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状态,机体器官的机能水平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及运动能力下降和不同程度的训练能能力下降,较大的疲劳还会对本人的身体和生理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对运动员的疲劳和恢复以  相似文献   

2.
现代运动训练是由负荷——疲劳——消除疲劳——恢复——堤高构成的过程。恢复与疲劳在运动训练中有着同等重要作用。人们充分认识到,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也就不会有提高。当今速滑强国高度重视恢复训练,这是因为大负荷训练给予运动页以极深的刺激作用,使疲劳程度加深,这就必须让运动员有足够时间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恢复,及时进行疲劳消除,以保持运动训练节奏,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把疲劳作为运动训练近期的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静华 《体育学刊》2002,9(5):11-13
阐述了训练与竞赛、疲劳与恢复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对营养补剂本质的认识,提出疲劳是运动训练的近期目的,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训练,高质量的训练旨在创造最大限度的疲劳程度。只有疲劳后恢复一继续加大负荷产生新的深层疲劳一再超量恢复一使机体产生更高基础上的平衡,才能使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贺东辉 《游泳季刊》2002,(4):30-31,14
恢复是种生理现象,“恢复”与“负荷”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尤其是现代训练负荷已达到相当大的程度,并从多方面去挖掘人体潜在能力,疲劳程度越来越深,如果不采取有效手段消除疲劳,会影响训练,破坏训练的系统性,甚至导致过度疲劳的产生,使运动成绩受到影响,以致于运动生涯的提前终结。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人们对它产生的原因仍然不是很清楚。而且,运动员从事的运动项目不同,项目的专业程度、训练基础和训练水平的高低不同,其疲劳特点也有所差异。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疲劳的特点及消除的的方法作初步的探讨,希望对广大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训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1、运用教学课中恢复法加强运动员的恢复运动生理学理论观点认为疲劳是运动中产生的,疲劳产生之际恢复开始之时,那种认为运动员的疲劳恢复是训练后的事情是错误的,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训练安排与疲劳和恢复的关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训练手段,以延缓训练中疲劳的到来,减轻训练后疲劳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现代运动训练是由负荷--疲劳--消除疲劳--恢复--提高构成的过程.恢复与疲劳在运动训练中有着同等重要作用.人们充分认识到,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也就不会有提高.当今速滑强国高度重视恢复训练,这是因为大负荷训练给予运动员以极深的刺激作用,使疲劳程度加深,这就必须让运动员有足够时间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恢复,及时进行疲劳消除,以保持运动训练节奏,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运动训练后必然产生疲劳,疲劳是有等级之分的,本文列举了测定疲劳的方法,并就消除不同等级疲劳的手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庞艳芬 《中华武术》2010,(11):56-57
运动员在训练后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由于疲劳使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所以,疲劳似乎对身体是不利的,但实际上并不如此。人的体力和运动员的体能是通过疲劳才能提高,没有疲劳的产生就没有训练的效果。大负荷运动训练后产生的疲劳,一般经过72小时或更长一点时间休息就可以消除。  相似文献   

10.
原媛  原涛 《游泳季刊》2006,(1):33-34
1前言 游泳作为一项以体能主导的竞技项目,在教练员追求科学训练时,运动员身体会出现疲劳。训练规律本身就是不断重复着训练疲劳恢复的循环过程,如何把握好疲劳和恢复程度,并对其实行严格的科学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性疲劳足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是运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必须出现的生理变化,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人体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疲劳,才能获得超量恢复,机能得到提高。研究消除疲劳的方法有利于运动后尽快地恢复体力。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在竞技体育的训练中.运动员经常会出现阶段性的疲劳状态,这时教练员常常只是从疲劳的一种形式一生理疲劳的角度考虑,对训练的量和强度做适当的调整,往往忽略了疲劳的另一种形式—心理疲劳,而不能及时地采取相应对策,以至运动员的疲劳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正念训练对射击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旨在为射击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调整及提高运动表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4名具有心理疲劳的青年男性射击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为期7周的正念训练干预,对照组在同时间里聆听自己喜欢的舒缓放松的音乐,对两组运动员干预前后的心理疲劳状态、正念水平和接受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对照组和实验组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正念水平和接受水平组间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比较,心理疲劳程度、正念水平和接受水平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运动员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心理疲劳程度的三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降低(P<0.05),正念水平的五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接受水平得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实验组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程度得分和接受水平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正念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训练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4.
疲劳和恢复是训练中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面对疲劳,我们不必担心,更不可怕,只要我们在训练中及时利用各种科学手段对运动员机体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进行综合评定和诊断,防止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同时利用科学、合理的恢复手段进行适当调整,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水平和运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动性疲劳包括运动性生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机理,采用适当的、针对性的恢复措施,消除运动性疲劳,从而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疲劳是运动训练的必然产物,又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也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如果疲劳没有及时得到消除,下次训练新的疲劳又产生了,这样疲劳就可能积累,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体育考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导致运动成绩的下降。因此在运动训练结束后,如果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得到较快恢复,将有助于训练成绩的巩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陈琳 《体育科研》2007,28(3):78-78
恢复疲劳所必需的营养素是Vb1、柠檬酸和氨基酸。每天的训练对运动员来说要接受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压力,很容易持续性的疲劳。营养和睡眠必须充分.稍不注意.疲劳恢复不完全就会带来连续性的后果.破坏身体状态,第二天同样的训练肯定承受不了。但长期坚持训练又是必须的,所以防止疲劳堆积很关键。  相似文献   

18.
过度训练是训练后疲劳连续积累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换言之,就是忽视了训练与恢复间的合理比例,使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仍承受大强度刺激的结果,我们又称之为过度疲劳。如果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总负荷超过了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导致过度训练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从急性和慢性疲劳产生的机理,论述疲劳对自行车训练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诊断与中医药恢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疲劳是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必然现象,如何尽快地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是训练成败的关键。通过中医对疲劳的产生机理及运动性疲劳与脏腑关系的阐述,依据中医的“四诊”原则,将运动性疲劳分为三种类型五种常见症状,简要指出诊断标准,并从按摩和中草药角度说明中医药在促进疲劳恢复方面的独到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