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思乡怀远的词作,《全宋词》定题为“怀旧”。“怀旧”者,怀念故乡昔日人事也。此词的主题思想明白可见。那么词中是怎样抒写这种“怀旧”之情的呢?我们就来看这首词。上片写景,大致可分作两层。  相似文献   

2.
说“伤心”     
《沈园二首》,是陆游75岁时追念40年前与被迫离异的前妻唐琬偶然相遇、略伸婉的那刻骨铭心短暂印象的两首诗。伤心人作伤心语,千载之下读之仍令人为之伤心。而诗中即有“伤心”一语,出在第一首,诗的全文是——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大约就出于我上述那样一种朦胧感受,所以凡选到了这首诗的名家们于诗中的“伤心”一语,率不出注。我在《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1987年版)中读到:诗人在沈园“……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  相似文献   

3.
王丽 《考试周刊》2012,(8):42-43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是范仲淹词《苏幕遮》的上阕。青天、黄叶、翠色寒烟、斜阳晚照,在苍茫的塞外,这入画的景色显得开阔而悲壮。看在久别家乡的征人眼里,却沾染了伤感的气息。于是在下阕,“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浓浓的乡愁便氤氲在塞外之秋的斜阳里。词人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景因情的注入而生动,情因景的衬托而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 《学苑教育》2020,(1):F0002-F000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析:《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相似文献   

5.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是北京词人晏几道《临江仙》的名句,前人曾谓之为“句句千古,不能有二”(谭献《谭评词辩》卷一)正是这两句,使这首词代表了作者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的绝唱。 然而,小晏却也颇受了近人一些责难,理由是早于他的五代词人翁宏,写有一首《宫词》:“又是春残也,如何也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相似文献   

6.
黄昏秋日     
四季的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是说不尽的,也是道不完的。但我却独爱那黄昏秋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处。"范仲淹的这首《苏幕遮》,字里行间隐隐有一种伤秋之感。  相似文献   

7.
点绛唇     
醉漾轻舟 ,信流引到花深处。①尘缘相误 ,②无计花间住。烟水茫茫 ,千里斜阳暮。山无数 ,乱红如雨 ,③不记来时路。[注 ]:①信 :随意 ,随便。②尘缘 :此处指尘世 ,世俗。③乱红 :此处指纷落的桃花。【新读】这首词古本题作“桃源”。词的首二句确乎有似于《桃花源记》的开篇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把读者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 ,这儿似是桃源的入口 ,眼前一片春花烂漫的世界。同时而起的 ,却又有一阵深切的遗憾 :名缰利锁正是“尘缘”的具体内容之一。如此一喜一慨 ,词情便摇曳生姿 ,使人为之情移。下片一至四句写景 ,一句…  相似文献   

8.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抓住了季节特征“云”、“叶”、“波”、“烟”,突出萧瑟凄凉的深秋景色。)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日薄西山,天水相接,芳草无情甚过斜阳。读后让人惆怅,让人断肠。格调凄楚悲凉。)  相似文献   

9.
倪孟达 《现代语文》2008,(10):43-43
在令人所谓的婉约一派词人里,王国维对秦观可谓推崇备至,特别是对他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一词,不吝溢美之辞,存《人间词话》里反复提及四次。第一次讲“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别,举“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为“有我之境”的范例;第二次举“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与“宅帘闲挂小银钩”比较境界的大小;第三次认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相似文献   

10.
沁园春     
稼轩在一首《贺新郎》词中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的确,读这位大词人的山水词,就会发现他多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流连其间,神交默契,会心言外,别有新的天地。上面这首《沁园春》便有这种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诗歌的百花园里,词可谓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学习晚唐诗人温庭筠的一首词《望江南》,一起感受词的魅力. 二、资料助读 1.了解词牌名“望江南”. 2.了解作者. 3.了解花间词派. 三、初读课文 1.生齐声朗读一遍课文. (1)“脉脉”在此处为什么读“mò”? 明确:“脉脉”在这里是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意思.读“mài”时,意思为“血管”.  相似文献   

12.
狂歌五柳前     
第一次知道“五柳”一词,是小时候读唐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是我从小到现在最喜欢的诗人之一,而他的这首我从小就喜欢的诗里,却有令人头疼的两个词——“接舆”和“五柳”。后来问大人,终于才知道“楚狂接舆”是个响当当的历史名人,连“至圣先师”孔夫子也曾被他“教育”了一通,半天说不出话来,果然狂得有味道;至于“五柳”一词,则是后来读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才知道原委的,而真正对“五柳先生”放旷不羁、淡泊高迈的生命状…  相似文献   

13.
词在词典中是孤立的,没有生命的。可是到了句子中,它就和其它的词发生了各种联系,产生了种种关系。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词和其它的词之间既有意义上的联系,又有结构上的关系。比如,“他在读《人民日报》”中的“读”和“人民日报”在意义上有动受关系,“读”是一种动作行为,“人民日报”是这个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另一方  相似文献   

14.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15.
我先生小巴有个台湾学生J,他在英国读博士,他的女儿在英国读中学。周末下午.我们请这一大一小两个留学生到家里“吃蛋糕”。在英国“下午茶”这个词太过专业了,没有合适的茶具.三层甜咸兼配的小点心.是不敢叫“下午茶”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论是办公室里每周下午的小聚.还是邀别来人家里做客。  相似文献   

16.
<正>板块一:读准一首词师:(出示《浣溪沙》)谁来读这首词?大家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每个字音。师:大家都听入迷了,你来评价一下。生:他读得很正确。师:是的,非常正确,预习工作做得很棒。这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出“少”)读。(生齐读)读整句。(生齐读整句“谁道人生无再少”)师:这里的“少”作“少年”意思,所以读shào。古诗词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  相似文献   

17.
师:(播放音乐“月夜”,用舒缓的优美的语调导入)同学们,在诗词的海洋里,唐宋诗词犹如一株株璀璨的珊瑚,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一起撷取最亮丽的两颗来共同欣赏。它便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两首词,一首是他的《虞美人》,另一首是他的《浪淘沙》。(教师板书课题)师:以前我们欣赏过他的哪些作品?生:《相见欢》师:能不能齐背一下?(生有感情地齐背)师:谁来介绍一下李煜?生(郑杰):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生(苏鹏):李煜是一名亡国之君。他以写词为长。他的词前期以写宫廷的享乐生活为主,后期过着软禁生活,以抒亡国之情为主。生(苏哲):…  相似文献   

18.
(教学到课文第十小节时 ,教师用幻灯出示句子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 ,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师 :谁来扮演汤姆爸爸 ,把这句话读好 ,把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 ?生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 ,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我如果是汤姆爸爸 ,读时一定会强调“有没有”,因为在上文里 ,爸爸命令汤姆把鱼放掉 ,而汤姆认为月光下没有人看见他们钓到鱼 ,他可以不放 ,所以汤姆爸爸在说这句话时 ,肯定会强调这个词。生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 ,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汤姆爸爸还会强调“遵守”一词 ,因为“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这个规定 ,汤…  相似文献   

1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是苏轼词作中的名篇之一。分析、讲解这首词,应从何处着手呢?我们都知道,词有“词眼”,文有“要句”,“居片言以居要,乃为一篇之策警”。这首词作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可谓是这首词的“词眼”了。当然,这两句也是这首词的重点句。这两句,课文的注释中是这样解释的:“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过去分析这两句,我只是给学生读读注释,强调一下注释而已。其实这等于没有分析,学生学过以后根本不懂这两句的深意。叶圣陶先生在《…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小令;人选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又在高中语文第五册《谈白居易、辛弃疾的词四首》(朱光潜著)中加以赏析。本文拟对朱先生的赏析及教参的分析提出两点异议:一、“别枝”一词解人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句中的“别枝”一词,历来众说纷纪。主要观点有两种:1.“别”为“离开”。“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开了树枝,把枝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