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需要“走出去”,中国必须“走出去”,这是中国的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走出去”的战略中,不仅人要走出去,文化要走出去,思想要走出去,更基础的是企业要走出去,品牌要走出去,产品要走出去。  相似文献   

2.
<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向世界传播哪些文化价值观、如何以对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如何评估"走出去"的效果,都是有待探讨的课题,而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提升我国整体翻译水平,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领域的高素  相似文献   

3.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第一个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专题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的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赖科学而系统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和平台的建立。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近年来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方面的工作实践与学术经验,该效果评估体系和平台的建设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大数据和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在全球文化竞争背景下,西方主要国家大型演出剧目在我国演出市场中佳绩连连,国际演出市场竞争要素流动性加速,跨国演出活动和剧目版权贸易日趋频繁,而我国对外演出贸易则显得疲乏无力。要全面贯彻文化强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从演出资源大国蜕变为演出市场强国,中国演艺业需要认清当前面临的国内外挑战与问题,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演出贸易中,扩大共识与互信,提升整体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文社科英文期刊在我国期刊和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特色和国情,使得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汉语世界》作为我国语言文化英文期刊,在"走出去"方面做出大胆探索。本文以该刊为例,探讨我国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在对外传播中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各项鼓励政策和措施的有力推动下,投身"走出去"领域的国有和民营出版机构越来越多,而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体现为实物出口、版权输出或合作出版,在境外设立、投资或购买分支机构(如出版社、书店、印刷厂)等。这几种"走出去"方式的优点和瓶颈都为业内人士所熟知,本文不再赘述,而是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复强调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江苏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精品工程和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用西方观众熟悉的形式传播精彩的中国故事,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子。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一是突出亮点,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2014  相似文献   

8.
邵东 《对外大传播》2008,(10):36-38
中国图书要"走出去"已是出版人的共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努力是许许多多的,决不仅仅是把中文图书翻译成外文即可,甚至是在中文图书的封面上加一张外文的环腰。如何使我们策划出版的图书  相似文献   

9.
言论集纳     
<正>浙江大学教授许钧在2017年8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文化译介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文中认为:中华文化的译介要注重系统性。当前,社会各界尤其重视中国文学的译介。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译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华文化要真正"走出去",应以思想为先导。中华文化有根、有源、有脉,这些都体现在中华文化典  相似文献   

10.
正一国政府在图书出版输出方面的推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业"走出去"的强度与快慢。那么,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通过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出版业"走出去"政府扶持因素,对推进中国图书"走出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政府推动美国成为图书出口大国一如美国是世界经济军事超级强国,美国图书出口在全球出版行业中地位也是举足轻重。早在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1.
2018年8月16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高端沙龙之"壁垒与对话: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在北京举行,一大批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跨文明对话的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打破壁垒实现真正"走出去"。会上,来自多伦多大学的沈清松教授用"外推理论"阐释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独到见解,他指出,文化"走向陌生人的心灵包含三个层次:语言外推、实践外推和本体外推"。只有经过这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外推,"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才能"适用于别人,适用于别人的脉络,适用于大众和社会"。  相似文献   

12.
李俭 《职业圈》2014,(25):2-2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必然;随着中国公司的发展壮大,他们也必须“走出去”迈向全球经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能源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是保障能源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文汇报》2013年9月11日头版"文汇深呼吸"专栏刊登了"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系列报道之七《"抠字眼"的翻译理念该更新了》。文章表示,"莫言热"带给翻译界的启示应该是"好的翻译可‘连译带改’",并强调"一部作品的最终译文不仅取决于原文,还取决于它的‘服务对象’,以及译作接受地人们的语言习惯、审美口味、公众心理等非语言层面的因素。或许,只有从根本上认识这一点,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途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角色     
班里要排一台话剧。让一个女生客串乞丐。坦白地说,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很为她鸣不平:比起一台长达17分钟的多幕剧来,她的角色太小太小,只是在第一幕里有一个过场,没有一句台词。如果她走得慢一些,可以走45秒;走得快了,只有30秒的时间。但她似乎并不在意。因为时间比较紧,没多少排练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正式演出的日子。从那天中午开始,她就开始为乞  相似文献   

15.
(二)在“出去”上想办法,加强外宣针对性。对外宣传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外”字,它的对象是外国、外国人。因此,只有走出去,送出去,打出去,才能使宣传更直接,更有效。一要疏通渠道走出去。首先,对出国人员要强调对外宣传的任务,使出国的同志都成为外宣队伍中的一员;其次,外宣要同对外文化交流紧密结合,把对外宣传寓于文化交流之中;第三,要开展广泛的外联工作,要以“文”会友,以“情”结友,以“物”(外宣品)联友,以“诚”固友,这样就会海内存知己,朋友遍天下,渠道自然会多起来。走出去宣传,效果明显不一样。1994年,湖北省组织一个文化代表团赴美,举办中国三峡书画摄影展。参观展览的美国观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出要以多种途径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国家竞争力弱、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大、文化传媒国际影响力低。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培养文化人才,增强文化人才创新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我国文化产品质量;加强文化传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扩大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必须及时梳理"文化走出去"相关成果,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出建议和对策,在此基础上科学谋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为此,从2012年开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相关学者,突破行业部门限制,全方  相似文献   

18.
学术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学术出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对于形塑文明中国起着重要作用。学术出版是学术与出版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结合得好可以实现双赢。以学术出版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应借助版权贸易,力推学术图书;用好国际书展,适时对外推介学者和专著;联合智库,携手新媒体平台,通过多渠道带动学术“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国精神。在今天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走出去",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需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意蕴;重新塑造传播主体的形象;构建宣传的格局,加大宣传力度;尊重不同地区的差异,革新表达方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本质上是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传播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才能成功。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选材需要以传播环境作为参照,才能有助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适应传播环境,翻译选材要秉承平等、交流、互助及共享的原则,以造福于人类为目标。翻译选材的内容要避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与目标语社会的冲突,辩证处理文化内容、受众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中外文化态势的变化,确保中国文化顺利地对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