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我国的台湾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从郑和船队出洋的目的和使命、郑和下西洋时遗留下的《郑和航海图》以及记载郑和下西洋诸多史料中的疑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郑和及其主船队没有到达台湾岛。  相似文献   

2.
(明)张洪<归田稿·华夷胜览序>与吴讷<思庵文粹>卷三证实:匡愚曾从郑和一、二、三次下西洋,著有<华夷胜览>,郑和使团船队到过淳泥.与此链接,<明实录>等相关的明代史料,支持郑和船队第一、二次下西洋时期到过浡泥的看法.陆容<菽园杂记>等的记载,表明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时期到过浡泥.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记有浡泥,表明它为郑和船队所通达之国.茅元仪<武备志·郑和航海图>等,有福建长乐--占城新州港--加里曼丹岛浡泥的航线.张燮<东西洋考·文莱>述及,闽人有随郑和至此留居的.显然,<明史·郑和传>关于郑和七奉使,所历三十余国中有浡泥之说,并非没有任何史料根据,纯属臆断.郑和使团船队分 ,促进中浡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功绩,值得纪念,不可埋没.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前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了解郑和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他七次率船队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臾上的壮举.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4.
1.指南针作为一种古老的指向工具,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以下情境中有条件用到指南针的是①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②南宋时期出海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商船③古希腊梭伦执政时期进行海外贸易的船队④明清时期欧洲到中国进行传教的传教士  相似文献   

5.
戴亚兵 《广西教育》2013,(13):40-41,45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率领大明船队远航西洋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教学思路】一、初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内容和脉络结构。二、突出重点,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材料】材料一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启航6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国家安排了一系列重大活动: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郑和下西洋电视专题片,2005年在上海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材料二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与福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册》2004年年底在福建正式发行。邮册中精选了近50张精美邮品,围绕郑和当年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这一宏伟历史事件,反映了郑和和他的船队成员们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7.
公元1405年7月11日,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朱棣颁令,派遣一支由两百多艘船只,近三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在郑和的率领下出使西洋。郑和与他的船队先后七次进行漫长的海上穿越,实现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一系列远航。现在,就让我们跨越六百余年风云变幻的时空,与郑和相遇……  相似文献   

8.
材料一: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远渡重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航海史上的这一伟大壮举,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材料二: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  相似文献   

9.
郑和的船舰,是文明之舟;郑和的远航,是和平之旅。 郑和前后,世界各国林林总总的征帆风墙中,唯一堪称“和平之帆”的,是郑和的船队。  相似文献   

10.
六百多年前,我国大航海家郑和(1371-1435),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几次出海远航,到达我国南海,以及印度洋、阿拉伯地区和非洲东岸,直抵红海海口。郑和的身边,有位13岁的少年海宝,这个聪明、机灵的水中健儿,也为航海立下战功。  相似文献   

11.
袁玮蔓 《历史教学问题》2020,(1):105-112,167
在德国占领胶澳租借地之初,驻军不断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胶澳总督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德国军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进行医疗实践,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些活动有效地改善了士兵的健康状况,丰富了德国学界的医学研究;同时也构成了德国殖民者和当地中国居民相互接触和联系的空间。在这个交往中,中西方的医学文化发生了碰撞:一方面,当地中国居民对西方现代医疗体系的态度有所转变,尽管传统的中医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德国军医也观察和了解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并将关于中国医学的信息传播到了德国。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利用西方科学对中医的解释、验证和改造,使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存在着普遍的误区。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是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是化变之道,而不仅是功能之学。中华医道超越科学,并可包客人体科学。科学概念的西化与神化,不仅是中华医道的灾难,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灾难。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深化和人类认识的回归,中医智慧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价值将日渐体现,对科学主义的狭隘的批判和揭示将日益深刻,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代来华外籍医师数量颇众,且成分复杂,良莠不齐,给民众生命带来一定的危害,并引起华、洋医师的同业竞争。中国医界认为外籍医师来华危害民命,有损利权,妨碍新医。为救济民命,挽回利权,保障业务,中国医界发出了对外籍来华医师加强管理的呼声。南京国民政府的最初十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外籍医师进行规范,但在治权不完整的处境下,其成效甚为有限。  相似文献   

14.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方医学作为基督教会传播教义的手段被带到了中国。其先进的制度体系、技术水平以及教会医师所体现的人文关怀,逐渐赢得了国人的认同;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促发了中国传统医疗格局和医患关系的转型。于是,西方近代医院制度被移植到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也随之启动。  相似文献   

15.
自"科学"一词传入近代中国后,在科学话语下,中医始终因"不科学"而遭到一些人的否定。为争取话语权,中医选择了"民族主义"作为突破口。在民族主义话语下,中医显然占据了优势,而西医则处于劣势。用民族主义阐释中医药确实起到了保护中医药的作用。但中西医学都运用对自身有利的话语攻击对方,很容易形成自说自话的局面,难以在同一问题上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药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西医院校的整体资源优势的同时,突出中医药特色,对目前中药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此外加大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扩大了中药专业实验室的受益面,另外针对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规范了中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培养合格的中药专业人才搭建了合理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基础文本以汉字为载体,在高职语文教育教学范畴内,对汉语言文字学与中医学基础的辨证关系进行研究。一方面,汉语言文字学的运用可以加深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的理解;反之,对中医学术语的解释又丰富了语文课堂。对汉语言文字学与中医学辩证关系的研究,是中医学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华游子文化取得巨大的发展 ,它对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游子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四点启示 :一是文化开放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发展复兴的客观要求 ;二是文化开放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得以赢得社会主义文化优势的迫切需要 ;三是文化开放是应对对外开放后出现的文化挑战的理性选择 ;四是文化开放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9.
总理衙门是在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潮流中设立的,是西方科技、文化思潮传播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属于世界近代化的一部分。它成立之后,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华民族蒙受了耻辱。但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却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应该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但当前中医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当代中医药教学必须思考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