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的现象逐渐增多,沉迷于网络世界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情况源于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存在问题,这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大教育者的思考.文章从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两个角度进行实际情况调查,了解当代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现状,并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形成目前状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蒋凯丽 《职业圈》2007,(2S):144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对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刘萍 《职业圈》2007,(6X):84-84,83
人性化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人在宇宙中该有的地位和生命价值。这种教育侧重人的教化,主张发展人的心灵、唤醒人的生命意识,追求自我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人本意识,弘扬人文精神,以此来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宗教学教育应立足于生命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的一个环节,而不应简单地介绍各大宗教的具体知识,要讲授各大宗教怎么理解生命,以使学生能够尽伦尽制,获得更高的、更丰富的生命支撑。宗教学教育要结合审美的方式出现,要和艺术教育相结合,把学生伟大的情感激发出来、召唤出来,使学生能够从道德中享受到美,从而达致真善美的合一境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的庙宇重修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这与民间信仰活动的复兴直接相关。但是,以往的研究大都执着于从观念与制度的层面上来探究民间信仰的复兴,而对庙宇重修这一重要的因素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似乎它仅仅是民间信仰复兴的结果和表征而已。本文试图从民间庙宇的社会生命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民间信仰复兴的内在机制,并希望阐明如下观点:作为民间信仰活动得以展开的地方,庙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而具有了社会生命,民间庙宇的重修源自这种社会生命的本色及其变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信仰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茶的故乡,杭州又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茶都"。本文将对浙江省杭州市30所中小学校近万名学生进行茶文化知识的问卷调查,分析当前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的茶文化普及教育等情况,并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学生传承和弘扬茶文化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茶为国饮"的全面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熊瑛  刘欢 《职业圈》2010,(18):216-216,F0003
如何提高高职教育成果和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现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文章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三个角度阐述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期能够指引学生正确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赵麂 《职业圈》2008,(11):148-149
宗教作为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至今仍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冲击着我国当今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必须对青少年宗教信仰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了解情况、把握问题、积极应对,了解青少年宗教信仰的现状、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高职教育成果和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现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文章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三个角度阐述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期能够指引学生正确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王月敏 《职业圈》2007,(4S):60-61
当今社会,体育是一块非常时髦的领域,体育活动的价值决定了对体育学习方法研究的必要性。文章简单概括了体育学习方法的概念及途径,并从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三个角度阐述了体育学习,以期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基础是人的生命,教育必须依据生命的特征来进行.然而,现代教育在对实用和功利的追求中淡化了生命教育的追求.探索高等教育生命缺失的原因,发展生命的内涵,促进教育的回归,以期对当今的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生命美学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东美是现代新儒家里的诗哲 ,中国生命美学的开拓者 ,他从比较文化学的视角观察中国人的生命情调 ,从儒、道思想的会通处把握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及艺术理想 ,以生生之德指点普遍生命流行创化的至善和纯美。生生之德既是道德人格的性命来源 ,也是一种天人交感圆融的艺术意境。他根据中国先哲的天才感悟 ,揭示生命精神冥合自然造化时的广大和谐的美感 ,又以自己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体验 ,表达直面人生悲剧时积健为雄的浩然正气 ,体现危险时刻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  相似文献   

13.
杭州"飙车"案,肇事者对于生命的漠然,一个年轻生命的凋零,民愤的叠起以及民众对交通部门的拷问,引发了我们关于此起肇事案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11,(5):152-156
“第作为辽宁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于晓威的小说创作始终体现着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关怀和理解。他的小说去除了凌驾于生命之上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政治意识的遮蔽,强化了生命存在中往往能出人意料改变生命轨迹的非理性和偶然因素,从而将生命的无限复杂性与可能性展露得淋漓尽致,还原了个体生命原始的丰富性,将生命存在的本真自在状态清晰的显露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命本真状态的重视也促使于晓威的小说创作对人物内心进行深入的挖掘,其中“焦虑”成为人物情绪的一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人性化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人在宇宙中该有的地位和生命价值。这种教育侧重人的教化,主张发展人的心灵、唤醒人的生命意识,追求自我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人本意识,弘扬人文精神,以此来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苑     
《文化交流》2008,(3):61-63
世界上谁最快乐?著名作家福楼拜说:"快乐好似生命上的温度计,快乐多,生命中的乐趣也更多。"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无怪乎《还珠格格》里那个疯疯癫癫又快快乐乐的小燕子,会受到那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青睐与羡慕。但快乐又与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名气  相似文献   

17.
杨爱璐 《文化学刊》2009,(6):171-174
传统美学视野里,动画片只作为儿童文学一翼进行研究,而进入现代,动画成为具有广泛认同意义的文化符码,是生命个体乃至整个社会“成长”的记忆;建构“经典动画”,并将散在的动画片段归入主题学的研究序列,是文艺学研究的崭新命题。本文以独特的受众群落、多元的成长空间、奇异的成长轨迹和自然的生存法则四个论域为中心,对经典动画的成长主题进行阐释分析,展现对生命和自然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当代女性小说中有关"人工流产"的文学叙事,展现了部分女性独特的生命感受及其文化境遇.这类叙事从生命本体出发,揭示出女性在事件中空前孤独的生命焦虑,及由此可能激发的生命自主和性别自觉意识;同时也书写了与其性别身份密切相关的生命关怀精神.流产叙事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映现出传统性别文化的深层制约机制,张扬了突破既有文化规范、反抗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生命力压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刘萍 《职业圈》2007,(12):84
人性化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人在宇宙中该有的地位和生命价值.这种教育侧重人的教化,主张发展人的心灵、唤醒人的生命意识,追求自我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人本意识,弘扬人文精神,以此来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呼唤绿色     
中华 《生态文化》2002,(3):37-38
地球上因为有了绿色的植物,才有了氧气;因为有了氧气,才有了靠氧气维持生命的生物。绿色是生命之源,绿色是生命的血脉。而绿色养育着的众多生物,又使地球生物圈得以繁荣、维系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