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汾阳话中问处所的特指疑问词是"何地儿",以"何"为词根还有一系列的特指疑问词,可以用于问人、问物、问时间、问处所等等;它们除了用于疑问,还可以在一些非疑问语境中使用,尤其是"何地儿"还有否定等用法,吕梁片乃至晋语其他方言未见此类描述。与"甚"系疑问词比较发现,"何"系疑问词所处层次要久远一些。这些"何"系疑问词与"哪"系疑问词呈对应关系,说明汾阳方言在继承古汉语疑问词"何"的同时还有自己的发展,且与吕梁片乃至整个晋语此类词的发展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2.
1.表达不准,答非所问 【易错原因】考生的理解有时偏离了问题的要求,就会出现答得不够全面或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一般来说,题目问什么,就应该答什么。题目是特指问,就应该回答这个代词,如问“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都应该回答这个疑问代词,否则,就是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3.
宜宾(南溪)方言的疑问代词系统是在"哪""好""啥子""咋""啷"五个基本疑问词的基础上形成的,分别构成了"哪X"系、"好X"系、"啥子X"/"X啥子"系、"咋X"系、"啷X"系这五类结构的疑问代词,从疑问功能的角度可分为问处所、问情状、问方式、问数量、问程度、问原因七类。通过对其表现形式和语法功能进行客观描写与归纳,力求总结宜宾(南溪)方言疑问代词的使用情况和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当疑问对象是一个单句形式或复句形式的命题时,一般采用疑问词单独成句的疑问格式,即附加问的"IP,何也"形式;也可以是在一个小句内,"何"后面不出现语气词"也"。"何"与疑问对象处于一个小句中,但"何"在作谓语的动词短语之前,用作副词。《三传》中还没出现疑问词单独位于主语前的疑问格式,这说明疑问词不具有句首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滇南方言的"咯V"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普通话的"V不V"和"V吗"两种格式。"咯是"是"咯V"中最为常见的格式,因此"咯V"语法化为疑问焦点标记,用于表示某种语义格的语词之前,这种语义格就是这个句子的疑问焦点。"咯V"还进一步语法化,失去疑问语义,只标记话轮转换。  相似文献   

6.
言语技能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困扰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效率的症结.把听说系统与读写系统之问的不均衡特征和留学生对言语技能的需求特征结合起来,以"说和写"为出发点,预设"听和读",从而实现增效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药"的量词有很多,可一直以来,人们把量词的搭配关系看成一种语用习惯,而留学生学习量词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能靠死记硬背.其实在"习惯"的背后也有一些规律或者"倾向",如果我们研究这种名量搭配现象背后的认知和现实理据,寻找到这种现象背后的规律,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将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药"的量词的特点,总结出用理据法进行教学,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8.
疑问程度和疑问句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疑问句式、疑问程度、疑问对象1.0 疑问句是从功能角度分出的一种句类,在语言形式上它有一套特殊的句子格式,我们把这些句子格式叫做“疑问句式”。1.1 疑问句不仅有结构形式的不同,还有疑问程度的差别(这种差别是比较而言的)。如当对对方一无所知时(假定疑问程度的参数是100%),我们只能用特指问句来发问:“你是谁?”如果对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假定疑问程度的参数是80%),可能会这样问:“你是不是小王?”或“你是小王吗?”当对对象有了更多的了解,比方知道他不会超出“小王或小刘”这个范围(假定疑问程度参数为60%),就可以问:“你是小王还是小刘?”如果对被问者有了比较多的知识,基本知道他是谁,但不能肯定(假定疑问程度参数为40%),我们就要问:“你是小王吧?”  相似文献   

9.
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一篇课文"教什么",几乎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常常遇到的难题。归根结底,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0.
"0".引论疑问代词,就是表示疑问意义的代词,如"谁"往往询问特定的人。但在特定语境下,即与某些词共现时,"谁"的指称范围发生变化,不再表示疑问,而表示任指、某指(包括"统指"和"特指")和虚指。1.任指用法"谁"表任指,相当于"任何人、每个人",一般出现在以下格式中。1.1"无论(不管/不论)……(都/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什么"是用得比较广泛的一个疑问代词,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探讨"什么"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对汉语词汇的教学和习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调查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湘燕 《现代语文》2007,(6):101-10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些听力、说话水平都不错的外国留学生,进入中级后,会觉得阅读和写作都不容易。可见,"写"的难度是较大的。对于这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它的教学与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本文试图在调查课程设置﹑问卷调查教学方法﹑文献调查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淑治 《成才之路》2013,(10):38-38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要克服恣意滥问,提问随便,问不得法等不当做法,学会运用正确恰当的提问。一、问处有疑而不随意疑问疑问,有疑才问。教师要善于在有疑问处发问,增进师  相似文献   

14.
《海南教育》2013,(6):114-114
<正>一提到写作文,学生普遍感到头痛,不知如何写好作文。即使写起来也少不了模仿或按固定的框架来写,毫无生气,缺少自然。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进行习作教学,也感到困惑。如果直接向学生灌输什么是"中心明确",什么是"重点突出",什么是"内容具体",什么是"事例典型",这些纯理论概念,学生听起来雾里云里,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写作文,学生普遍感到头痛,不知如何写好作文。即使写起来也少不了模仿或按固定的框架来写,毫无生气,缺少自然。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进行习作教学,也感到困惑。如果直接向学生灌输什么是"中心明确",什么是"重点突出",什么是"内容具体",什么是"事例典型",这些纯理论概念,学生听起来雾里云里,  相似文献   

16.
叶辉娜 《成才之路》2014,(22):46-47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在语文教学中的"问"是实现教学双方有效互动的重要方式和桥梁,因此解析语文教学中的"问"需要从双方面入手。大家需要在充分了解教学中"问"的现状的基础上,理解不同提问者对"问"的运用和提问的技巧等。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巧设疑问,在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能够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巧设疑问的方法。一、在导入课文时巧设疑问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通过巧设疑问,给学生创设发挥的空间,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8.
倪荧  刘洪泉 《考试周刊》2008,(11):41-42
在传统的语言学观念里,人们通常认为"什么"的主要功能是表示疑问.但是通过在自然口语中的"什么"进行分析,发现"什么"在自然口语中表示很强的疑问信息的情况很少."什么"在自然口语中更多地表示否定、怀疑、不确定的功能.而且随着疑问指向的转变,"什么"的功能和相应的翻译也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9.
樊莉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5):61-63,72
疑问代词"什么"在现代汉语感叹句中的指称用法有:表任指、指称未知或不确知、指称不能确指或无须确指的、指称确知或说话双方都明白的、指称确知或说话双方都明白的等。研究表明,"什么"在感叹句中表指称的用法在陈述句、祈使句中也很多见,因而不是"什么"在感叹句中的独特用法。但有些句式却是感叹句专有的,比如"少跟我X"式、位于句首时的"什么+N"式和"什么+VP"式。出现在这些句式中的"什么"可以看作是感叹句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重视大的方面,如主要情节的概述,宏大结构的把握,主要人物的分析,文章主旨的提炼,思想内容的开掘,而往往忽视小的方面,如细节描写的精巧,修饰词语的精妙,某个意象的运用,某个句子的变形,等等。抓大放小似乎成了语文教学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谁抓了"芝麻",漏了"西瓜",那就是没抓住根本,没扑住重点,没把住文章的命脉,他们以为不抓"大"就不大气,抓"小"就是杂耍。一个时期以来这种语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