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现象一:在日常敦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一首清丽的小诗,抑或一篇隽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读起来则结结巴巴、毫无美感;有的同学还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意会出诸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之物的丰富内蕴.而有的同学则漠然置之,无所反应。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同样是一首清丽的小诗,抑或一篇隽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读起来却结结巴巴;有的同学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意会出诸如“春雨”“秋日”等自然之物的丰富内蕴,有的同学却漠然置之,没有反应。这就是人们不同的语感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1.写“语感随笔”它是专门记录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是自我训练的一种形式。凡是自己在听、读中对语言发生了敏感,哪怕只有点点滴滴,都可作为随笔的内容,下面举两个例子: [之一]“第一名”与“一等奖”今天,高老师表扬我班唐亮同学参加“市语文知识竞赛”获得了“第一名”。我听后很奇怪,唐亮同学明明是获“一等奖”,高  相似文献   

4.
捏鸡蛋     
今天上课,黄老师带了三个鸡蛋。她神秘地说:“今天我们要和小鸡蛋们比比气力。”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同学自信满满地说:“鸡蛋肯定是我的手下败将。”有的同学摩拳擦掌,说:“鸡蛋真是自不量力,看我怎么打败它。”有的同学则根本瞧不起鸡蛋,一副不屑的表情。  相似文献   

5.
有的同学做数理化作业时,即感到头昏脑胀,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同学写作文时,脑子总是空荡荡的;有的同学做外语练习如临大敌,有些同学总希望有一灵丹妙药使自己一下子聪明起来,这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还是要做到三点:多读、多思、多练,这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正确途径。先说多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谓“三百首”意思指阅读的量要多。所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需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和“感悟”呢?一、掌握方法,以多读促进感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  相似文献   

7.
换角色     
今天早上,廖老师突然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换角色,你们来当老师,我来做学生。”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沸腾起来,有的同学在摩拳擦掌,准备“耍耍”老师,有的则在心里打着小算盘,还有的几个脑袋凑在一起商量怎么扮演。游戏开始了,首先上场扮演的是陈俊鸿同学。他站起来,大大方方叫了一声:“廖咏梅同学。”然后,主动伸出手来和廖老师握了一下手。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读代讲“”以读明义”等理念更是深入人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读”让课堂情思涌动,异彩纷呈,有的“读”却令课堂生涩枯燥,千呼万唤也枉然。下面,我们通过几则案例加以剖析:案例一:《草原》  相似文献   

9.
陈惠平 《教书育人》2009,(11):44-44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见这样一种观象:同一年龄段的同年级甚至是同班的学生,给他们一段文字,有的学生读起来流利且富有感情,有的学生读起来则结结巴巴,与噪音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概括地讲,这是学生个体语文素养高低的差别,具体地来说,是学生个体语感强弱的差别。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牢牢地把握好语感培养这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案例]《和时间赛跑》教学片断师:(板书课题)会读吗?试着读读。(生试读,有的会读,有的不认识“赛”字。)师:课题中有一个生字,不会读的同学想办法读会,会读的同学仔细观察,希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读代讲”“以读明义”等理念更是深入人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读”让课堂情思涌动,异彩纷呈,有的“读”却令课堂生涩枯燥,千呼万唤也枉然。下面,我们通过几则案例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2.
“读中指导,读中培养语感”这一教学观念在小语教学界提出之后,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就是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的技巧。这样便舍弃了有灵性的内在的“神似”,去生硬地追求外表的“形似”。结果,学生虽经反复训练,到头来仍是“貌合神离”,读不出语感。这是对“读中培养”在理解上出现了误区。那究竟怎样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生日快乐     
我们班学生中,有9名同学和爸爸妈妈或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其余学生有的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的和哥哥、姐姐一起“留守”,有的则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居然还有13名同学是自己一个人“留守”在家。  相似文献   

14.
从感性的角度来看,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有四种。 其一,多诵。 之所以说“诵”而不说“读”,是因为:读,也许是精读,也许是泛览;也许是眼读,也许是口诵。而“诵”则是专指出声地念诵。要形成较强较多的语言的“格”,光靠一目十行的泛泛而读是不行的,而要靠的是反复的认真的念诵。只有这样,才会在人们头脑里逐渐形成某些固定的“格”。  相似文献   

15.
“作文不厌百回读,”我刚说完,就有同学问:“不对吧?应该是作文不厌百回改!”是啊,每篇优秀作文的诞生都要经过多次修改,可是有的同学除了能在字、词、句上加以简单的润色外,就不知道该怎样着手修改文章了。我想说,请大家把自己的习作在自斟自酌的基础上再读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品评,征求大家的意见,好作文就会出现了。有的同学立刻就叫开了:“怎样进行啊?”别急,我有几法可供参考:一、用感多读文章写好后,可以大声地把你的文章读给他人听,如果感到不好意思的话,那就先读给自己听、家人听。特别是初学写作者,更要多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曾与教育家夏丐尊合著的《文心》一书中,王先生给学生们讲“语汇与语感”一课说:“辞的情味可以从好几个方面辩认,有的应从声音去吟味。”王先生所说的意思是语感应通过推敲和吟味来培养。“推敲”说的是思维,“吟味”则是读与听,是感情的沉入。语言的内涵有时从字面就可感知,有时还必须把语句变作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说明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鲜明的“内心视象”,把作品的内容清晰而具体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读与想的结合促进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现在,在我们周围,有一部分同学写作文、做句子时,常常不加标点符号。有的全段没有几个标点,更有甚者只在文末加上一个可怜的句号。有人说:“只要把文章写好了就行,标点加不加没关系。”,“是写作,又不是加标点!”其实不然,一篇文章的好坏,标点符号起了重大的作用,它能使文章条理清楚,读起来朗朗上口。一篇文章题材好、内容生动,如果没有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读起来便会杂乱无章,摸不着头绪。  相似文献   

18.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基本上是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进行的。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听、读、写三个方面的教学做的比较到位,而在对学生“说”的能力培养上所做的还有所欠缺。课堂上有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交流发言时,有的同学声音很小,让人听不清楚;有的同学语句不流畅,甚至表意也不明确;有的就不愿在课堂上表达和交流,觉得自己的表达水平不好,怕出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培养:一、创设氛围,要让学生敢于表达与…  相似文献   

19.
我们有的同学写文章,语言总是干巴巴的,乏味得很,叫人没有兴趣往下念;而有的同学写文章,则语言不仅通顺流畅,且生动活泼,让人读了甚感惬意。这说明语言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篇文章的质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作文的语言鲜亮起来呢?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的人提出以语感训练为中心带动语文教学,引起了普遍关注。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关于语感和语感教学。 一.语感的定义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现象一种直接感知和反映,是在长期实践和经验积淀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近似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语感也可以说是语言感知过程。阅读一首诗能体验诗的意境。比如读关汉聊的《冬景》,我们就应该通过他描绘的江边渔村的雪景图,体会诗的那种澄净、恰然的意境。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我们就通过作者描绘的“赤壁宏图”,体会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粗犷、豪放的诗风。不仅阅读,就是和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