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7,(1):84-90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自问世以来,在受到读者欢迎与好评的同时,却未受到文学史的重视。就当代文学史写作而言,文学史家的史学观念、文学思潮以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主观性都会影响到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叙述;就作家及小说而言,作家自身的写作策略和文学观念、作品自身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在文学史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作家细读"是作家传记的着力点,甚至是其目的.传记作者通过"作家细读",对作家生平中有意义的但被历史叙述有意或无意遮蔽、擦除的"琐事"、"心事"的深度解读,从而揭示作家隐秘的心灵纹理以及情感脉络.注重作家细读的作家传记无疑构成了对文学史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一部成熟的文学史会发现被历史和时代文化语境所遮蔽和淹没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发掘出更多有文学历史价值的史料。而文学史的编撰是以文学史观念为逻辑前提,不同的文学史观就会有不同样态的文学史出现。因此要真正展示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真实面貌、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新时期文学史的编撰就应当在一种宏阔的大文学史观的指导下尽量还原当时文学的历史原始形态,才能构建出现代而客观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在80年代或者当代文学史的出场与小说《受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正是《受戒》奠定了汪曾祺在文学史的经典地位,但同时也使得汪曾祺不断模式化、符号化。《受戒》其后,评论界、文学史著述和现代传媒力量等共同参与了对汪曾祺这一经典形象的建构。建构的过程是经典地位确立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不断放逐与遮蔽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知道汪曾祺的"喜"与"乐",还应从其整体创作中发现被文学史以及主流评论所遮蔽的"怒"与"哀",片面取认是对一个作家一生创作的不公平表现。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本体缘于文学本体论的概念,大致指的是文学史上出现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等内容.1949年以来,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过多地涉及到了政治和文化因素,从而遮蔽了原本应当占主要地位的文学史自身的内容.虽然上世纪1980年代就已有进入文学史内层的争论,但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进入新世纪,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回归文学本体作了一个表率.文学史研究本体性的回归,既有文学自身边缘化的原因,也有文学研究者自身的努力,外来的文学思潮也起到了不小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写文学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但这一问题主要是针对以往文学史的弊端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重写文学史”的必然性、相对性,因而潜伏着新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剑桥中国文学史》对元杂剧的书写,迥异于传统文学史,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学转向,包括详叙元杂剧产生及演变的历史语境、突出元杂剧文献的实证功能、关注个别元杂剧作品经典化的过程等,保证了文学文化史总体呈现出较为清晰的框架。但同时也存在元杂剧书写碎片化、无法深入杂剧文本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被遮蔽等缺点。  相似文献   

8.
宽容和权宜之计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命题。把这两个命题引申到当代文学史写作中来,对文学史写作本身和文学史写作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当代文学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研究者作为当代人不可避免的狭隘视野,在当代文学史写作中采取权宜之计的叙述方式,可以更好地体现宽容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1993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由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翻译而成。为了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英译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进行了增删。一方面,它根据现代作家作品的海外传播情况,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所述的作家作品群体进行了调整,删除了一批仅提及名字的作家作品,同时增加了海外传播较广的作家作品的评述;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加历史背景知识的注释,通过删去关于作家作品的某些思想性评述,力求叙述的平实稳妥。英译本对现代文学的起点、性质、基本主题及发展方向等的界定,没有超出简编本,但其内容上的调整、增删以及弱化思想观念对文学历史叙述的影响等述史实践,使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和对外译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彦希  马淞 《现代语文》2009,(7):105-105
川西作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中掀起了一股川派文学的潮流,他们以独具特色的叙述语言和写作题材,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征的创作流派。然而现有的文学史叙述却很少从创作流派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把握。本文旨在从地域性文学流派的角度去思考其在文学史叙述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2.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是一部得失兼具的早期文学史论著。该书内容丰富、分期合理、材料翔实,充分体现了文学史编写内容由宽而泛向纯而专过渡的积极意义;但也明显存在着结构有失均衡,资料引证过繁,未能谨守“纯文学观”而出现的偏颇。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董之林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即在文化网络中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审美的批评。为此,董之林在治史观念上,试图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在叙史方式上,试图以多种方法宽而微地体悟历史细节并审美叙述;在叙史主体的建构上,试图以守护方寸、反抗虚无的自我矛盾体确立一位学者在这个混乱时代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文学史写作的审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文学史写作能够反映出文学研究的总体轮廓。拟以语言诗为例,对比《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和《剑桥美国文学史》的不同写作方式,旨在说明美国学界文学史写作审美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以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考察线索,检讨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话语的纠结以及文学史反思的向度。文中暗示,文学史反思的某些困难来自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结构,文学史的可能性和知识有效性也只能来自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局部批判”。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史观既可以是时间上的所指也可以是学科意义上的存在。古代文学史观到现代文学史观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除国外新思潮、新思想传人的影响外,文学、史学观念的变革亦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进化论”、“阶级论”、“现代性”等文学史观带有二元对立的思维特征,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数十年。开拓与探寻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学史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潜存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的现有状貌,归根结底是由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造成的,论文立足文学史实践,力倡一种复杂性整体思维,来取代目前文学史研究的简单性还原思维,从而,在一种新的历史视野中,建构文学史的新结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存在着思想史挤压文学史的现象,不论是"进化论"、"阶级论"还是"现代性"等著史理念都更多地关注了文学艺术形态的外在,忽略了从语词、修辞及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等层面关注作家作品,漠视了以人文为视角评判作品史学价值的高低的诉求,导致不同的文学形态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带上了思想史的编写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很大。鉴于此点,应强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的人文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的政治学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系社会意识形态背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概念、分期方法加以仔细的资料梳理和辨析,会发现新文学史研究的大突破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在其研究兴起的30年代,由于社会发展变化被视为文学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使文学史分期与政治史分期重叠和接近成为必然。新时期文学史分期的不同构想受制于新的意识形态实践并成为其表述。现实政治框架的转换引起文学史评价标准的变化,使文学史不断重新整合。建立纯粹独立的文学史秩序的企图,要通过政治转换实现,政治成为制约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力量,知识话语和政治权力构成 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自然于少数民族处更多地参与了生存,飘散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这使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在言说自然主题时普遍彰显自然的神秘伟大,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人类与自然界日趋疏远之际呼吁回归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