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里的“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呢?首先要明确课文中的“脚”是特指“爬山虎”这种植物的脚,其概念的内涵与人或动物的“脚”的概念的内涵不同,即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二要明确人或动物的脚与爬山虎的脚不同:①前者数量是确定的,而后者不确定.②前者是用  相似文献   

2.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以后,正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此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走,为什么作者不说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爬,而说‘一脚一脚’爬呢?”当时我虽感突然,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准确性的契机,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转而共同关注并针对学生的质疑,从而生成了一段精彩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以后,正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此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走,为什么作者不说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爬,而说‘一脚一脚'爬呢?"当时我虽感突然,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准确性的契机,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转而共同关注并针对学生的质疑,从而生成了一段精彩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吕虹 《小学语文》2007,(10):47-4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他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绿意盎然的爬山虎。其中的第3、4、5自然段,作者以细腻地观察、细致地描写展现了饶有趣味的爬山虎的脚。教材中有一个学习提示:“我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备课中,我初读课文后也打算运用这个学习提示,目的很明确:利用画一画来形象化爬山虎“爬”的动作,来趣化学生学的方式。可是顺着“画一画”的学习设计思路,我在接下来的备课中却犯难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学习目标]1.通过文字了解作者观察到的爬山虎的样子和如何爬的,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生动。2.抓住"一脚一脚往上爬"这个学生疑惑处,仔细观察后,比较准确地表达观察所得。3.感受作者长期细心的观察方法,激发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相似文献   

6.
片断: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爬山虎脚往上爬的句子.2.[出示CAI课件1:第四自然段的第1-3句;鼠标点击第三句,使“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变为红字]请齐读该句.  相似文献   

7.
师:(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认真读这段话,多读几遍,边读边想,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生:我读懂了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墙上爬的。师:文章用的是"一脚一脚",你认为"一步一步"和"一脚一脚"这两个词可互换吗?生:不能换。师:为什么不能换?生:因为它是植物,人才能用"一步一步"。生;因为它的步子小.步子大的才能用"一步一步"。师:(进行板画演示)请大家看黑板…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爬山虎的脚》共有三个意义段,其中第三段介绍爬山虎的脚,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该段应让学生理解:1.写了什么?①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作者把爬山虎初生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把巴着墙的脚比着蛟龙的爪子。由于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学生并不热悉,因而为学生从文字上认识爬山虎的脚,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造成一定困难。②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为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老先生在《爬山虎的脚》中有这样描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就是靠这样的脚一步步地往上爬……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  相似文献   

10.
朱瑛  熊伟 《辽宁教育》2010,(7):96-97,127
片断一:生成精彩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山后,正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此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走,为什么作者不说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爬,而说‘一脚一脚’爬呢?”当时我虽感突然,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准确性的契机,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转而关注学生的质疑,从而生成了一段精彩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课例简析]《爬山虎的脚》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具体地介绍了爬山虎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通过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教学时,可以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相似文献   

12.
【教例】四年级《爬山虎的脚》 生: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我认为应改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师:是不是应该改呢?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细读描写爬山虎爬墙过程的段落,然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幻灯片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那么 ,怎样选择使用幻灯片的最佳时机呢 ?我觉得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渴望观察时。如讲《爬山虎的脚》一课 ,当分析到“脚怎么爬”时 ,语言文字的描述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要观察实况的念头。此时 ,打出幻灯片 ,学生就能够形象地理解 :爬山虎通过脚的弯曲 ,拉动嫩茎 ,使它紧贴在墙上 ,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二、在学生思维阻塞时。如《曹冲称象》一课 ,对曹冲是怎样把大象称出来的 ?这个问题 ,尽管课文一步步写得很详细 ,但由于学生不懂水有浮力这一道…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 :  1.勾画关键词句。教师:通过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我们对爬山虎的样子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它的脚又是怎样往上爬的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画出表示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句子 ,并用“·”标出表示“细丝”变化的词。板书 :“小圆片”、“直”、“弯曲”。提问 :爬山虎脚上细丝的这些变化对它往上爬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用“ ”画出关键词。板书 :“巴”、“拉”、“紧贴”。   2.借助直观教具 ,理解往上爬的原理。 (1)“巴”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细丝变成小圆片会“巴”住墙 ?(老师演示 :把橡胶圆片吸于墙壁 ,不会掉下。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5.
&;lt;爬山虎的脚&;gt;第4自然段是讲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其中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教学难点.作为教研员,这一课我不知听了多少次,但有一节研讨课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下面是课堂中突破这一难点的片断:……  相似文献   

16.
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5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1~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二)教学要求1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 读懂课文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有关爬山虎的特点写清楚的。3 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4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三)教学重点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 …  相似文献   

17.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重点了解爬山虎的脚  相似文献   

18.
《爬山虎的脚》课文第三段讲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爬的。其中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是教学难点。做为教研员,这一课我不知听了多少次,但有一节研讨课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下面是课堂中突破这一难点的片断:  相似文献   

19.
一、找准语言训练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也要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中,我从课题的中心词“脚”展开直插重点段学习。我设计让学生把“爬山虎”和“脚”连在一起,提出疑问。学生问:“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带着学生提出的问  相似文献   

20.
爬山虎的脚     
六年制第七册第25课【简笔画设计】【应用说明】一、应用原因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本课运用了两幅简笔画辅助教学。二、应用过程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画出爬山虎的脚,理解段中第三、四、五句。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第三、四句;爬山虎的脚的形状、颜色第四、五句。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边理解课文边画出爬山虎的脚在爬墙时的变化。这段的难点是前两句。教师可边讲解边画出图: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