韩国、英国、土耳其、印度等具有传统饮茶习俗的6个国家12种茶艺的国际性条文化的大演展。由内蒙古自治区派出的罗市桑表演的“蒙古民族茶艺”,以其新颖的茶壶茶具,独特的熬制方法,丰富的演示内容,引起了各国与会者的浓厚兴趣。蒙古民族茶艺既不像日本茶道那样静雅,也不像英国…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颇多相似的地方,这是因为“不少节假日的风俗是从中国传去”的,比如说每年的3月3日就是一个洋溢着日本特色的节日——女儿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祝福女孩子幸福平安成长的。日本的女儿节跟中国的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原来的女儿节是在农历的3月3日,是从中国的“上巳节”所演变过去的。中国的上巳节在传到日本以后对日本产生了文化上的影响,日本根据本土的需求又对其进行了融合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最后形成了现在独具日本特色的女儿节。  相似文献   

10.
黄玉顺 《寻根》2010,(4):28-34
西方传人的现代大学模式作为一种学制,丧失了某种“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这种大学精神乃蕴涵在“大学之道”之中。这种大学之道就是:立德爱人。这种大学之道最初表述在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文本里。诚然,当我们用一个中国古有的词语“大学”去翻译西方的词语“university”并获得普遍认可的时候,这已经表明了两者之间尽管没有等同性,却毕竟存在着某种对应性;但这种对应性其实只是外在的,仅仅意味着,不论古今,所谓“大学”所指的都是教育体制当中在学龄上的最高阶段而已。换句话说,这种对应性并没有涉及大学的某种内在精神——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12.
樱花、和服、浮世绘、武士道、人偶、茶道、净琉璃、歌舞伎……日本民族在并不广袤的土地上和并不漫长的历史中,孕育出很多独特的化。  相似文献   

13.
福建武夷名山不仅盛产岩茶,品茶习俗也源远流长。从唐代的“茗战”、“茶百戏”,到宋代的“斗茶”、“分茶”,明清以来盛行的“功夫茶”等,千百年来,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茶道艺术。武夷茶艺,就是在挖掘继承古人煮茶、斗茶、研茶、鉴菜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其程序有二十七道,其中便于表演的有十八道。主要内涵包括环境。心境、茶具、水质、器皿和冲泡技巧,品赏艺术等。品赏武夷岩茶的环境、场所要清雅、斯文,品茶人的心境要平和、矜持。体现人与人之和美,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静的传统茶道。因此,武夷茶艺先从“焚香静气,丝…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父亲则雄先生在书道用品的买卖上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和热情,与日本大分县内外的书法家有很深的交往。我父亲经营书道用品时,特别是对端砚独有情钟,无论是新砚还是古砚,都有兴趣。经他之手卖出的端砚不下几万方吧。  相似文献   

15.
张博 《寻根》2009,(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  相似文献   

16.
纵观《老子》,我们不难发现“道”的涵义并不一致,如果我们按照老子思想的本末次序,作一番逻辑上的推论,就不难看出“道”具有几大层面的蕴义。首先,老子的“道”是一种“本体的道”,指的就是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常名”。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实存,也即不外是一种“...  相似文献   

17.
“尊德性”与“道问学”语出《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集中体现先秦儒家的两种价值追求;至宋代以后成为宋明道学的两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8.
格尔乐 《世界文化》2010,(11):47-48
“和菓子”(わがし)是日式点心的统称,它包括糕饼和甜点。最为常见的是麻薯、年糕、羊羹、大福等。“和菓子”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日本奈良时代大批人唐求法的僧侣,在学习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佛教文化同时,也将茶文化和糕饼技艺带回了日本。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对茶情有独钟。据说,今日之日本人对我国陆羽《茶经》的研究,比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工夫茶和中国茶艺已在日本生根发芽,并获得了发展。日本茶艺、茶道秉承中国茶化之精髓,于不断领悟中融入创意。今天日本人喝的主要是绿茶,其中有一种玉绿茶,茶末绿得微蓝,有幽幽的感觉。用古茶碗、立式椭圆形茶盅等茶具来冲泡,茶味涩中有甘,  相似文献   

20.
张博 《寻根》2008,(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并非特限于武士,但随其仪式化及荣誉化,便在近世作为一种特别对武士施行的“闰刑”而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故历代学者在研究切腹时,常借武士道来进行说明;反之在论说武士道时,也常引切腹作为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