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苏里格气田多级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低渗透气藏压裂水平井基本渗漉理论,对低渗透水平井压后产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正确预测苏里格气田多级压裂水平井的产能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压裂改变了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性,可以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气藏产能;对于低渗透气藏,裂缝长度和裂缝条数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因素;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多级压裂后的产能与压裂级数成正向相关,预测压后产能可以根据单裂缝产量(直井压后产能)估算,这对水平井及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规模化推广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致密储层有效开发的实现通常多采用水平井技术和体积压裂技术.体积压裂技术的增产原理在于,能够在水平井周围的致密储层中形成裂缝网络,有效提高致密储层的渗透能力,同时,体积压裂裂缝网络伴随有高度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建立水平井地质模型、裂缝网络模型、双重介质模型,有效地模拟了水平井复杂裂缝网络的组织结构,以及复杂裂缝网络中流体的流动特征.模拟结果表明,裂缝网络的组织复杂程度,以及从主裂缝延伸的分支裂缝的发育程度,对水平井的稳产水平和最终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页岩气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页岩储层渗透率过低,需要进行压裂优化设计才能获得较高的产能。用雷诺数表征页岩气在裂缝内的非达西流动以及对井底流压的影响,建立了裂缝有效渗透率模型,将其引入到支撑剂指数模型中,建立了页岩气产能计算模型,并拟合了f函数,归纳总结了新的页岩气藏水力裂缝参数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应用实例计算表明,考虑页岩气在裂缝中的非达西流动后,裂缝有效渗透率、最优缝长以及页岩气产能都会明显减小,最优缝宽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上低渗透互薄层油藏的开采,水平井限流法压裂技术成为此类储层有效开采的主要手段之一。考虑孔眼磨损及裂缝内压降对流量分配的影响,建立多裂缝扩展的流量分配数学模型;以Palmer拟三维水力裂缝扩展模型为基础,完成考虑流量分配的海上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限流法压裂多裂缝三维扩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优化方案突显了预期的裂缝改造规模。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低渗透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储层应力敏感效应对分段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的影响,首先应用半解析法推导了无限大储层考虑应力敏感的点源函数,之后通过摄动变换、拉氏变换、叠加原理等方法,构建了低渗透油藏衰竭开发过程中分段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最后利用KAPPA试井软件在同一水平上检验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储层应力敏感增强,在流动后期试井曲线出现明显上翘,且上翘时间提前。并对裂缝几何参数及油藏边界尺寸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针对苏里格气田产量日益下降的趋势,提出了直井缝网压裂技术以提高单井产量.据此,首先从岩石的矿物组成与脆性指数、天然裂缝、水平应力差异及敏感性等方面对盒8、山1储层缝网压裂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苏里格储层岩石脆性矿物含量大于59.2%,脆性指数40~65,微裂缝部分发育,水平应力差系数小,且储层岩石水敏、速敏均为弱-中等偏弱,表明缝网压裂改造在地质上是可行的;接着,从流体黏度的选择、高低施工净压力的实现以及大排量施工作业等方面分析论证,表明缝网压裂在工艺上是行的通的,为苏里格致密砂岩缝网压裂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给出了苏里格致密砂岩缝网压裂可行性建议方案:滑溜水+线性胶+冻胶混液油管注入,该方案对于苏里格气藏直井缝网压裂的现场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平井增加了油藏的接触面积,具有单井控制储量多、泄油面积大、产能高、油藏适应能力强等优势,水平井开发技术适用于油田开发的全过程,是提高油井产量、油田采收率和开发效益的一项重要技术。某采油厂目前水平井开井98口,日产油水平358t,已成为该采油厂增产增效的重要支撑,而目前98口水平井平均单井日产油3.7t,表现出单井产量低的特征。通过进一步剖析水平井低产的原因,提出增产措施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及砂体分布的不规则性导致优质储层钻遇率低,常钻遇大套泥层和干层。为了研究在气测值较高的泥岩层段进行压裂施工的可行性,选择处于相邻两条河道的三口水平井进行对比,其中一口井钻遇大段泥岩层。结合产量参数、微地震裂缝形态、示踪剂监测结果对泥岩层段最长的JQ1-8-H1井进行压裂必要性分析。通过对比,试气产量与河道宽度、砂体厚度呈正相关关系。微地震裂缝形态显示对于泥岩层厚度小于5 m的层段,裂缝纵向延伸较砂岩段小,但可以沟通远处有效产气层。示踪剂产出剖面结果显示,泥岩层段的产水率和产气率较高,取得较好的穿层压裂效果。  相似文献   

9.
渤南油田义123块油藏埋藏深,储层物性差,存在油井基本无自然产能、压裂后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的问题。为了实现致密油藏开发的突破,采用非常规多级压裂水平井技术对其进行开发。地质优化技术是压裂水平井成功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水平段方向优化、纵向位置优化以及水平段长度优化。运用这一技术,义123块共优化设计水平井9口,目前已完钻投产6口,均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说明这种水平井地质优化技术能够实现致密浊积岩油藏的有效开发,为下一步在其他浊积岩区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沿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煤层气开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煤发育地区采用垂直井压裂井、多分枝水平井、水平对接等钻完井方式,很难获得经济产量。构造煤破碎松软,钻、完井困难,如果加大钻井液粘度,又会对煤层严重污染,难以形成有效的渗流通道。如果采用沿煤层顶或直接顶板底部钻水平井,进行水平井分段压裂,可有效提高煤层气渗流率,避免钻井液、压裂液直接作用于煤层而造成的储层污染。通过分段压裂在煤层及顶板处形成大范围的三维裂隙网络,可大幅度地提高单井产量和经济效益,有效超前解决煤矿瓦斯突出和涌出问题。基于上述理念设计施工的宣东二号煤矿XC-01H井,在液柱高度325 m时的排采初期已开始产气,该技术有望突破构造煤采气瓶颈。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关于水平井产能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传统水平井模型的建立都基于无限大地层或椭圆形地层。传统模型对于实际气藏中如河流相沉积为主的储层则不适用,这类气藏更适合建立箱式封闭地层模型。根据已有的气体不稳定渗流基本微分方程,求解点源的不稳定渗流问题,通过积分叠加方法给出整个水平井段的压力分布,得到了在整个箱式封闭地层中拟稳态下水平气井的产能方程,为现场计算矩形无底水砂岩气藏中的水平气井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于超深井储层而言,地层破裂压力异常高往往制约着储层改造的成功实施.YQ8井就是由于地层破裂压力过高导致地面泵压超限不得不终止施工.结合YQ8井酸压施工情况,分析认为造成该井地层破裂压力异常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储层物性差、岩性异常致密、区域构造应力强、储层伤害严重等.  相似文献   

13.
水力压裂过程中,布砂成功与否和压裂液返排控制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目前压裂液返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很少有定量的计算。且油田经常采用经济性较强的分层压裂,其压裂液返排的检测和控制,以及其模型和计算关系到水力压裂施工最终导流效果。通过建立压裂液由储层向裂缝,由裂缝向井筒以及井筒中的流动模型,并通过无因次简化数学模型来定量的计算多层压裂液的返排。以压裂液单层裂缝返排模型作为多层返排模型的基础,考虑了井口压力随时间引起压裂液返排比的变化,并利用VB程序编制双层压裂液返排模型,利用实例来计算其返排比。从而可推广到多储层返排应用中。  相似文献   

14.
储层改造技术是目前实现低渗透和非常规油气藏及中深层地热资源高效开采的核心技术。为更好地满足储层改造技术的教学科研工作需求,自主设计了多功能大尺寸真三轴储层改造实验装置,创新性地实现了针对不同尺寸人造或露头岩心,不同温度、围压和孔压,不同流量的固液两相泵入,以及不同井筒完井工艺条件下的储层改造及渗流模拟实验,提供了主/被动声波结合的声发射检测、温压场和应力应变场检测及压后激光扫描测量等丰富的评价手段。该装置具备功能丰富、操作简便安全、性价比高的突出特点,有助于构建储层改造技术创新实践平台,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助推师生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吸取工程教训,防止砼结构裂缝产生。通过实例分析了钢筋混凝土墙水平钢筋的放置位置对裂缝开展的影响,发现水平钢筋的放置放置在竖向钢筋外侧可以减小砼保护层厚度、增加水平钢筋对垂直裂缝的约束。  相似文献   

16.
李楠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8):25-27,46
坝体混凝土在水化热、水温、气温、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下,其内部温度发生变化会引起坝体裂缝等情况出现,因此,温度计作为大坝温度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分析温度计的观测数据就可知坝体内部温度分布和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前,砖混结构房屋沿内墙或外墙经常出现斜向或水平裂缝,特别是住宅,一旦出现裂缝,给户主造成心理 上的负担,本文对砖混结构住宅楼顶层内纵墙墙体斜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8.
压裂实验仿真平台主要由仿真实验设备和仿真软件系统两大部分构成,以压裂试循环实验为例,介绍利用该仿真平台实现压裂实验的仿真。该平台具有操作安全,结果演示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压裂实验的教学效果,提升了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压裂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