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语言大师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第三回。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作者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起来置于一片哭的海洋中,其中有贾母、黛玉、宝玉的一类哭。也有王熙凤和王夫人等人的一类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通俗的词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哭,进而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和个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语言艺术大师曹雪芹,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进一片哭的海洋之中。其中有贾母、黛玉、宝玉的一类哭,有王夫人等和王熙凤的一类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通俗的词语,把各类人物的哭写得各具特色,言简语约、入木三分地揭示出各个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而且显示着不同的内蕴。从文中关于哭的这种“言浅而意深,用常而得奇”的描写,足见曹雪芹  相似文献   

3.
话题征引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娟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  相似文献   

4.
黛玉和婴宁是我国古代小说巾两个不朽的女性形象,二人一哭一笑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在哭笑的背后二人却有着相同的本质。黛玉和婴宁一生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结局却反映出她们一样的人生悲剧,这种人生悲剧不仅仅是黛玉和婴宁的,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自然的原生态的真性情在世俗社会面前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5.
在敷演黛玉之死的戏曲中,无不充斥着悲凉的况味。她双亲早逝,寄人篱下,心无所依,魂难归里。黛玉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又不尽然一悲到底。黛玉之死不同凡人之死,而是升仙去了。这是融合了道教文化的结果。既符合戏曲演出的需求,又多了一点宗教式的关怀。"红楼戏"既在一定程度上忠实于小说,又融合于传统文化,并结合自身特点来改编。  相似文献   

6.
就一般的审美标准来看,宝玉眼中宝钗之美是要胜过黛玉的。然而,通过移情作用,在宝玉对黛玉的审美直观中,宝玉发现黛玉的诗性之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而在宝玉眼中,宝钗之美则始终处在散文化的状态,这种散文化状态的美,虽说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但宝玉终究没有在宝钗之美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也就不是绝对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而读者对钗黛二人的美的欣赏,也主要跟读者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代入宝玉的身份——也就是对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所发生的移情作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被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既是悲剧,死亡便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而在众多死亡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之死,既是因其生长于贾府这一衰落的大家族,也是由其自身性格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黛玉之死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  相似文献   

9.
章会垠 《巢湖学院学报》2005,7(2):99-104,110
具有神性性质的黛玉形象的价值,在于它指向了"献祭的替罪羊"这一人类文化原型.这种价值,通过黛玉之死而得彰显;黛玉之死,是一个神话,一个寓言,一个象征,一个仪式.黛玉原型是植物精与替罪羊的合一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黛玉之死与"送走死亡"民俗的合一.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语言大师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第三回。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作者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起来置于一片哭的海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林黛玉最突出的个性特征莫过于“爱哭”。为此作者还特意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还泪说”,以证其“泪尽而逝”的悲剧人生。作品中林黛玉唯一的情感表达方式便是哭和泪。她用哭声表达心曲,用泪倾诉哀愁。而她的哭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层底蕴;她追求爱情,追求自主人格。她要以自己的存在重建一个同现实相对抗的世界,哪怕这个世界只能在幻想中存在,她也仍然在执着地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的哭正是一种  相似文献   

12.
绛珠仙子用"还泪"的方式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这一奇妙的情节设置可谓曹雪芹独创。绛珠仙子究竟是怎样"还泪"的呢?还要通过林黛玉的哭泣来分析。首先,本文立足于文本、分析林黛玉为何事而哭;其次,分析作者描写黛玉哭泣的表现途径;第三,归纳概括林黛玉哭泣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伟大作品<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林黛玉在作品的关键情节--黛玉之死中说的三句重要的话,是黛玉之死心解的绝好突破点,由此揭示出黛玉身上的崇高的力量所高扬的刚性之美,组成作品内在精神的重要部分,成就作品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贾府人物的眼睛分三次描述黛玉肖像,逐层点染,至宝玉眼中,黛玉之美展露无遗。“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众人眼中之黛玉虽病体怯弱,美丽却自然展现,言谈举止不俗。  相似文献   

15.
小说《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的片段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对此学界多有探讨,但多是从香菱学诗的角度展开研究。通过总结黛玉教诗的三个方法和六个成功之道,探讨黛玉的为师之道及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从男女之别和钗黛之争中指出黛玉作为教师的优长及其对大中小学教育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阅毕《林黛玉进贾府》,便深深折服于其故事情节安排之巧、人物描写之妙、人物关系交代之精。文中重要人物——两玉出场安排得巧妙,更让人赞不绝口。让宝玉倾尽终生之情的绝美少女黛玉,在她登场时,作品并  相似文献   

17.
情悟紫鹃     
《红楼梦》大旨谈情,紫鹃之情为其一绝。其情之专,其情之深,其情之纯,其情之真,净化人的心灵,感天动人。紫鹃之情因黛玉而生,因黛玉之亡而失去依托,步入空门;紫鹃与黛玉荣枯实相共,其情为发自内心的诗意之情,不能不为之情而恸哭。立足一个"情"字,从情之缘、情之痴、情之空三个角度分析紫鹃的情感世界,探究紫鹃之情深层精神内涵和精神价值。紫鹃之情引导人们追求真性情和诗意人生。对中华文化心灵和情感价值体系的建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就爱情的本质而言,宝玉之爱黛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爱情:一方面由于宝玉"爱博而心劳"的本性,使他对黛玉的感情与对其他女孩的爱相比,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另一方面,宝玉对黛玉的有爱无性、完全超出生理层面之上的精神依赖,说明宝玉对黛玉的爱已经偏离了爱情的航线。  相似文献   

19.
试解《红楼梦》中两个歧黄哑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香丸”与“海上仙方”乃是“艺术处方” ,“冷香丸” ,全面寄寓宝钗的身世、性格和命运。宝钗之“风情” ,来自天地四时之精华 ,一旦聚集 ,必杀灭之而纳于传统轨范 ,于是宝钗成为“冷”而“香”、“无情”却“动人”的艺术形象 ,虽然“动人”却不为世用 ,红颜空闺而已。“海上仙方”诸药实则为一女子形象 ,其方从开方子至炮制等一系列过程 ,暗寓“黛玉出嫁”之意 ,并暗寓薛蟠之垂涎黛玉。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出《红楼梦》中林黛玉一处论诗之误和黛玉所写一绝句中一处明显错误,并且分析了其错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