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2.
说“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字从人从言,属会意字。段玉栽解为“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这种理解在逻辑事理上很难自圆其说。为避免段氏似的理解在逻辑事理上的漏洞,有人以为“信”字为形声字,不是会意字,有人以为“信”的本义为“信使”,不是“诚信”,给“信”字的形义关系造成混乱。本文以为“信”字是在一种道德要求的驱动下产生的。“人言为信”应该理解为一种道德要求,即人言必须诚信。这样既可保留“信”字传统的会意之说.又可避免段氏语的窒碍不通,对汉字学的进一步科学化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昳丽”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之“昳丽”句,课本将其注为:“昳[(yì)丽]光艳美丽。”我以为这样注是不够准确的。“昳丽”用在“形貌”之后,是为了形容:表述邹忌长相的。“昳”字在汉代释义是“日昃也,从日,失声,徒结切。”而“昃”字则是“日在西方时侧也。”(《说文·日部》)《玉篇》:“昳,徒结切。昃,壮力切,日昳也。”这说明,“昳”字读音不读yì,  相似文献   

4.
一年级课本中有“低”与“纸”两个字。教这两个字时,我用“加、减、换”的教学方法,仔细讲解“低”是“亻+氐”,纸是把低的“亻”换成“纟”再去掉一点。讲后以为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但检查时发现很多小朋友把这两个字写成了“”和“”,我甚感惊讶。究其原因:小...  相似文献   

5.
苏喜悟 《求学》2023,(18):12-17
<正>如果让你说出一个名字中带“福”字的城市,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福州”,想必是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的答案。放眼全国各地,名字中含“福”字的城市寥寥无几,其中作为省会城市的,仅福州一座。所以,可能有些先入为主,我一开始就觉得福州是一座喜气洋洋的城市。还记得那年金秋时节,我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长乐”,乍一听,我还以为是“知足常乐”的“常乐”。不过,不管是“长”还是“常”,这个名字都很喜庆,跟“福州”这个名字相得益彰。这是我踏入这个城市时留下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6.
再谈《屈原列传》中的“日”新疆/程志兵《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句话历来较为难解,教参上认为是衍文,说:“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去掉;如果直接引屈原的话,则‘以为’为衍文,应...  相似文献   

7.
徐慕玲 《学语文》2005,(5):47-47
初中课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有这么几句话:“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其中的“更”字教材注为“进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141页)也相应地将“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译为:“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笔者以为.此注不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韩流”在中国成了一种群体时尚,甚至出现了不少“抗拒韩流”或“打韩战”的声音。不过,无论是“哈韩族”还是“反韩族”,很少有人关注到,在“韩流”的发源地,一股强劲的“华风”也刮了几十年了。 1994年,我刚上大学,当时对中文一个字也不认识,对中国的了解只限于知道是与韩国一衣带水的一个邻国而已。我勇  相似文献   

9.
读小学时,经常听到老师说,读书要学会举一反三。读初中时,死记硬背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师范毕业后.我买了成语词典,知道举一反三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真功”是“苦功”袁向辉1995年下半年,师范毕业的我第一次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由于是第一次,便报了4门,可是等报完名回到单位,同伴们都责怪我,说我报得多了些。当时,我心中也有些后怕,万—……,咳,说什么也晚了,既来之,则安之。半年来,斗...  相似文献   

11.
《语文知识》1992年第6期“字词天地”栏所载胡星林《“抱薪救火”的“抱”和“救”》一文我不敢苟同,以为大有商榷的余地。胡文训“抱”为“抛”的论据之一是“从语境看”。而遗憾的是理解片面,穿凿附会。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抱薪救火”条注释云:“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  相似文献   

12.
作为鲁迅笔下的一个成功典型,“阿Q”的言行举止颇受瞩目,名字也不例外。关于其“Q”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在当时就有人以为这篇文章是《晨报》主笔蒲伯英写来讽刺胡适的,因为《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开心话”栏目发表时作者署名为“巴人”,“巴”字难免让人联想到四川,而蒲伯英正好是四川人,且“胡适有一个笔名是‘QV’,称胡适为‘阿Q’,也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13.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诗人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历代的注释者把“臭”字析为“发臭”、“腐臭”,似乎已成定论。但我以为把“臭”字析为“气味”更妥。杜甫于天宝十四年(755)的十月、十一月间,从京城长安赴奉先县,途经骊山,当时唐玄宗携杨贵妃正在骊山华清宫大玩特玩,“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鼓乐阵阵,酒肉飘香,一片欢娱升平的景象。而黎民百姓却是“幼子饿已卒”,“无食玫天  相似文献   

14.
那天我讲完一篇课文后,看看还有十多分钟,便叫学生拿出练习册做作业,以便当堂消化。学生都在认真地做作业,当我巡视到小文的跟前时,他竟然在摆弄着自己的小玩意儿,一个字未写。当时真有点想发火怒斥他几句,但我努力克制了自己,轻声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他不紧不慢地说:“老师,你每天只知道让我们做作业,我认为会做没有用,会说才有用。”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长期培养出来的。不同的是:好习惯会使你终身受益,而坏习惯则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不知是当年学写字时没用心去练字,还是和我毛毛躁躁的性格有关,我的中英文写出来都是十分难看的。人说“见字如见人”为了不让人把我的相貌和那些丑陋的字扯在一起,我决定练字。刚放假,我  相似文献   

16.
我以为:“铁嘴”对于主要靠口才表达为主的教师职业来说,这是一个带褒意的、有趣的别称。据说,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师中公认有四位“铁嘴”,李万钧老师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福建电大80级省直中文班的同学们,都喜欢听他主持的外国文学辅导课,在他那十分有特点的调度下,课堂气氛时常很活跃。 说到“铁”,他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是“铁面无情”,以至于同学们在不太了解时,对他敬而远之。他不完全按讲义授课,不少同学很不适应,给他提意  相似文献   

17.
近读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其中文选部分选有徐宏祖的《游天都》一文。文中有“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之句。句中“风钜”之“钼”,该书注释为:“钜:同‘巨’”。我以为这可能是一处笔误,此字注“同巨”,不尽妥当,应注为“通巨”,才较确切。因为,“巨”与“钜”在此属同音假借关系,或者称为通假字、通借字。 一般讲来,古汉语中同音假借字,通常用“某字通某字”来表达;古今字或同义后起字,通常用“某字同某字”表示;而异体字、繁简字则多用“某字之异体”、“某字之繁体”等形式表示。繁简字的意义、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在字形笔划上有繁简之别。“钜”、“巨”两字的本义不同,因此它们不属繁简字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吗”“嘛”二字,一般人都很眼熟,以为正确使用不在话下。可偏偏就是这两个字,经常会张冠李戴,连中央电视台的2006年的春节晚会也未能幸免:“开句玩笑吗!”本该用“嘛”却用了个“吗”字:“我赔得起嘛?”和上一句正好相反,这里用“吗”才能表达疑问语气。可见,“吗”“嘛”二字不容小觑噢。  相似文献   

1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考场如战场,大浪淘沙,能得高分的才是英雄。那么,考场上作文如何才能得高分呢?我以为考场作文只要念好“三字经”,就能取得比较满意的分数。首先是念好“思”字经。作文在做之前,需经历一个“思”字,“思”则通,“思”则顺,“思”则有数,“思”则事半功倍。那么,作文该“思”什么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思立意。“意”即主旨,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而“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即文章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古语说:“意在笔先。”就是说,下笔前应先在脑海中确定主题。由此,我…  相似文献   

20.
教完《两小儿辩日》,我对“学生”与“教师”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两小儿辩日》讲的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与两小儿之间的故事,故事虽只有百来字,但我却以为它言短而意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